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职业教育论文

微博时代网络教育舆情的内涵的深度分析

2015-12-16 15:4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2013年3月8日,被称为当代中国画坛富有活力的一位“探索性画家”的孙海峰,在其新浪微博上发布:“刚听到的真实故事:朋友妈妈资助了一个江西井冈山孩子,从小学捐助到了高中毕业后说不上大学了,说她妈妈给他找份工作到广东这边打工,见了面说到成长经历,说谢谢阿姨每月捐的40快钱帮助他从小学到高中的学费生活费...妈妈当时很惊讶!因为寄给孩子的至少是10倍!当地的经手的民政慈善部门提成真高!” [1]的微博,并在随后发布了关于此教育资助事件的详细情况,一时间引起了广大博友的关注,粗略统计截止到4月7号,原文的直接转发量已达63798次,评论量也达17283次。同时也使得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等纷纷追踪报道,由此引发了一场民政慈善部门“提成真高”的风波。孙海峰的微博及博友们的评论形成的舆情是这场风波迅速蔓延的最主要原因。首先,我们以此教育事件为例来了解微博教育舆情的定义与要素。

  一、微博教育舆情的定义与要素

  舆情是指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一)主体

  所谓主体就是指广大的微博使用者即微博主。教育与广大网络使用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当然这其中也包括许许多多的微博使用者。微博教育舆情是微博使用者对某些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因此,在此教育事件中,孙海峰以及参与对此教育事件进行转发评论的其他博友都是主体。

  (二)客体

  所谓客体就是指教育事项。它具有刺激微博用户心理的中介作用并且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教育事件、教育热点现象、行为和政策等等。只要与教育相关的事情都可以是微博教育舆情的刺激物,包括来自现实社会中与教育有关的事和网络虚拟世界里与教育有关的事。所以,此教育资助事件便是形成舆情的客体。

  (三)本体

  所谓本体是指微博教育舆情本身即公众的各种情绪、意见、态度的总和。在此事件中,指微博主们对此事件的评论。由于微博主的数量多,分布广,差异大,所以他们对教育的看法很难统一,即便是同一个人、对教育的看法也会随着时间、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各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互相碰撞,互相交织促使微博教育舆情复杂多变。针对此教育事件,我们看到广大博友持各种各样的观点。

  (四)舆情空间

  网络教育舆情的舆情空间是指网络使用者对中介性教育事项的态度形成、变化和发生作用的情境,也是网络教育舆情主、客体和空间中其他基本因素之间进行多维“互动”的情境。 [4]所以,微博教育舆情的舆情空间就是指微博平台,以及在使用微博时应该遵循的法律法规、角色认知、价值观以及网络文化等。在此教育事件中,微博平台和广大博友在发表自己观点时所应遵守的各种法律法规,道德规范以及网络文化构成这场风波的舆情空间。

  综上分析:微博教育舆情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微博主围绕教育现象、教育事件、教育行为以及教育政策等教育事项。通过微博表达、传播各种意见的总和。比如,在一定的时期内,广大的微博用户对有关教育的热点话题或突发事件表示的关心与议论的总和在微博平台上建立了自己的“阵地”,各种观点相互碰撞从而形成微博教育舆情。

  二、微博教育舆情的特点

  微博教育舆情虽然只是网络舆情中的一小部分,但它既有网络舆情的特点,又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ging)的简称,是博客的一种变体,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手机、IM (如QQ等)、Email、web等方式向个人微博发布短消息,文本内容通常限制在140字之内,并实现即时分享。 [5]在微博中,每个人都是信息源,可以发布或转发信息,也可以接受别人的信息,由此形成一个快速传播的网。所以,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传播媒体,在传播教育舆情时的特点如下:

  (一)微博在形成教育舆情中具有极强的互动性

  微博有更新、评论、转发、收藏四个基本功能。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的将身边所发生的教育事件、教育问题等发布到微博上供所有用户阅读,并和其他博友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畅谈自己的看法。微博教育舆情就是通过这样一种动态信息交流过程而形成。这与博客等其他网络传播方式相比,互动性大大提高[6]。在此事件中,最开始是孙海峰在微博中提出民政慈善部门克扣对贫困小学生的资助事件,而后孙海峰发微博和博友之间进行讨论互动,从而慢慢形成舆论引发民政慈善部门“提成真高”这一风波。

 (二)微博教育舆情的主体具有多样性,隐匿性,从而使其更具真实性

  微博教育舆情主体是通过微博表达自己对相关教育事件的意见的微博使用者。微博时代舆论主体具有多元化、不定性的特征,发表意见的人既可以是实名认证的“真人”,也可以是虚拟的“微博昵称”;既可以是名人,也可以是草根。总之只要注册成为微博用户,都可以是舆论主体。我们可以看到,微博为人们提供了空前自由的表达场所,没有身份顾虑的网民表达意见也更为真实、大胆[7]。通过查看广大博友对此事件的原微博的评论,便会觉得这样形成的微博教育舆情,也更加真实的反映了群众的看法。

