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职业教育论文

信息化环境下高校通识课教学与管理的需求的建

2015-12-18 10:4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1-0063-03

  一、引言

  通识教育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它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1]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的目标定位与专业教育不同,其宗旨不在于增长知识,而重在启迪思维、陶冶情操。[2]如果说专业教育的目标侧重于培养学生如何“做事”,那么通识教育更侧重于培养学生如何“做人”。[3]我国高校的通识课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些知名院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等)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文化素质课。此后,在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的推动下,开设通识课的高校数量、课程门数和选修人数迅速增长,通识课在我国高校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然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在目标定位上的差异,决定了通识课必然有其自己的特点与需求。不了解这些特点与需求,通识课的教学与管理就可能面临困境。为此,本文从通识课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当前高校通识课教学与管理的基本需求,并从教育信息化的视角探讨了应对之策,以期对高校通识课教学与管理的改善与发展有所帮助。

  二、高校通识课的特点

  1.通识课的教学特点

  从通识课的教学内容来看,通识课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并无统一要求,而是由主讲教师自行拟定。因此,通识课的内容结构和体系弹性较大,依赖于主讲教师的个人兴趣和偏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依赖于主讲教师自身的经验积累,其经验越丰富,学生越受益。从通识课的教学方法来看,通识课的课堂通常是大班制,一名教师需面对上百名学生。因此,受限于课堂时间和教师精力,通识课的授课方法基本上是课堂讲授为主,并辅以很少的作业、答疑和讨论;教学效果也依赖于主讲教师自身的授课技巧,技巧越娴熟,学生越受益。从通识课的考核方式来看,通识课所要培养的非专业性素养无法通过简单的理论考试来评价。因此,通识课的考核十分注重过程性评价,比如:平时作业、撰写的小论文以及提交的作品设计或制作等等,评价标准越规范,评价结果越准确。

  2.通识课的管理特点

  通识课的教务管理特点体现在通识课的开设和教师工作量的统计两方面。首先,通识课的开设并非强制性的,它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有主讲教师、有一定数量的学生选修,则可开设;无主讲教师或选修人数不足,则不开设。此外,通识课的选修是开放式的,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兴趣进行选修,若非特殊情况,一般没有强制性。因此,通识课的选修人数变动较大,行政班级个数、班级人数在开课前无法确定。其次,通识课的主讲教师需面对更多的授课对象、批阅更多的作业。不仅如此,通识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与专业课不同,需要教师重新研究课程教学。因此,通识课的教学任务重、教学难度大,对教师工作量的统计不能参照专业课的方式。

  三、高校通识课教学与管理的需求

  1.通识课亟须优秀主讲教师

  要开好通识课,首先必须有胜任课程教学的主讲教师。通识课定位于扩展学生专业以外的知识,即人文与科学等领域中的一般性知识。这一方面要求高校必须储备这方面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必须在相应领域具有较高的造诣,不能只有“一杯水”。不仅如此,教师还必须深入浅出地进行讲授,而不能把通识课上成了晦涩难懂的专业课。王义遒教授认为,能胜任此类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真知、真信、真行、真情”。[4]实际上,真正达到上述资质的通识课教师并不多。这一方面由于高校的学科门类并非都很齐全,如:一些农、林、医、工科院校,缺乏相应的人文、社科与艺术类专业和教师。另一方面也由于高校当前的奖励机制侧重于科研,一名在学术领域具有一定造诣的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在科研上,要比花大力气讲好一门通识课所带来的奖励大的多,也快的多。[5]因此笔者认为,通识课亟须优秀主讲教师。

