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职业教育论文

女大学生就业难研究

2015-07-03 11:1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尤其是女大学生就业难是近几年我国高校所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随着全国招生规模的扩大,这个问题越来越突出,受到社会的日益关注。其主要表现为:女大学生就业空间狭小;用人单位拒绝女大学生的现象普遍存在;女大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相对不容易等。究其原因,主要有经济因素、就业渠道不够畅通、毕业生就业市场不规范等方面的影响,还有女大学生自身竞争力不强、择业观有误和不良的择业心理等原因。为此在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分别从社会和女大学生自身两方面入手,为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做些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 就业难 对策
  【中图分类号】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02
  
  1 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提出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国家对高等院校毕业生实行统一分配,女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行为可以用服从分配来简单描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以后,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统一分配制度逐渐变为国家宏观计划指导下的,以学校为中介的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向选择”的分配制度,“双向选择”对女大学生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有利之处是为女大学生成才择业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女大学生有了选择职业的自主权利,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意愿,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单位和职业,但不利之处是女大学生感受到了性别的压力,与男大学生相比,她们在择业中多了一个不利因素。wwW.133229.COm一些单位的领导往往单从性别考虑,拒绝接受女大学生。这样,她们难以在双向选择中与男大学生处于平等的竞争地位。另一方面女大学生所代表的人群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阶层女性,与其他女性群体相比,女大学生拥有文化资本。
  正是由于女大学生既代表着受过高度教育的大学生群体,又代表着女性群体,所以有其就业难的特殊性,从而也使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如果不重视并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必会造成巨大的人才资源浪费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后果,以致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首先,对女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影响。 女大学生就业难这种现象对那些受过良好专业教育,自身条件较高,曾立志成才的女性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有些女大学生原习惯于对自我进行简单的比较,继而认定男女就业机会平等。但现实的求职过程又使她们对于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性别歧视和男女不平等有了清晰的认识,她们意识到自己所处的不利地位。有些单位不是择优录取,表现了对女性的公开歧视,在不公平的现象中,有些女大学生产生了性别自卑,放弃了自己的追求,甚至产生了“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糊涂认识。
  其次,对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目前仍大大小于男性,女性的入学机会比男性小,而且,受教育层次越高,女性的机会就越少,男女两性的机会差异越大。一部分女性对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产生了怀疑,既然接受了高等教育也不能得到与男性同等的工作机会,还不如趁早放弃为好,一些家长也因此降低了对女儿的期望值,放弃了对女孩子的培养。女大学生就业难使她们在就业市场的教育投资回报率低于男性,使得女性社会地位低于男性,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抱负和家长的态度不可能不受影响。
  
  2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女大学生就业难是指女毕业生在就业的既定时效期内,因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出现的就业受阻,不能实现就业或就业不理想的现象。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第一,“难”是指不能就业或就业不理想。第二,“难”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女大学生就业难相对于男大学生就业而言,相对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女大学生就业而言。第三,“就业”具有一般大学生就业的时效性特点。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其实包含着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她们是否拥有同等的就业机会,二是在获得就业机会时,她们是否得到与自己能力相符的工资报酬。女大学生就业难的表现主要有:
  女大学生就业空间相对比较狭小,存在着较多的不得不就低谋职上岗的现象,或者与男同学相比,他们的就业质量要低的多。
  女大学生的招聘录用上存在不平等的现象,用人单位拒绝女大学生的现象普遍存在。“女生免谈”在人才市场上屡见不鲜,限制女性就业机会的招聘启示充斥于各媒体。
  用人单位录用女大学生的条件相对苛刻,女大学生要获得同样被公认的好职业,学历要高于男生。
  
  3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当代女大学生就业难,不能简单的归结于某些单一因素的影响,而是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1 社会的客观因素
  客观社会环境的变化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的外部因素,包括: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就业市场建设;传统性别观念等方面。
  3.1.1 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中市场竞争机制的逐步引入。
  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产生与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密切相关。建国以来,我国的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经历了完全分配时期和计划与市场逐步相结合并向完全市场化过度的改革和发展时期。1985-1993年,是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中期改革方案”的提出及实施时期。从1993年起,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正式进入“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改革和发展时期。对广大大学生来说,其实质就是竞争机制逐步引入到大学生就业体系,扩大了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选择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日益被推向社会,推向市场。在大学生计划分配时代,女大学生同所以男大学生一样,由国家统包到底,没有就业压力,也没有就业难的现象。但随着“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逐步产生并日趋突出。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讲,女大学生就业难是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结果,是就业竞争机制引起的,是这种机制建立的时间不久,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和毕业生不完全适应造成的。因此,要解决当前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还要不断推进毕业生就业制度建设,尤其是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使其更好地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3.1.2 就业渠道不够畅通。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不断深入,毕业生就业日益法制化和规范化,与此相伴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3.1.3 就业市场不够规范和完善。
  就业市场的规范和完善是劳动力资源得以合理流动的前提条件。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不够健全和成熟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是导致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用人单位方面,他们往往盲目提高用人标准,哄抬聘用价格。此外,拉关系、走后门、贿赂等现象在一定范围存在,这些行为不利于建立公平、公正、竞争的市场环境,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
  3.1.4

