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职业教育论文

分层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发

2015-09-17 11:4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十年前初中毕业生和十年后的初中毕业生所掌握的计算机能力是完全不一样的。十年前的初中毕业生尤其是乡镇中学毕业生在进入中职之前基本上不知道计算机为何物,而现在绝大部分初中毕业生在初中或者小学阶段已接触计算机,并掌握了计算机基本操作,例如Windows系统操作、文字输入、浏览网页、搜索资料等。通过对本校2012级85名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调查显示:95%的学生在就读中职前接触过计算机,42%的学生在初中时已经系统地学习过计算机基础课程。虽然有接近一半的学生系统地学习过计算机基础课程,但掌握的程度却是参差不齐。针对学生学前的这种基本情况,中职计算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须立足学生差异,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给学生予不同方法、不同标准的指导,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和提高。
  一、 把握差异,合理分层建组
  鉴于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入学前所掌握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差异较大,水平高低相差甚远,不适合用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为此,计算机老师得认真分析学生的差异性,合理地把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有效地开展分层教学。以本人授课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12J03班为例,本人通过问卷调查、班级访谈、个别谈话、作业考核等方式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兴趣等,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把学生分成了A,B,C三个层次的学习小组。A层次的学生:计算机操作基础好,上课积极主动,自学能力与动手能力强。B层次的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能够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但缺乏学习主动性。C层次的学生:学生基础较差,操作能力低,甚至有些同学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在分层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性格差异、性别差异等,将全班40人分成了6个合作学习小组,每小组A层次的学生确保至少一人,A层次与C层次学生尽量平均分布到各个小组。各小组再自行推荐产生一名组长(一般由A层次学生担任),负责配合老师辅导B层次和C层次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监督小组成员认真学习,并不定期向老师汇报小组学习活动情况。C(B)层次学生在计算机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观摩B(A)层次学生操作,也可以向B(A)层次学生请求帮助。学生辅导学生不但可以及时有效地解答学生的疑问还能解决教师“忙”(问的学生多,教师不能及时答疑解惑)不过来的情况。采用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合理混合编组,不仅能避免单层次分组造成的优者更优、差者更差的现象,还能激发学生互帮互组的热情,进一步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分层是相对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对学生分层建组,要坚持“动态分层,随时调整”的原则,根据学生阶段性学习情况的变化调整层次,譬如有的学生在Word模块阶段学习是A层次学生,在PPT模块阶段学习时有可能是B或C层次学生,不论是哪个层次的学生,教师都要切实保护好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激励学生勤学苦练,努力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
  二、 针对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针对学生差异,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学习态度等多方面有效实施分层教学。以本人授课的班级为例,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对ABC三个层次的学生设定了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A层次的学生要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学习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有较大提升。B层次学生要能熟练掌握基本知识,能够独立思考,具有一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思维能力有较大提升。C层次的学生要掌握基础知识,具备初步操作计算机的能力,能够完成课堂教学任务,通过学习学生培养起较好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Excel数据筛选时,将学生学习目标分为四个层次。①学会自动筛选中单个条件筛选。②学会自动筛选中复合条件筛选。③掌握高级筛选步骤,学会高级筛选。④灵活设置高级筛选条件区域,根据不同条件进行高级筛选。其中①②是C层次学生学习目标,①②③是B层次学生学习目标,①②③④是A层次学生学习目标。通过学习目标的分层,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C层次学生感觉这个目标并不难,我能够完成,让C层次学生有成就感,这样做不仅可以调动C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提升了其学习兴趣,C层学生也会尝试完成B层次学生的学习任务。同样的B层次学生在完成自己的任务的同时也会挑战A层次任务。A层次目标设定时,由于教师充分考虑到了对A层次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虽有难度,学生也会乐于尝试挑战。由于学习目标分层设置,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围绕分层目标来完成学习任务,因此不易造成学习能力强者觉得学习过于简单而不屑于配合教师教学,学习能力弱者觉得学习过于困难而厌学,较好地促进了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
  三、 依据差异,进行分层测试
  测试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为更好地实施教学提供重要依据。在测试过程中,我们不可能用同一把“尺子”去量尽世界上的万物,同样我们也不可能用同样的要求、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学生。因此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必然要求教师要依据学生差异,结合学生分层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测试内容、测试形式、成绩评定等方面做出适当调整。
  本人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通常是在完成一个教学模块后,便对学生进行测试。测试主要以机试为主,测试题分成两种,一种是必做题,一种是选做题。必做题以C层次的学生能独立完成的程度为参考进行设计,选做题采取渐进的方式以AB层次的学生能独立完成为参考进行设计。在实际测试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考核分值也不一样,C层次的学生正确完成必做题可获100分,B层次的学生正确完成必做题只能获80分,B层次的学生要获得满分必须要完成一定量的选做题,A层次的学生正确完成必做题只能获60分,A层次的学生要获得满分必须要完成所有选做题。CB层次的学生超额完成任务可获得额外加分。
 例如在完成Word文字处理教学模块后,提供文字图片等素材与几个作品样张来作 测试内容,样张在难度设置上稍微有些不同,但区别并不大。让学生挑选其中一个作品来完成测试,这是必做题。选做题的形式是教师指定一个主题,提出技术上的要求,如字体段落设置、图片艺术字、分栏、表格等,让学生根据主题设计制作一个图文混排的板报。任何一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身掌握的知识情况选择其中一个样张作为必做题。通过测试发现C层次学生参考样张,基本上能够按照样张把文章编排好,但在细节处理方面比A和B层次的学生逊色一些,例如自选图形阴影叠加组合、艺术字形状等内容的设置。A和B层次学生通过观察样张,不仅能把这些细节处理好,还能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做适当的修改让作品更加美观,具有个性特色。由于AB层次学生基础知识扎实,操作熟练,速度快,都能完成选做题。依据学生差异,设定不同的测试内容,对不同层次学生采取不同的成绩评定,较好地激发了学困生的积极性,实现了全面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 合理评价,促进全面提升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教与学的活动起着巨大的导向作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在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课堂回答情况与学生作业做出分层评价。对C层次学生采用表扬性评价,对于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包括他们的学习态度,我们都要及时肯定与赞扬,让他们相信自己、认可自己,摆脱自卑心理,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自信心。对B层次学生采用激励性评价,让他们在看到自己的成绩的同时,清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追求更大进步。对A层次的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力戒骄傲自满,促使他们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由于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实施了分层教学,因此在其最终的学生成绩评定上也必然要改变过去一张试卷考全班,一个标准衡量所有学生的做法。必须要尽量建立一个更有利于综合评价学生的体系。为此在教学中,本人采取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占期评成绩比例为60%,形成性评价由平时作业和平时测试、课堂表现、出勤率这三项指标组成,平时作业和平时测试占25%,课堂表现占25%,出勤率占10%。终结性评价是期末考试成绩,占期评成绩的40%。其中对于A层次的学生由于其参与了协助老师开展教学的工作,因此在课堂表现方面在同等情况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给予一定加分。采用这样的评价方法,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切实注重平时的学习积累,同时又利于保护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既不让处于C层次的学生觉得总是成绩垫底,又让A层次的学生乐于帮助其他同学学习,实现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何显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的实施方案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
  [2]刘小丹.分层教学模式评述[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3)
  [3]韦国禄.分层教学法初探[J].中外教学研究,2007(5)
  【作者简介】钟 燕(1980- ),女,广西陆川人,柳州市交通学校讲师,学士,研究方向:计算机教学数据库与信息管理。 ;B版》2014年第4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站将及时处理。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