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职业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

2016-06-07 14:2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201635,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及工匠精神。随之,工匠精神引起广泛讨论。

 

  那么,什么是工匠精神?所谓,巧饰也。象人有规矩也。与巫同意。凡工之属皆从工。古文”(《说文解字》)。徐锴注曰:为巧必遵规矩、法度,然后为。段玉裁注曰:引申之凡善其事曰工。所谓匠,木工也。从匚从斤。斤,所以作器也。《荀子·荣辱》中说: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士大夫以上至于公侯莫不以仁厚智能尽官职。在西方文化中,工匠多用craftsman artisan来表达,都有工匠、手艺人、工艺师之意,而前者更多强调手工,后者更偏向创意且为比较正式的表达。从字面意义上看,工匠已从被迫、压抑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蕴含了工人或艺人的智慧、巧思与品行。

 

  而今在关于工匠精神的研究中,比较集中地认为,我国古代的工匠精神是以道德精神为中心,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陶铸了匠师强力而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和兴利除害的爱国为民精神。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体现了尚巧的创新精神、求精的工作态度、道技合一的人生理想。而西方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则体现了追求完美与极致的理念,涵括了师道精神、创业精神、创造精神、实践精神。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可以说,工匠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呼唤,蕴含着中国人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

 

  显然,从工匠精神的发生、发展史来看,它是指从业人员的一种价值追求、精神理念和职业态度,隶属于人的内生性品性,是蕴含于职业中的外在表现,是工匠技艺在经验、知识、技能、审美、美德、器物等几个层面的相互统一中表现出来的精神特质。

 

  广义来说,工匠精神不仅适用于工匠的精神理念,更是全社会都需要倡导和践行的优良作风,即任何职位都需要的敬畏、专心、专业、执着、坚守、严谨、精细、耐心、踏实等品质。因此,作为培养大国工匠职业教育,理应在谁来培养工匠精神中自觉自发,承担重任。

 

一是经济转型升级呼唤工匠精神。我国经济处于结构性转型的关键期,在经济转型与社会建设中,需要一大批初、中、高级应用型人才,在其自我实现的同时,能够很好地参与社会建设,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然而,当前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其一,越是较为基础性的建设,越是凝聚着大批量科学与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工,他们多数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

 

其二,受制于选拔的筛子效应,职业教育目前选拔出来接受教育的人多是迫于无奈的选择,而不是心向往之。其三,基于以上两点,进入市场的大批量工人多从营生出发,尚处于追求实现温饱的状态,受制于时代氛围、各种压力和传统习惯,鲜有恬淡适从地精细考究的想法与做法。

 

然而,在未来几年,中国大力发展制造业,调整产业结构,在当前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弱化的情况下,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道路亟需工匠精神的强力支撑。

 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

二是职业教育系统性变革呼唤工匠精神。目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现代职业教育的系统变革是应社会转型发展而变,也是为激活职业教育内部系统活力而变。

 

为适应培养人才应面向产业结构调整的社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不仅要打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应用型研究生的完整体系,更要注重现有职业教育内涵与质量的提升。而在保证人才质量的同时,职业教育必然注重职业精神的培养与塑造,尤其是工匠精神的培养。人才质量标准是关系职业教育未来的重量标尺,工匠精神则是人才品质的底色与基石。

 

  三是从业者的自我实现呼唤工匠精神。无论外在社会需求如何迫使教育和个人发生转变,迫于外在力量而发生的改变往往都不够持久和深远。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被动的、消极的工作必然深深压抑人的内在自我发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除了生理性和基本安全的需要,人们还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从业者,需要有一定的归属感和成就感,以此产生价值感。这种自我实现的价值感一方面来自于个体对于社会的贡献,另一方面来自于自身知识、技能等的转移与升华性创造。职业教育在从成才成人的转变中,人是目的呼唤工匠精神的培育,以使从业者产生从有业敬业、从敬业乐业的变化。此乃对人、业、社会皆大利也。

 

  综上而言,社会与经济转型为工匠精神提出了外在要求,在转型局面下,职业教育系统优化与改良为工匠精神提出了中观视域,而从业者自我实现的需要则是从社会个人、个人社会两层逻辑的基点出发,是个体内在发展的需要。

 

  那么该如何在职教内培育工匠精神?基于职业教育本身属性,或存在以下可能路径。

 

  首先,打破传统观念,提高各行各业人的地位与威信。观念是最难打破的,也是最易打破的。国人依然习惯性地推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农本工末”“劳力者治于人等观念。所以,有人说:盖阿房宫的工匠,默默无闻;烧阿房宫的项羽,则口口相传。修岳阳楼的技师,无人知晓;写《岳阳楼记》的范仲淹,则文名千古。如今,观念虽有所转变,人们大多已默认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客观事实是,人们依然较为崇尚做官,爱慕商贾,而对百工不够重视与尊敬。这自然有业内的原因,但其他社会因素不可忽视。由此,由己及人,亟需改变这种不当的传统观念,树立人人平等、业业都值得尊敬的思想。职业教育人,应从我而检视,并在教育系统内宣扬民主、平等、尊敬各业各人的观念。

 

  其次,深入落实校企合作制,双重条件下合育应用型人才。工匠的培养已经从以前的非制度化过渡到今天的制度化。但是随着制度化培养中工业化、规模化趋势,传统师徒制中心传身教的传习方式,能够增强师徒感情且重视切身参与、实践知识与默会知识的优点却日渐式微。破解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之一就是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既让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又让学生在实训、模拟与实践中获得真实从业经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企业与学校人员共参与,齐力面向于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化与专门技能的养成,并把学校培养的工匠精神诉诸企业实践中来。从知识、技能到素养、精神高度融合,躬行践履、深入钻研、精益求精、知行合一,把工匠精神具体化、实践化。

 

  最后,把工匠精神与双创结合起来。20155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通过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以努力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氛围环境,来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以后,从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各个层级都要把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精神统一起来,从小处做起做好,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精益求精,引领进一步地创业、创新。学校要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育人目标、培养途径、课程内容、校园文化等来统合的内在需求与外在要求间的平衡。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工匠精神则涉及中国制造及其产品质量,更是从业人员的职业伦理与优良品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业之要义。职业教育对于打造与培育工匠精神,必要且可行,它促使职业教育从走得高到走得远的融合,陶铸我国职业人员的职业精神,是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结合的必由之路。

 

  作者:陈玉华 来源:河南教育·职成教 2016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