  2.通识课亟须优质教学资源

  要开好通识课,还必须有优质的教学资源。通识课在实施过程中通常是大班教学,有的班级人数多达数百人;教师的主要授课方式是找到一间大阶梯教室集中为学生面授。另外,通识课一般没有规范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材,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课程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教师。假如教师的水平有限、或者备课仓促、或者忙于科研,则该教学资源的质量将急剧下降。所谓优质教学资源,指的是能够有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从而促进学习效果的教材、教案、教学视频和音频以及多媒体动画、习题与案例等资源。通识课的课程性质要求所提供的教学资源不是为增强课程的专业性,而是为了降低课程的专业门槛,并营造出一条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学习通道。实际上,高校通识课教学资源建设并没有引起学校管理层和教师的重视,虽然许多高校都能将通识课的电子教案、教学内容、教学视频等发布到网站上,但它们是否进行了精心设计、是否适合学生自学,以及能否成功地为学生营造出学习通道,还都是一个问号。因此笔者认为,通识课亟须优质教学资源。

  3.通识课亟须帮助学生理性选修

  通识课培养目标的宽泛性决定了高校必须尽可能开设更多的此类课程,从而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但实际上却出现了“两极现象”:一方面,高校教务处忙于扩大通识课的开设数量;另一方面,忽略了对学生选课需求的调查、引导与调控,进而导致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务处好不容易聘请到相关教师开设了某门课程,但选修此课程的学生寥寥无几,迫不得已教务处只得取消了此门课程;与此相反,有些课程,比如:心理学类、艺术类课程,选修的学生人数远超过预期,迫使教务处必须扩大行政班级或限制人数。这种超预期的选课热门与冷门现象,很大程度上与学生选修时的不理性有关。这是因为,学生在选修通识课之前,对通识课的主讲教师、教学内容、教学风格、受欢迎程度、考核方式等缺乏基本的了解,他们完全凭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学长们的经验之谈进行决策。我们看到,很多时候大量学生选修某一门从名字上听起来特别有意思 的通识课,但除了第一堂课阶梯教室座无虚席外,随后的到课人数出现锐减、递减,直到期末考试前恢复到正常水平。因此笔者认为,高校管理层应该采用合适的方式让学生提前了解通识课的基本信息,以便他们理性选修课程。

4.通识课亟须弹性教务管理

  通识课开设中的热门与冷门现象也给通识课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这其中除了教务处必须面临一些通识课有可能被取消,而另一些通识课有可能要增加班级或者限制选课人数的两难抉择外,还包括如何衡量教师工作量的问题。如果主讲教师已为通识课的开设进行了教学准备工作,但实际选修的学生未达到额定人数,此时若教务处取消这门课程,无疑否定了教师此前的工作量。如果选修学生远超过额定人数,若教务处决定新增一个班级,则新增一个班级后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该如何衡量?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采用灵活弹性的教务管理办法。

  5.通识课亟需严把教学质量关

  教学质量是通识课的生命线。要想把好通识课的教学质量关,必须加强对教师教学的监督和加强对学生学业的考核。对于前者,需要管理层定期或不定期查看教师教学进度、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抽查学生提交的作业、答疑和讨论记录等等;对于后者,需要教师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包括:发布作业与批阅作业、提问与答疑、课堂和课后讨论、作品点评和期末考试等。但实际上,管理层很难对通识课的教学进度、活动、内容等进行实时监控,至于教师是否在讲授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更是不得而知。不仅如此,教师也很难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机会与学生进行作业答疑和课后讨论方面的交流。通识课的期末考试通常是一篇论文或作品,由于学生人数众多,主讲教师显然无法认真批阅和欣赏这些论文或作品。因此笔者认为,通识课亟须找到严把教学质量关的新办法、新途径。

  四、高校通识课教学与管理的新对策

  要开好通识课,必须根据通识课的特点,满足通识课教学与管理的基本需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善高校通识课的教学与管理工作。笔者从构建优质教学资源和在线学习平台两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1.构建优质的通识课教师教学资源

  “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是梅贻琦先生的名言。大学教育需要大师,通识课更是如此。王义遒教授早先撰文指出,通识教育催生了一种新的教师职业:可自由行走于各高校课堂的自由职业教师。他呼吁高校制定积极的人事制度,共享高校优质通识课师资。[5]但随后王义遒教授又承认,这种构想在现行人事制度下实行起来十分困难。[6]

