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对教育的关注,从家庭到社会,处处可以体现,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学生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亟待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我国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强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央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这既体现了党对青少年一代的厚望,又使我们感受到责任的重大。在目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重视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才。
2 中学生德育问题的提出
这代中学生,出生于改革开放年代,成长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时期,所以根植于这一阶段的道德也带有了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千百年来,我们的民族沉积出了许多传统美德,这些传统美德经过道德教育,在学生身上延续了下来。WWw.133229.coM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都是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这容易强化人们的金钱和财富意识,产生只讲金钱、不讲道德的错误倾向;也容易引发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道德观的盛行和以权谋私,为人民服务精神、集体主义原则受到削弱。当一个社会处于转型之中,其道德结构出现调整期的动荡是正常的。而中学生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心理、生理形成阶段,缺乏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如果哪一种道德对他们的刺激更强烈,他们就会朝哪个方向发展。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其中很大的比例,在校学生的犯罪率也呈上升趋势。这是不是透露出我们的教育,尤其是担负着“扶植社会良知”重任的德育教育还存在某些缺失呢?如今的学校德育的确有些不足。我们的德育曾经有非常好的经验和优势,但是现在,一方面是社会上屡禁不绝的造假、贩假、腐败等等问题冲击着学校德育的实际效果;一方面是学校德育教学本身流于“高大全”、流于形式,往往是说得太多、拔得太高,但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上,就出现明显落差。
另外,网络技术和网络的迅速发展,正以特有的魅力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冲击和改变着人类几千年来逐步凝结而成的道德体系,为道德进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许多事实告诉我们,每当一种新的技术出现后,它就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当代信息社会技术也不例外,它在促进道德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某些方面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在网络社会中,青少年面对的是一张上天入地的网络,正义、美德、邪恶与丑陋充斥其间,吸纳什么、认同什么全都有赖于青少年的自主选择,否则,在鱼龙混杂的网络道德情境中,青少年难免会陷入道德的迷茫。
然而青少年的自主选择并非是天生的本能,它主要源自于教育引导和青少年的生活选择。
3 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面对德育本身存在的问题,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德育应如何做才能有成效?
3.1 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在学校,教师是学生最依赖的人,是最重要的师表,是学生最活生生的人格榜样,教师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因此,教师不能只是道德的传声筒和会说话的教科书,教师应该成为鲜活的、人格丰满的生活者,应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做学生的榜样,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才会心服口服,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比如,禁止学生抽烟而教师却在教室、在公共场合、在学生面前毫不避讳地抽着;严禁学生上课迟到,而教师确常有迟到早退现象。试问这样的德育教育会收到什么效果呢?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特征的体现。没有教师的“身教”,就没有真正的德育,学校教育就不可能实现它的道德目的。
3.2 德育重在实实在在、时时刻刻。学校对德育最为强调的就是要“实实在在”——实实在在地贴近学生。人们生活在“生活世界”中,任何离开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都是苍白无力的。如爱祖国、爱人民,作为一种道德教育信念从小予以熏陶,也未尚不可,但要作为一种道德内容或行为去予以贯彻或训练,这就未必会有成效。因为一个人若没有经历过远离祖国或亲友的切身体验,他就很难真正领悟“爱祖国”、“爱人民”的真正涵义。因此,把一些成人世界中都难以理解或做到的道德理念,却叫一些没有任何生活体验的未成年孩子去理解,其起到的只能是事倍功半的作用。为此,对中学生的道德要求而言,其内容应更多地限于行为举止的训练、是非善恶的辨别等,这样一种水平的道德内容才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容易触摸并善于理解和做到的。
学校德育教育追求的效果应是“时时刻刻”——时时刻刻地进行渗透。学校要创建一流的校园环境,用一流的环境氛围熏陶学生的公德意识。任何道德光靠说教是教不出来的,只有让学生通过生活的实例,来进行善恶对比,才能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如学校可以通过定期举行科技活动、文娱活动、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条件和机会,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道德情操和健康的生活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通过定期请校外辅导员、党政干部、先进模范人物、专家学者来校作报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改革形势、革命传统等方面进行教育;也可以建立校内外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分期分批组织学生到基地劳动,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让学生接触社会,受到教育。这些各式各样的活动、教学、实践,把德育的内容渗透到了课内课外、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的所有环节、所有时刻。这样德育就不再是以前那副呆板的说教面孔,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自然就调动起来了。
面对学生的德育现状,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多想想我们为学生做了什么,做了多少。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是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师要像冬天里的一把火,不仅能温暖学生,而且能点燃学生的生命。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回归自然”、“回归社会”、“回归生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