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

浅论从中职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中谈中职学校德育

2015-07-07 08:5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关键词:职业素质 德育模式
论文摘要:职业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对人才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要求中职生具有更好的综合职业能力、良好的职业素养等,所以职业素养的培养对中职生来说尤为重要。传统的德育模式已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有必要改善中职学校的德育模式,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分工已由单一工种向复合工种转变,由简单职业向综合职业发展。这些新情况的出现,要求劳动者必须由一次学习向终身学习转变,不仅要学会专业技能,而且更要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共处,具备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变化的综合职业能力,这强烈呼唤着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是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以技术训练为内容的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现代职业教育,它不仅需要教给学生职业所要求的技术,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职业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等。
职业院校如何从实际出发,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德育内容、探索具有有效性的德育方法,形成适合本校实际的德育模式,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塑造职业院校德育品牌、形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目标。
一、关于德育模式
研究德育模式,应该先弄清“模式”一词的含义。WWw.133229.Com《现代汉语词典》定义:“模式,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模式”可以更有效地帮助人们进行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我们研究德育模式的目的也在于此。
关于德育模式,在理查德.哈什等著、傅维利等译的《道德教育模式》中讲到:“德育模式是一种考虑教育机构中关心、判断和行动过程的方式。它包括关于人们如何发展道德的理论观点以及促进道德发展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经长期德育实践而定型的德育活动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这个定义包含着理论指导、活动的结构与程序、实施原则、操作要领等诸因素统一结合构成的德育活动形式。
二、传统德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德育模式主要依靠德育课程的开设和教学。不可否认,德育课程是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德育课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教育,纪律法制教育,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不容置疑,自德育课程开设以来,对培养中职学生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和技能型的劳动者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特别是在历年的德育教学中,尽管我们有许多老师为讲授好该课程而废寝忘食地备教材,备学生,寻找各种典型案例资料,加强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气氛,这对于上好、讲好德育课程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授课老师大多数人都采用课堂教学形式来向学生进行德育课教学,即使老师付出了辛勤劳动,而却不被学生所认可或接受的事实,如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感觉乏味,提不起兴趣;学生缺乏社会阅历,对老师所授内容似懂非懂,或者作认真听课的假状态或者干脆不听课而做自己的事;课程讲授完了,留给学生的东西并不深刻,达不到德育教育的目的与要求。由此可见,德育课程教学必须改革。如果继续囿于旧一套的课堂教学方法,则势必是事半功倍,达不到开设德育课程的预期目标和根本目的。如果不对其改革,必将对中职教育改革严重滞后。尽管在这些年来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对德育教学也进行了一些小打小闹的课堂教学改革,但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收效不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三、德育教学旧模式难以打破的原因探究
德育教学旧模式难打破,其原因复杂且多方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我们对其认识不容易,但笔者认为以下因素是影响德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原因。
(一)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根深蒂固。
课堂教学是自古至今老师授业的法码,我们许多老师仍在死死地抱着它,似乎离开了它就难以授业。如果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那就意味着传统课堂教学从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到教师角色行为、知识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的交往方式等都要彻底地变革。而不少德育课老师对德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仍认识不足,特别是他们对教育教学功能的理解狭隘,.只知道教育是教人读书,不懂得教育是在开启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他们对德育教学,的创新性认识不足,仍留恋课堂教学模式。
(二)教师依赖性思想影响德育教学的改革。
课堂教学改革是需要教师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需要深人研究,不断尝试。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少人仍停留在谋求一种“开处方式”的改革,别人怎么改,我就怎么改;别人改什么,我就做什么,仍在等待别人拿出成功的模式供自己模仿,甚至等待学校领导拿出改革方案。
(三)原有的的教学法考核模式难以突破。
德育教学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课程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目前,德育课程陈旧的考核模式,对课堂教学改革仍是很大的阻碍。比如我们在有效检测和科学评价学生学习状况和水平方面,仍坚持传统的考核方式—笔试,所以考试始终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
四.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构建新的德育教育模式
新的德育模式的构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们必须头脑清醒地认识到中职德育教学改革必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要认真贯彻党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同时要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大胆改革和积极探索,总体上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为中心”的德育教学模式。

