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于教授高中数学这一科目,延展思维,培育该科目应有的思维能力是侧重点。因此,科目观念要新颖,能够在自主情形下创设出认知环境,并把探索可用的授课方法作为重点。将陈旧的授课路径进行改造,将学生原有的科目负担减轻,尽可能多地将他们可用的思维空间拓展出来,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高中教学体系中比较重点的科目——数学,需要理念创新,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方式
高中时段内重要的能力——数学能力。学生具备了数学的思维,就能轻易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这些数学问题经过独立思考之后,用自己独特的思维一一化解。学生可以在现有题目条件的基础上,将科目思维拓展开,使解决方法更加富有创意。在高中的数学课堂上,不但要有丰富的科目知识,还要把学生的科目思维充分拓展。在学习过数学之后,学生应该具备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能力。
一、构建宽松的环境
现在不少高中生都认为数学是枯燥的,学生只能根据那些固定的公式来解答课本上一成不变的问题,或是回答试卷上的题目,学生没有获得新内涵的机会。教师将僵硬的数学内容在短时间内全部灌输给学生,包括各种符号、各种公式、各种定理,还有解题方法;还要布置过多的难题让学生训练。长此以往,压抑的课堂氛围就出现了,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路,只会一味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也就不会发现数学这一学科的乐趣所在。
事实上,教师可以想出不同的教授途径来改变压抑的氛围,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在宽松的环境下,学生的科目思路会得到延展,思维也会创新。教师在同一问题上可以多加一些疑问,让学生学会质疑,教师鼓励学生质疑。为了方便探究问题,可以分小组摸索,拿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共同分享,共同探究。对于那些提出新思路的学生,可能与既定的思路不同,教师应该积极鼓励,还可以带动其他同学探究的积极性。
比如,如果要解答二次函数的题目,就要先画出相应的函数图像,然后解答。一般情况下,二次函数的答题思路只有一两种,但如果有学生说出不同的思路,虽然不准确,但教师也应该支持。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不仅能够拓展思路,还能营造勇于质疑的学习氛围。
二、接纳新颖的理念
在高中课堂上,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解课本知识,学生只能被动的接纳知识,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高中生具有独特的思维,一旦让他们独自摸索,获得解题方法,就会使更多的上课时间丢失。所以,教师就会直截了当地把唯一的正确答案告知学生,让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时间。万一有学生提出疑问,其他人就觉得是在浪费时间,积极性就会被打击。因此,应有的高中教学思路被这种陈旧的授课观念压制,让学生失去了创新能力。
要改变陈旧的观念,使原有的科目观念新颖化,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机会。将原本固有的讲题框架彻底打破,教师引导学生独自思考,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联系起来,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数学会涉及生活中的许多细节,学生可以通过联系所有的细节,将数学思路拓展开。
比如,教师要讲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为了提高学生对公式的理解,老师在课堂上可以讲解一些经典的例题。为了让学生探究等比数列的解题规律,教师可以给出更多有趣的等比数列题目,让学生自己解答。在解答有关抛物线的知识时,让学生自己观察并发现生活中的抛物线,将发现的抛物线画出,并用学过的知识证明它的定理。
三、传递可用的方法
大多数教师认为高中数学偏难,数学课本中的定理都是一成不变的,不需要学生探究改变,也没有可以改变的余地。所以,在数学的课堂上,教师认为,只要学生能够清晰地把题目解析出来,最后,在考试中得到一个好成绩,就足矣,没有必要把固有的公式拓展,那样只会浪费时间,原本的教授方法已经陈旧,具有明显的弊病,应该去努力摒弃这些弊病。教师和学生不同的身份,会有不同的工作内容,没有办法将授课流程衔接起来,更没有办法接受将授课流程衔接起来的后果。面对无数的数学测试,学生只能被动的死记硬背,记住特殊类型的题目和解答题目的特定方法,基本上不会独立思考地去解决问题。学生已经习惯教师灌输知识,然后解答题目,很难独立思考问题并去创新。
为了改变这样状态,需要传递可用的解决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本知识和平时生活点滴联系起来,但同时,教师最好不要把数学科目中的疑点、难点回避掉,反而应该重点研究疑点、难点。老师应该接纳“变式教学”,帮助班级学生具备发散特性的思考能力。其中,给出的词语可以帮助学生清晰地了解变式途径这一概念的本质;由问题的表面深入到问题的特有本质就是变式途径。
在高中阶段,学生有着升学的压力,同时,数学这一学科也肩负协助升学的沉重任务。所以,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很少有机会发现数学的乐趣,也很难在探索中发现不同的数学思维,只是单纯地想要升学而已。这样压抑的状态把高中生应该具备的独特数学思维束缚了,就没有办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涵养。所以,要将原有的数学压抑状态替换掉,重新审视数学科目的授课现状,走出一条不同于以往的、创新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姜正凯.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