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职业教育论文

大专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几个解决策略

2015-12-18 10:4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目前,大专院校开设的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课程,其基本功能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学习是其他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它的作用是隐性的、间接的。扎实的语文功底包括观察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些能力都会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与日后就业产生积极作用。

  一、当前在大专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大专语文既是一门基础课,又是一门综合课,是对大专生进行汉语技能训练和人文素质培养的必要课程,目前却问题纷呈。大专院校语文教学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重视度不够。学生不重视,把大专语文放在极为次要的位置;学校领导不重视,压缩课时或者把大专语文安排成大课,教学效果明显较差。第二,培养目标模糊。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应该是既要立足职业的需要,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丰富他们的思想,不仅教他们如何“做事”,更要培养、提高他们如何“做人”的内在文化素质。在这方面,大专语文具有独特的专业优势,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由于有些院校过度重视技能的培养与训练,相对忽视了大专生人文性和审美性的培养,甚至漠视大专语文在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教材问题。教材也是困扰大专语文课的一个重要因素:教材杂乱无序,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选文重复,令学生感到大专语文是高中语文的继续;编写体例类似高中语文,没有新意,缺乏特色;目前应用的语文教材是为本科生和普通专科生编写,与大专院校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整体情况脱节。第四,教学方法简单。很多教师可惯于满堂灌,剥夺了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时间,教学方法单调简单,课堂气氛沉闷,这也是大专语文处于尴尬境地的一个原因。

  二、大专院校语文教育的改进对策

  1.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

  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做到“以人为本”,即以“人的发展”为教学的中心任务,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彻底抛弃过去“无人”、“无情”的传统教学模式,从以传授为主转变为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在与生活世界的对话中实现意义追寻和人格构建的创造者。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个具有独立性、主动性的个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材——教师——学生”的单向知识流程转变为师生平等参与、信息共享的互动过程。每一个人在知识交流的过程中都是平等的,都是自由的,都有其独特价值,要使教师、学生、教材有机地融为一体,有效地消除认知隔阂,使具体的教学实践获得新的生机。

  2.更新大专院校语文教育的内容

  语文教育要体现职业性、人文性、应用性等特点。要侧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拓展中学应试教育的范围,推进素质教育;要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着重加强应用写作、口才演讲、阅读理解等能力;要加强语文知识、专业性学习,突出抓好语文学科内在属性的教育。更新语文课的教育内容,最重要的是要结合专业性质,根据专业调整语文教育的内容。比如,艺术设计、旅游管理、机电一体化、网络技术、国际贸易等不同的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一样,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和要求也不一样,那么语文教育的内容也就要求不一样。语文教育内容必须为专业素养的培养服务。

  3.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完整系统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是实施教学强有力的制度支撑,它涉及到学生的评价及其教师的评价等。对于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来说,重点还是学生评价标准的制定,建立系统的科学的评价体系。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采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评价,应采用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多元化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氛围,让学生实现自我、体现自我、展现自我、成就自我,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为语文教学的积极开展提供帮助。这样有利于师生互动,有利于各项语文教学计划的完成与实施。

  三、结束语

  大专语文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加强大专语文教学已成为共识,但要取得理想的效果,还有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我们去思考、去探索。只要我们勇于思考、敢于实践,那么大专语文教学改革将会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大专语文将会走出困境,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黄志刚 李剑 何凌峰 浅谈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8,(5)。

  [2]李自庆 对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23)。

  [3]王慧 谈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走向[J].职业技术,2011,(2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