(一).加大德育课改革的力度
二十一世纪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强烈呼唤着高质量的职业教育。
1从教学内容上突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
德育理论课基本内容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教育等。在市场经济、知识经济时代,这些内容是必需的,它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但作为培养适应性技术人才的需要,在教育中还应该重视高职大学生个性的发展,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理念下对现有的内容或精减、或摒弃、或更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就业需求相联系,从而更加具体化与个性化。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爱岗敬业、勤俭自强的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高职教育特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最直接的体现。现代职业观不仅要求从业者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还要求从业者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进一步细化到行业层面,对不同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应结合它们的特点而有所侧重。在新形势下,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仍然仅仅把眼光停留在人生观、价值观等角度对学生进行择业观、就业观教育这个认识层面上,显然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更不能充分显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固有的创新教育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解决就业问题只是高职教育的价值底线,培养大批创新、创业型人才,才是高职教育的最高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基本内容,既是创新的产物,又是创新的思想武器。在教学中,可以结合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突破,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理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教育,使他们树立崇尚创新、追求创新、勇于创新,以创新求发展的理念,提高以辩证思维为核心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塑造求真务实、大胆质疑、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创新品质。
2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将课堂教学由传统的学生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参与。应该废止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模式,而代之以课堂自学、录像播映、课堂讨论、辩论等形式,从而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相关研究表明,学习同一内容,单用口授的方式,学生听3个小时,只能理解60%;只让看,学生能理解70%;如果听、看、说并用,则能理解90%。这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让学生“人在课堂心在别处”的低效的上课方式,可以预先把每章的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以及运用本章知识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发给学生,以便学生做好预习,思考问题。在课堂上,教师简要强调知识点,然后转向问题的解决。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提出一些问题、观点或案例,在全班展开讨论。讨论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各种思想得以交流,不同观点彼此碰撞,在相互比较中,学生的思想见解得到丰富,探究意识得到强化,思考能力得到提高,参与性得到增强,教学目标自然也得到顺利实现。
(2)具体落实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由教师给学生开出一系列选题,由学生设计调查问卷,进行社会调查,完成调查报告;或者成立各种学习小组,通过研讨会、演讲、论坛等方式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从而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人际协调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搜集查阅资料的能力;也可以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建立校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与基地所在单位签订社会实践教育合同或协议,所在单位保证按计划接纳学生参观、访问、实践,学校也做到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参加劳动,以便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锻炼服务社会的能力。重视实践环节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把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3)改进教学手段,由“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模式向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模式转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人了网络时代。在网络社会中,信息资源超时空的传递交流,消除了跨地域沟通的障碍,池球村的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同一时刻实现信息共享。在这种状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果依然固守“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既无法用理论吸引学生的思想,也无法用信息调动学生的眼球,结果自然是教师教得没劲,学生学得乏味。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就必须与时俱进,将传统的书本教材转变为由声音、图象、文本等构成的动态教材,直接用生动、形象、直观的形象刺激学生的大脑,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同时,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也更加贴近高职生此阶段思维跳跃性大、感性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从而因势利导,在“抬头率”提升的同时,真正使教学内容达到“人耳、人脑、人心”,最终“入行动”的效果。
(4)改革评价方式。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质量时,往往简单的以期中和期末成绩以及学生平时的出勤情况为依据,这种评价不能客观地评价学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改革评价方式,就应当改变过去的单一的评价方式,实施多元的评价方式,即把教师评价、班级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把成绩评定和个人品行表现相结合,更加注重学生课内、课外学习和活动的参与情况以及综合学习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
通过一系列主动的、合作性的、探究的、愉快的学习方式以及全新的评价方式的实施,必将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热情有很大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发挥。在各个学习环节和活动中,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身实践,其学习能力、学习技巧和探究精神得到发展,主体意识、组织能力、责任感和创造性得到加强,合作意识、交往技巧、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得到提高,实践能力、适应能力、承受能力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得以形成,尊重理解、与人为善、宽容大度等优良品格得以培养,从而具备社会发展所需的综合职业素质。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