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

“问题化”教学在地理课堂的价值体现

2015-07-28 18:5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国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教学目标之一。问题是一切教学,也是地理教学的核心。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才有创新。教学内容“问题化”是使教学从“内容本位”转为“学生本位”的有效策略之一。
  高中地理知识点多、记忆难,地理规律、地理原理难以理解和应用,地理方法难以驾驭,这是很多文科学生的心声,也是一直困惑着地理教师的问题。笔者在近几年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发现,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之一是文科学生在学习地理中存在着较强的依赖心理。而要帮助学生克服依赖心理,“问题化”教学的效果明显。
  一、挖掘课堂,形成问题,夯实基础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反映。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新课程下,要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能力教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须因时制宜地挖掘问题,形成问题,夯实基础。
  1.利用图表挖掘问题
  众所周知,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地理高考题多以地理图表为载体考查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这是因为,地图作为一种信息载体,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工具和地理信息的重要来源,具有很大的兼容性和覆盖面,是考查学生观察、判断、分析等综合能力的理想工具,也是高考命题理想的切入口。因此,图表分析是高中地理教学常用的方法。如在复习过程中,对教材中的图表进行问题挖掘,可以训练学生一遇图表便自然、主动地去寻找和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提高掌握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如,复习大气垂直分层图时,笔者对有关对流层中的垂直递减率的问题设置了如下两个问题:(1)对流层中的气温与高度有什么关系?请用大气热力原理进行解释。(2)有人说“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请你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可能性,并说明理由。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进一步掌握逆温、干湿气流垂直气温的变化以及雪线等知识。
  近年高考地理试题中,变化最大的莫过于图表。我们应该通过对教材图表知识的挖掘,帮助学生以“不变”应“万变”,争取获得较为理想的成绩。
  2.联系生活挖掘问题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告诉我们: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要在生活中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强调学以致用,考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常接触的生活情境,是近年高考试题的一大亮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找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切合点,充分利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地理知识,把生活化的题材引入地理课堂,用现实生活情境设计问题。
  例如,讲台风时,可联系历次光顾杭州市的“海棠”“麦莎”“卡努”“菲特”等台风给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的情境设置问题。
  (1)台风形成的条件是什么?(台风是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以上的广阔海域,台风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2)我国为什么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西北太平洋是全球生成台风最多的地区之一,台风从这里形成后,向西北方向移动)
  (3)台风发生在什么季节?(夏秋)台风的灾害特点是什么?(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4)什么是台风眼?其附近的大气垂直运动为何以下沉为主?天气有什么特点?(台风眼是指位于台风中心的狭小区域,气压极低,气流下沉;台风眼附近的大气要从高空得到大量补充从而形成下沉气流;天气晴朗,风和日丽)
  (5)台风有利有弊,台风在带来灾害性天气的同时,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好处?(夏秋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伏旱,台风带来的降水可以缓解旱情)
  上述一系列问题,有助于学生把台风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体会到地理知识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拉近学生生活与地理知识之间的距离,使之切实掌握地理知识和地理技巧,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生成挖掘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因此,通过打破教材格局,能让学生张扬个性、交流思想,使始料不及的生成成为有效的课程资源。
  例如,复习有关西电东送内容时,就有学生提问:东部人口稠密,工业发达,能源需求量大,面临能源不足,那为什么不把工业和人口大量往西部迁移?问题偏离了教学内容,但笔者没有回避,而是引导学生从东西部的差距(见表1)比较入手澄清误区,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要素总是处于不稳定、不平衡的状态之中。大凡有经验的教师都善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尽量让学生呈现问题,然后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不抑制学生提“幼稚”的问题,反而鼓励学生积极发掘“幼稚”问题的价值,用巧妙合理的引导“点石成金”;或利用学生的错误认识开发有针对性的补偿性练习,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信。
  例如,笔者在教学“地球的表面形态”这一节时提问:红海是怎样形成的?不少学生想当然地回答是由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分离,陷入了阿拉伯半岛是亚洲领土理应属于亚欧板块的误区。于是,笔者要求学生把印度洋板块的范围在图中描一遍,自己动手寻找产生误区的原因,准确地掌握相关知识。
  二、创设情境,关注热点,回归教材
  近年的高考地理试卷不回避“热点”,很多试题是以热点问题为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的。但地理学科不同于政治学科,没有必要过于强调“热点”,重点应放在学科的主干知识和学科基本方法上。另外,高考命题的材料和切入点都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所以,关注热点,创设问题,不能忘记回归教材。
  1.利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地理学习的情感。有些热点问题并没有特别的时间性和地域性限制,如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与环境等 ,完全可以有针对性地运用于问题情境的创设。
  例如,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卷中考到全球变暖的内容,而笔者在事先组织的复习中恰好用电影《后天》中的情境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影片反映的是全球变暖情况,似乎北纬30°以北更需保暖,为什么?美国总统在电影末处承认所奉行的气候政策是一次巨大的败笔,请结合所学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又如,在教学“洋流”一节时,笔者先讲了一个发生在二战期间的故事:二战期间,德国潜艇一直想进入地中海,因发动机产生的巨大噪声而被上空盘旋的盟军飞机发现,屡遭深水炸弹的攻击。后来德军发现关闭发动机、利用密度流就能顺利通过英军的严密把守,悄无声息地穿过直布罗陀海峡,给英军地中海舰队以沉重打击。然后出示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
  (1)故事告诉我们,潜水艇在出入直布罗陀海峡时熄灭发动机就能避开对方的监听。那么,德国潜艇在关闭发动机后,是靠什么作动力前进的?请利用所学的洋流知识分析该事例的可能性,并说明理由。
  (2)直布罗陀海峡的洋流是什么类型?
