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20期,仅供参考,切勿用作商业用途。欢迎进入学术参考网www.lw881.com
高等数学是高职院校工科类和财经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开设本课程的直接目的是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进行知识和能力储备[1]。基于对这一目标的理解,高职院校数学教师普遍重视高等数学的实践性,并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和渗透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总体上还未能充分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系统构建高等数学课程,导致教学质量和效益难以提升。
一、课程目标定位
由于成长过程中受各种因素制约,高职学生中学时代学习成绩普遍处于所在群体的中下游,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其参与度很低。面对数学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能否坚持实践能力培养并惠及每一名学生,能否在实践中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益非常关键。
基于此,高职高等数学课程应坚持实践性原则,从三方面确定课程目标。第一,知识培养目标。了解高等数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实践背景,体验高等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的抽象本质,并从中体会数学思想,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第二,能力培养目标。提高逻辑思维、数学计算、数形结合、数学软件应用等基本能力,形成运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第三,思想培养目标。培养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严谨的学习和思辨习惯,以及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二、课程内容构建
高职高等数学的功能尤其凸显其服务专业课教学,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2]。
(一)坚持“必需够用”原则
基于高职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未来职业生涯考虑,数学课程内容应具有一定的宽度和深度,但与本科院校理工和财经类专业对高等数学课程内容的要求相比照,高职高等数学理论知识体系不宜过于完整,应主要强化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数学思维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3]。但是,此过程绝不能过度简化课程内容,如有些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仅开设一个学期,每周4学时,学生仅仅获取一些理论知识储备,根本无法实现实践能力提升。综合调研及实践证明,高职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以1学年、每周6学时为宜。
(二)坚持数学内容与专业对接原则
遵循“基于行动领域→构建学习领域”的高职教育教学理论,高职高等数学学习领域构建,应围绕工科和财经相关专业群,紧密对接专业需求,模块化构建课程内容。一般情况下,一元微积分、微分方程、数学软件应用是工科和财经类专业普遍开设的内容,构成基础模块。根据专业特点,适当拓展高等数学课程内容,如制造类专业适当选择线性代数内容,电子信息类专业适当选择复变函数内容,财经类专业适当选择线性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内容,构成拓展模块。
(三)坚持职业发展原则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可能会多岗迁移,学生在校期间亦存在个性发展需要,围绕上述需求,应开设离散数学、数学建模、数学的美与理、数学实验等选修课程,提升学生个性化的数学实践能力。同时,针对升学的学生,补充相应宽度和深度的数学理论知识,培养他们具备更高层次的数学实践能力。
(四)坚持课程内容开放原则
高等数学体系严密,传统教学观基于理论的完整性和逻辑的严谨性,认为不能打破数学每一领域的知识结构和逻辑体系。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对接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储备和个性化发展需求,高职高等数学知识内容应允许出现缺口,以概括性介绍使学生对缺口内容有所感知,直接进入必须学习的阶段性知识体系,对必学部分理解深透,为未来发展需要补充缺口知识时留下接续起点。
三、教学方法创新
(一)问题探究式教学
问题是推进探究的逻辑起点,也是激发探究欲望的动力之源。围绕某一数学问题,创设数学教学情景,吸引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激发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动力。这一活动过程包括:引导学生关注某一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启发学生观察分析其中蕴涵的数学事实→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数学抽象并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过程中发现知识断裂带→激发学生补给知识的强烈愿望→迅速有效地补给知识使断裂带合拢→问题得以解决。
(二)源头启发式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不是被动接受外部信息与能量注入,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4]。高职高等数学教学应把知识体系的某些重要节点嵌入学生生活、学习的广阔空间和现实背景,引导学生从生活的源头出发,发现数学,感知数学,进入“心欲求尚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
(三)与专业衔接实施案例教学
专业知识学习与核心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心。因此,高职高等数学教学应立足服务专业课程教学,尽其所能地与相关专业课程相衔接[5]。应将专业课程相关问题作为利用数学工具予以解决的案例纳入数学课程内容,基于工作过程,实施小组研讨法,激发团队协作精神,通过环环相扣、分层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竞争意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的浓厚期待。
四、教学过程创新
(一)抓住学生心理渴求切入教学
高职数学课堂教学开篇应创造一种实践体验的落差,营造引人入胜的教学环境,这是一堂高质量数学课的逻辑起点。对数学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来说,每一堂数学课的前5分钟异常重要,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体验,通过精心设计、紧扣主旨、凝聚注意力的启发式教学开篇,迅速抓住学生的心理欲望,使学生进入主体角色,融入课堂境界,参与教学过程,形成师生和谐互动的教学前奏。
(二)灵活创设数学情境
根据一堂课知识内容,可以在一项时事内容、生活命题、历史事件、数学名题、专业问题等方面灵活选择,通过不断营造新奇的数学情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以实际问题激发热情、驱动探索,形成学习、探究的内在动力。
(三)师生双向交流,深入探究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交流氛围,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层层推进问题探究,在教师适当掌控的具有一定广度的知识空间内,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基于已经建构的理论体系和逻辑推理能力,搭建知识链接,拓展课堂知识容量,形成解决问题的数学知识包围圈。
五、课程评价模式改革
(一)实施理论考核创新
基于数学知识逻辑体系的严密性,理论考核不能完全摈弃。但是理论考核必须基于两点实施创新。第一,通过上述课程构建和教学改革,尽管学生的理论水平、逻辑推理、实践能力均会实现较大提升,但不会是大幅度的、根本性的、质的跃升。因此,理论考核仍然要降低难度,以基本知识点和解决基本问题为主要考核内容。第二,学生未来从事职业岗位工作需要数学知识,完全可以查阅数学工具书,不必永久记忆数学公式。因此,理论试卷可以给出必要的公式,一方面减轻学生的记忆压力,另一方面形成对解决问题的逻辑提示,亦可以探索适当扩充试题量实施开卷考试的模式。理论考核一般占考核总成绩的40%。
(二)创新实践考核模式
培养学生具备运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能力是高职高等数学课程的主要目标,因此,应与理论考核相衔接,探索实践考核模式。比如,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撰写出一篇言简意赅的数学应用论文,取得实践考核成绩。实践考核可以让学生2~3人自由组合、协同攻关,1周完成任务,并保证人均完成1篇论文。实践考核一般占考核总成绩的30%。
(三)实施过程考核
过程考核是基于实践能力提升的全程跟踪考核,是对学生的适时评价,也是对学生过程性表现的及时矫正和有效激励。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创新,学生的课堂表现均会有不同程度的改观和凸显,教师要及时记录每位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给出过程考核成绩,并阶段性地予以反馈,实现过程性的激励和矫正。过程考核一般占考核总成绩的30%。
参考文献:
[1][2]刘晓波.浅谈高等数学的教与学[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8):76,93.
[3]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Z].教高[2000]2号,2000-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