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职业教育论文

论中国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模式

2016-09-08 10:3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以职校发展为背景对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进行深刻剖析,阐述了未来职校发展通过联合办学、充分发挥特色教育以及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并强调创新是职校发展长久不衰的动力源泉。

 

  毫无疑问职业教育是当今中国社会教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社会未来发展而言也是关键环节。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和平崛起已进入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谋求发展模式和制度创新的重要时期[1],李克强总理曾多次指出我国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那么如何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中国当代职业教育呢?具体落实到不同地域、不同特色的学校又该如何实现呢?

 

  一、职业教育应该与大学高等教育形成联合培养模式

 

  现在的大学高等教育重视概念方法的传授,系统的理论学习是大学教育的主要模式,这往往使得大学教育容易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与社会需求的脱节。而职业教育则恰恰相反,他们关注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则过于浅显,不利于学生长远的培养与发展,对于一些想继续深造的同学往往束缚了手脚。显然,这两种教育模式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但对于当今社会的需求而言,综合实力较强的实用性人才是社会的首选。单纯的具备理论知识和片面的注重实践能力都是行不通的。我们经常看到很多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优秀企业家恶补最基本的行业理论知识;或者优秀的高校毕业生为了适应企业的需求而跑到职业院校来学习岗位技能。职业教育应该从实践教学中拿出更多的课题与大学高等教育一起探讨,形成互补的沟通机制。教育没有特定的发展模式与所谓绝对正确的发展思路,只有培养适应岗位需求、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才是我们应持续遵循的法则。

 

  二、职业教育应该形成独立自主的特色发展模式

 

  当今社会分工明确,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不同的省份和地区因为存在文化的差别和历史的原因,使得当地形成特有的文化积淀。如云南的铁观音享誉世界,想要学习真正的茶艺还是应该到当地认真的学习才能有所收获。世界各国的职校都有自己擅长的技艺,职业教育应该朝着这样专业的发展方向努力。澳大利亚仅2005年一年就花费25亿元用于职业技术教育,而且澳大利亚《培训保障法》规定,年收入22.6万元以上的雇主应将其工资预算总额的1.5%用于对员工进行资格培训[2]。我国各地区政府应该根据当地特色的文化产业与优势的资源相结合来发展属于自己的特色的职业院校。比如山东的蓝翔技校根据自己的特色来发展,把全国优秀的挖掘机方面的专家能手都汇集于此,努力做大做强,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教学模式,学员在全国挖掘机技能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享誉国内。如此一来,今后有从事挖掘机方面工作的技能型人才都可以到蓝翔技校集中培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国家也可以有针对性的重点帮扶,使其成为国内乃至世界的典范,而且这对挖掘机的进一步设计与改进也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与指导意义。这和高等教育中的特色专业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高等教育中的特色专业也是集中优势资源努力发展,但他们的侧重点是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而职业教育中的特色专业则重点是从实际出发来反哺理论,把真正的问题暴露出来从而促进理论的发展。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反复验证理论的过程,他使得纯理论研究更有针对性。任何科学研究都必须经得起实践的考验才算成功。而实践中遇到问题又反作用于理论,使得理论不断完善、丰富,更准确。

 

  三、中国的职业教育应该成立职业教育联合发展委员会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应该有良好的体制保障。统筹的规划与健康的发展才能让职业教育的发展持续、稳定。该委员会的代表应该由每个学校的党委书记来担任,每年一次在不同的学校召开职业教育发展论坛,讨论来年甚至更远的发展的思路。毕竟单个学校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把这些分散的力量合理的凝聚起来才能进一步发展壮大。该委员会代表有权利向组织申请强强合作,在同一领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同事委员会也有权利取缔或兼并发展不良或恶心竞争的职校,合理的分配资源。把成功的案例推广、失败的案例教训总结归纳,也是该委员会工作的重点。

 

论中国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模式


  四、走出去是加快职校发展的催化剂

 

  职校同高等院校一样需要国际学术氛围的影响,需要借鉴外国职业院校发展有利的方面,取长补短。外国的职业院校起步早,发展较快,在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很多国外的职业院校也是采用学分制的教学体系来评价考核学生的学业,在教学方面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学生之间也采取留学生互换、相互交流的学习模式,这样一来不但能最大化的利用优秀的师资资源,还能促进学校间的友谊,锻炼培养学生们的交际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提供了良好的锻炼机会。国内目前有很多职校已开始采取这种走出去的模式,但由于平台的缺失往往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这就需要职校间建立网上统一的信息沟通平台,利用数字化资源来实现职校间的信息互通、师资力量互通,对以往优秀的案例所涉及的学校作为自己重点关注的对象,选择适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合作伙伴。只有加强职校间的国际合作,才能把职校教育的最前沿信息传递到学生的手中,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又能将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校和企业,探寻解决措施,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准确的把握学科前沿动态,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五、创新是职校发展长久不衰的动力源泉

 

  任何国家、企业、还是个人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勇往直前、开拓进取。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职业教育要想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就必须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适应新形势,结合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3]。职校的发展壮大外部的力量固然需要,但一味的依靠外界因素便会形成强烈的依赖性,甚至达到盲目的跟从性,最终无法展现本校自身的特色,自己却成为了他人的影子。近年来中国的汽车产业规模庞大、集群化程度高,不仅与国外有实力的汽车企业联合办厂,还有逐渐收购甚至兼并世界一流车企的案例;但这并不能说明中国汽车产业自主研发能力已经处于世界领跑地位,对汽车关键零部件的开发技术仍有待提高,但这不能一味依赖国外技术的帮扶。只有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掌握核心技术才能根本性的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的综合竞争力,而不至于沦为国外车企的代工厂。职校的发展也是如此。只有充分发挥学校的特色教育,发扬学校自身独特的办学理念,真正通过教职员工的齐心协力把本校的理念、文化传播出去才能吸引更多的师资力量融入你的团队,不断做大做强,形成良性循环。职校学生应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科技活动竞赛,培养自己独特的创新意识,循序渐进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通过参加省级、国家级的科技活动竞赛,了解国内国外本学科先进的前沿动态,在竞赛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虚心学习他人长处,培养良好的创新意识。熟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形成的,只有通过不断地接触、体会、学习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创新思维,树立独特的创新意识。

 

  我国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需要社会各行各业的关心与帮助。职校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取长补短,以便从容应对各种各样的挑战。

 

  作者:邹晶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51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