  (3)潜艇进入海峡时,停息的深度是否一样?
  利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应遵循“热点回归教材”的原则,将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在教材上,答案基本可从课本中找到,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2.利用时事创设问题情境
  在复习能源一节时,笔者利用南方雪灾设置了以下问题情境:2008年1月中下旬,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入冬以来最大幅度的降温和雨雪天气,雪灾造成湖南、湖北、贵州、安徽等10省区3287万人受灾,倒塌房屋3.1万间。在湖南,有30万人被大雪围困;在武汉,小白菜每斤卖到3.5元;在贵州,有18个县一度完全停电;在安徽,积雪最深处达50厘米。南方雪灾共造成62亿的经济损失。请结合“我国主要气象气候灾害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主要气象气候灾害分布图
  (1) 阅读“我国主要气象气候灾害分布图”,指出在各种气象气候灾害中分布最为广泛的是 。
  (2) 我国华南地区虽然纬度较低,但有时也会受到低温冷害(冷空气过境)的影响,其成因是 。
  (3) 南方冰雪灾害给长江以南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在地理教学中利用“时事热点”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提升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组合问题,串联知识,整合教材
  有人说,学生的大脑不是一个个等待灌输知识的容器,而是一只只等待点燃的火把。对此,笔者深有同感。要点燃学生的思维之火,教师应对分布在不同章节的知识进行融合、串联、组合,用问题启发学生思维。
  1.问题训练,触类旁通
  良好的问题具有典型的意义,能为学生吸收或同化其他知识提供理想的思维框架,帮助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进行抽象和概括。以复习等值线知识为例,通过对等高线的一系列问题的组合与训练,其他等值线的问题就能得到解决。因为等高线教学的主要目的,除了让学生获得等高线本身的知识外,还要让学生掌握一种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做“一题”通“一类”。须知,教材呈现的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只是一个导入教学的案例,只有用这些案例牵头组织起系列问题,才能理顺教材思路,巩固基础知识,合作解决问题,提升学生触类旁通的知识运用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迁移学习能力。
  例如,笔者在等值线图的判读中设计了如下试题。
  如左图所示,线a、b、c为等压线,箭头表示A地风向,线d、e为等温线,线f为等高线。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河流的流向大致是自东南流向西北
  B. 湖泊水是该河流重要的补给水源
  C. 图示区域最有可能位于南半球
  D. 湖泊为咸水湖
  (2)A地未来几日天气状况可能是( )
  A. 晴朗、气温高、气压低
  B. 晴朗、气温低、气压高
  C. 阴雨、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D. 阴雨、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b、c值的大小关系是a  B. d、e值的大小关系是d>e
  C. 图示区域可能出现土壤次生盐渍化
  D. 若e为0℃,则图中河流出现凌汛现象
  上述练习把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有机地综合在一幅图内,收到了做“一题”通“一类”的良好复习效果。
  2.问题融合,揣摩解答
  高中地理以系统地理内容为主,无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落实于一定的区域。因此,有的地图侧重考查分析能力,要求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找出答案;有的地图提供了一个区域背景,围绕着该区域背景组成一系列问题供学生思考;有的地图故布疑阵,要求学生能运用相关知识予以破解,等等。其实任何一幅区域图,考的内容无非是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及其延伸内容,只要我们有机地融合问题,就能让学生经过揣摩正确解答。
  例如,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卷第36题就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及周边海域这一区域为载体,要求学生通过对图中信息的获取,回答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气候类型及其成因、外力作用及其地貌形态、生产活动布局等主干知识。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尤其在第二轮复习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多创设一些相关区域图的问题,引导学生多看多想多联系,以一图覆盖全书知识的复习。
  例如,下图为某岛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该岛山脉的走向,在图中用“■”画出该山脉的位置,并分析该山脉的形成原因。
  (2)分析该岛河流在航运、水能利用方面的价值。
  (3)该岛东西两侧的降水有何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4)该岛的铁路分布有何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其实高考试卷只提供一个很小的区域或模拟一个区域,要正确回答就必须知识迁移,把试卷提供的区域地图放到符合条件的大的区域中,然后根据所掌握的知识有针对性地组织答案;试卷也可能以隐性的形式提供信息,需要考生尽可能利用图中信息进行审题,准确理解题意,从而挖掘出隐性信息,正确组织答案。
  3.问 题改造,综合提升
  设计的问题形式和叙述可以不断变化,以对已有问题进行改造,使其精髓渗透到其他问题之中,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不过改造后的问题,应符合大纲要求和考生的认知水平。
  例如,在复习气候专题时,气候类型的判读变式图多种多样,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题:下图为临太平洋某地气温与降水量逐月分配情况,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所处自然带是 ,所面临的洋流名称是 。
  (2)与该地同纬度的大西洋西岸有世界著名
  的 草原。当该著名草原正值雨季时,我国长江口的盐度为一年中的 (较高、较低)时期。
  (3)图示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是 。
  要正确解答这类题目,学生必须灵活地运用教材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知识串联和问题组合,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里,教师应力求以最优化的方法组织教学,以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