  令人欣慰的是,网络教育的兴起真正催生出自由教师职业。如今,中国大学学子已经可以安静地坐在自己的电脑前,通过“公开课”视频聆听世界顶级大学的教授讲授“尼采的哲学”、“但丁”、“政治经济学”等经典课程,通过央视教育视频资源库聆听于丹讲授“论语心得”、易中天讲授“三国演义”,通过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视频专区聆听山东大学王小舒教授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中央音乐学院课程团队的“音乐鉴赏与评论”等等。倘若说央视《百家讲坛》为固守于一所高校的大师名家成功开启一扇走出校园之门,那么网络教育则将这扇门打开得更广更大。网络教育不仅囊括了中国高校最优质的师资和资源,还催生出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基于优质教育视频资源的网络在线学习。媒体教育理论认为,人类接受的信息有85%以上来自视频和音频,由音视频组成的教育信息最易被学习者吸收。通过在线点播大师的授课视频,聆听大师精彩的讲解,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大师的“真知、真信、真行、真情”,启迪了思维、陶冶了情操,这正是通识课的目标所在。

  笔者认为,网络教育囊括了中国高校最优质的通识课教师和他们的授课资源,为摆脱通识课教学师资不足、资源匮乏的困境提供了难得的契机。高校管理层可以从众多免费或商业教育资源中遴选出符合通识课课程特点的优质资源,通过建立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版权管理机制和师资培育机制,形成一条经济、高效、高质量的通识课建设之路。

  2.构建便捷的通识课在线学习平台

  有了优质的教学师资资源,还必须进一步探讨通识课的教学实施与管理。笔者认为,可以构建一个基于上述优质视频教学资源的通识课在线学习平台,将通识课的选课、教学与管理集于一体,以满足通识课在学生理性选修、弹性教务管理与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的需求。平台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与建设:

  首先,平台应该提供便利的在线学习功能。学生可以足不出户、通过网络完成课程内容的在线学习。这其中包括:聆听名师的课堂实录或讲座视频、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作业、向教师提问、参加论坛讨论、提交课程结业论文或作业等。学生在线学习的所有行为(路径、浏览资源、学习时间、作业、讨论、结业论文等)是考核学生能否获得课程学分的唯一依据。

  其次,平台应该提供课程预先试听体验功能,允许学生在选修之前点播部分试听视频(可由课程管理者预先设置试听片段),使学生对主讲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效果、教学内容等形成感性认识。除此之外,还应向学生提供本课程的基本信息,包括:主讲教师简介、助教信息、课程开设历史、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以及选修情况等,以便学生进行理性选择。

  第三,平台应该支持弹性教务管理。借助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通识课在线学习平台可以摆脱空间和时间对选课人数的限制,一门通识课的选课人数可以多达数百人,也可以少则几个人,教师(主要是助教)工作量的核算将以教师的实际付出为依据。平台应全程记录教师教学工作量,包括:教师的作业统计、考试统计、答疑统计、讨论统计。教师批阅的作业越多、积极回答学生的提问数越多、参与学生讨论的频数越高,越有可能获得较高的工作量,获取较高的课时费。

  最后,平台应提供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控功能,包括对教师的教学监督和对学生的学习考核两个方面。平台应支持课程管理者(教务管理者)以教师身份登录系统,查看教师(主要是助教)对教学资源的更新、作业的发布与批阅、答疑、组织讨论、发布考试与批阅等教学活动的安排、进度和执行情况,以便对教师的教 学进行监督。另外,平台应支持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包括:设置课程考核标准、自动记录学生的学习进度(浏览的视频集数、浏览的电子图书)、对学生所完成的教学活动质量进行评价(如:提问、讨论、考试、作业等),通过在整个课程学习阶段不断对学生学习进度、学习质量进行考核、评价和督促,确保通识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曼丽.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96-101.

  [2]王义遒.与时俱进 深入推进高校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0(7):7-10.

  [3]蔡映辉.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4,25(6): 6-79.

  [4]王义遒.推进通识教育,催生一种新的教师模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42(5):191-197.

  [5]钱文彬,黄启兵.论我国通识教育的制度困境[J].教育探索,2005(6):46-47.

  [6]王义遒.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关系的再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 14-2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