3.2.1 女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冲突;传统观念和现代意识相冲突,对竞争既赞同又害怕,对女性传统角色的挑战与妥协并存。使女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举棋不定,难以抉择,也许就在左右摇摆中错失了就业良机,最后陷入就业难的局面。
  3.2.2 女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影响
  自卑心理。自卑心理在一部分女大学生身上不同程度的存在。在择业中表现为自己的能力和地位评价过低,自己看不起自己,对择业缺乏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她们害怕碰钉子,害怕挫折,不敢参与就业竞争或在竞争中没有自信。
  依赖心理。女大学生普遍比男大学生具有更明显的依赖性,加之生理上的特点,女大学生在生活中总把自己塑造成柔弱的、需要保护的对象,遇到一点麻烦或困难总喜欢向父母或他人尤其是男生求助。有些女生虽然理解“自主择业”的社会意义,并且知道它是自己就业的必经途径,但仍不愿主动出击,潜意识中有一种“等、看、靠”的思想,临到毕业时,希望学校能有好单位推荐给自己,甚至个别女大学生把就业的希望寄托在男朋友身上。
  3.2.3 女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
  女大学生不仅在择业观和择业心理方面存在冲突和误区,不利于其对职业的选择和就业,而且在自身素质结构方面,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以致影响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接纳态度。
  素质结构差。女大学生学习考试成绩总体优于男生,但在综合素质结构上却有不理想的地方,典型的表现是“高分低能”。另外,总体上,女生在动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也不如男生。
  生理局限。孕育后代是影响女性就业的最重要的生理原因。此外,女性的其它生理现象对女大学生就业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这是客观现象,也是影响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4 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对策分析
  4.1 尊重女性,尊重生命,为女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4.1.1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是解决一切就业问题的根本前提和基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对女大学生就业十分有利。有关专家认为,为了更好地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第一,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发展高科技产业,可增加高层次人才的就业岗位。高新技术的发展有无限大的空间,必将为女大学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近些年经济增长最快的产业,也是女性相对集中的产业。
  4.1.2 加强对女性就业的政策扶持和法律保障
  推进生育补偿制改革。人类的再生产包括物质的再生产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女性承担着人类再生产的劳动。对生育给予社会价值定位,进行经济补偿,是社会对女性劳动价值的一种肯定。
  大力扶持家政服务业。要根本改变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必须使女性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社会事务。把女性从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的途径有多种,其中有两条最根本:其一,推进家务劳动现代化。现代家用设备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家务劳动效率,女性因此能够走出家庭,参加社会工作。其二,推进家务劳动社会化。现代家务劳动的内容逐渐减少,负担减轻,有利于女性广泛参与社会事务。
  4.1.3 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
  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制度化、法制化建设,规范市场行为。同时,还要加强对毕业生市场行为的制度化和法制化管理。
  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针对当前女大学生的择业观冲突和择业不良心理现象,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在工作中,应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提高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尤其是各个系部兼职的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素质。其次,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实用性,并适当提前课程设置时间。
  4.2 女大学生完善自我,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社会环境的改善是外部条件,最根本的是女大学生自身要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地适应社会。
  4.2.1 转变就业思想,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就业观念是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的主观因素。为了化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冲突,培养健康的择业心理,女大学生在择业观念上必须实现三个树立:
  树立多次择业或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既是一种社会需要也是一种必然。因此,女大学生必须彻底转变这种择业观念,树立“多次择业”或“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明确“好的工作不一定是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才是最好的工作。”因此,在求职择业时,正确地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将社会需要同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正确地评估社会,客观地认识自己,找一个既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的工作,在社会实践中完善并提高自己,通过多次择业最终能找到自己的社会定位。
  树立择业竞争观念。女大学生受社会传统意识和自身心理、生理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在择业时存在严重的依赖心理,表现为:“等”,等等看,等用人单位找上门来;靠,靠国家、政府、社会,靠学校,靠父母亲戚,甚至靠男朋友。随着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女大学生必须转变这种思想,发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树立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勇敢地参与竞争,迎接挑战。
  树立创业意识,实现自我就业。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女大学生拥有知识,就是拥有资本,女大学生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走自我创业之路,解决自身面临的现实问题。
  4.2.2 加强学习,全面发展自己,培养能力,认真做好求职准备
  大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一定的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品德、,形成智能,实现教育目标的社会活动。学习是知识吸收、能力培养和素质形成的基础和过程。在学习内容上,坚持专业知识与基础知识、理科知识与文科知识、文理兼修和全面适应社会的人才;在学习心理上,女大学生应着重强化成就意识,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方法上,女大学生应着重各种学习方法的综合应用,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对学习内容的领悟能力和应用能力。
  4.2.3 敢于挑战自我,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
  与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并存的是某些行业和“老少边穷”地区的人才急需现象,尤其是农村,我国具有各种类型的农林牧渔等高等院校,每年培养出大批的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但真正深入农村的并不多。其根本原因是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女大学生要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在择业时将国家、社会的需要和利益放在首位,在名利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女大学生要有充分的自信和挑战自我的勇气,是金子总会闪光,要敢于在艰苦的环境下磨练自己,使自己在磨练中成长。
  
  参考文献
  [1] 陆方文.职业性别歧视:原因和对策[j].1999(1).
  [2] 胡黛青.科技发展与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2005(4).
  [3] 新华社北京电.我国高校毕业生增长势头确实猛[n].2004(4).
  [4] 赵琳林.当代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