  (三)微博教育舆情客体的特殊性,从而 使其更加复杂多变

  微博教育舆情的本质是微博使用者对教育现象、问题等中介性教育事件的情绪、态度和意见。因此必需要考虑作为客体的教育的特殊性。教育能促进个体的个性化,促进个体的社会化,进而促进社会群体的高层次化。正是因为教育在个体和社会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更易引起广大微博使用者的关注,形成微博舆情。教育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如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受社会生产力的制约,教育性质要受特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教学要遵循受教育者的年龄心理特征等。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但是微博使用者由于受教育程度、职业、经济地位等差异,对教育问题、教育事件等的看法带有强烈的个人情绪。在评论此教育资助事件时,有的博友从教育资助基金管理的角度来发表自己的评论,有得从教育资助政策的不完善的角度来发表自己的评论,还有从社会道德角度来评论等。因此,微博教育舆情内容更加丰富。

  (四)微博教育舆情本体的多元性

  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因此微博教育舆情内容也是多元的。“民政慈善部门提成真高”这一教育资助事件,不仅告诉我们相关部门在教育资助的管理上存在问题,同时说明相关教育资助政策尚需完善。这种多元性的教育事件不仅在现实社会中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微博上更是广大博友争论的焦点。

  (五)意见领袖具有最强大话语权。

  意见领袖是指在突发事件的产生、发酵、传播等环节中起主要推动作用的网民,他们在特定的领域拥有强大的话语权,潜意识里影响着数以万计的围观群众。[8]在此事件中,孙海峰便占据了意见领袖的位置,对其他博友的评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研究微博教育舆情的意义

  通过对“民政慈善部门对教育资助金提成真高”事件所引起的微博教育舆情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微博在传递教育舆情时所具有的独特性,也反映了有关教育资助的政策法规尚需完善,需要重视对教育资助金的管理以及去向的透明度等问题。微博教育舆情是由现实社会中相关教育事项刺激而产生的民众社会态度在微博上的表现。虽然微博教育舆情的集散地是微博平台,但主体——微博使用者是存在于现实生活的。微博教育舆情与现实社会相互作用,对现实教育产生直接的影响。

  (一)微博教育舆情相对真实,有利于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性

  不同于传统搜集社情民意的方式,受访者因担心受到嘲讽或打击,而有意无意的隐藏内心的真实想法。因为微博用户具有一定的隐匿性,任何人在微博上可以毫无顾忌的发表自己对有关教育事件、教育问题等的想法,这样就能将自己相对真实的想法、态度传递给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微博平台的开放性,使我们可以直接搜原微博,看其转发量和评论量来了解广大博友对某教育事件关注程度。微博的即时性有利于上传下达,所以有利于教育管理者、政策制定者有义务、有责任及时准确地汇集教育舆情信息并做出价值判断,进而为政策改进和完善提供参考服务。在此事件中,博友们对此教育资助事件的观点具有相当高的真实性,更有利于科学的进行教育决策。因此,微博教育舆情为制定教育决策提供真实的舆情基础,有利于教育决策的科学性。

  (二)简便的互动反馈机制促进教育舆情的扩散,有利于实现“网络问政”

  互动是网络的本质,微博将互动这一特性发挥到极致,没有哪种媒介比微博互动性强。只有通过不断地互动意见才能够不断地扩散。从2013年3月8号孙海峰发布“民政慈善部门提成真高”事件开始到2013年3月18号上午11点,在这短短的十天之内,这条微博的转发量已达63912,评论量已达17254,这些数字不仅表明了此教育事件受关注程度,也同样说明,微博简便的互动反馈机制有利于教育舆情的扩散,微博的这一特性,也便于实现“网络问政”。

  (三)有利于增强社会民众对教育的监控力

  在“民政慈善部门提成真高”事件中所反映出的广大民众对民政慈善部门教育资助资金管理的不满,说明了在教育资助资金的管理和去向上需要增加透明度,同时也增强社会民众对相关部门的监督作用。教育作为国家的立国之本,与广大社会群众切身相关,教育部门行政管制失灵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必须加强对教育行政部门的舆论监督。微博使用者获取教育信息的途径便捷多样,对教育信息的评价自由方便,对教育决策者的个人道德起到监督制约。微博教育舆情的传播能够促进信息公开,保障普通民众的知情权和言论自由,通过微博反映网民对教育政策法规、教育事件等的褒贬与评价,更好地在网络与现实社会进行双重监督。在揭露教育腐败、违法乱纪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有利于教育的公平公正。微博可以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公布教育事实,传递教育信息,并加快信息反馈。通过微博教育舆情的传播,社会民众能够发挥强有力的监督作用,进而促进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海峰,新浪微博,2013-3-8

  [2] 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1- 52.

  [3] [4] [7]左明章,国桂环,曾睿.网络教育舆情的内涵及特点[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6:8—9.

  [5]刘佳.微博来了[J].互联网周刊.2009.12.

  [6]张晗.微博时代网络舆论的特点及传播规律[J].传媒e时代.2011.4:85—86.

  [8]贾焰,刘江宁,周斌.微博的舆情特点及其谣言治理[J].行政管理改革.2012.6.

  作者简介:高广骅 , 1990年出生 , 女 ,汉族, 籍贯河南许昌,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所学专业为教育经济与管理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