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

初中学生培养思想品德发展论文(共4篇)

2023-12-07 16:3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如何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一、在教学目标上,要贯彻从认知到行为,从行为到性格的思想体系


  1.由“认知”迈向“行为”


  思想品德教育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最重要的内容,一种行为品德的发生,总以一定的品德认识为基础,受品德情感的推动,受品德意志的维持和调节。教师要尽力挖掘教材中健康、愉快的情感去感染自己的教育对象,使其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从而把自己的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动机与需要。因此课堂教学中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榜样示范,通过调查参观等社会实践活动,把教育延伸到课外,使其由“知”迈向“行”。这方面的成功例子是很多的。如:伟大的农业科学家袁隆平,他生长在大城市,一生却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工作,而他最初的梦就是诞生于儿时那片美丽的园艺场。那是学校组织学生去武汉郊区参观一个园艺场,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实在是太美丽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正是那里美丽的景象引起了孩提时的袁隆平的兴趣,激发了他的好奇心。


  2.由“行为”养成“性格”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事情,你是听来的,你很快会忘掉;你是看到的,你就难以忘掉;你是做了的,你就不会忘记。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自己成名成家之后,为什么会建一个助学基金呢?她说自己小时候因为一个勘探队的叔叔借给她几块钱,才使她免于辍学,否则自己也可能是一个普通的村姑、村妇。可见,一次道德行为不仅能给人刻骨铭心的记忆,还能激励人去从事更伟大的事业。所以我们要重视一个人的行为,要注重行为品德的培养。例如,我们要求学生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时,那些原来随地吐痰,随手丢垃圾的同学肯定不舒服,但通过老师的教育,同学的帮助以及他们自身的努力,逐步养成好的卫生习惯之。好的习惯可以成就好的性格,好的性格有可能成就好的命运。


  二、用环境熏陶人,用措施激励人


  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孔子非常看重环境对人的影响,他说:“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学校可以通过校训、标语、温馨提示等语言方式教导、督促、规范学生的言行;通过树立英雄人物、模范人物、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的塑像来引领学生追求崇高的理想;通过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来丰富生活、开阔视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层次。


  我们不仅要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还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要调动学生参与双边教学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打破师生间的隔阂,拉近师生情感的距离,由“传道型”改为“商讨型”,由“权威型”改为“民主型”,营造“茶馆式”的轻松氛围,要建立民主平等、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让学生知道老师是同学们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要还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中学会学习,学会协作、学会生存、学会发展。我们知道,一个人在社会上基本的道德关系,就是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这种关系有五个层面:理想层面——舍己为人;最佳层面——利己利人;良好层面——利人不损己;基本层面——利己不损人;非道德层面——损人利己。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对学生的好的言行适时评价,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动作、表情,或肯定、或认同,即使只是一抹盈满笑意的眼光,或者只是一个表示赞赏的动作,也足以让学生得到满足和鼓励,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修养过程中继续保持上进的激情和冲动,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层面。


  三、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一般来说,思想品德课内容的严肃性和表述方式的抽象性特点,难以引发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我们善用语言,妙用事例,使严肃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现行的思想品德教材在编排上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健康成长的需要,先提高学生对自身的认识,然后扩大到对亲人和同学朋友的认识,再逐步提高到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的认识。教材中尽量化抽象为具体,把教学内容情境化,并且插入了大量的图片和名言警句,深受学生喜爱。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上的主渠道作用,让思想品德课成为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崇高的品德的良师益友。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又是协同合作的世纪,竞争与合作是每个人都面临的课题。竞争是基于一定规则进行的,道德和法律是我们在竞争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合作是事业成功的土壤,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良好的合作。无论是竞争还是合作,都要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一个学生仅仅学习成绩好,并不能说明他将来就是一个人才。我们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将来走上社会,我们靠的是做人。


  作者:张庆梅

  第2篇: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研究


  一、在教学中树立新的德育理念


  在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常都是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上的完善,同时对于思想品德课的考核形式也较为单一,仅仅依靠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思想品德高低的唯一标准,这不符合学生实际思想品德的情况,而且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也会使部分成绩虽然不理想,但品行端正的学生产生挫败感。因此,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及深入,教师应当首先转变以往的德育理念,扭转以往忽视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培养现状。教师只有首先转变了教育观念,才会进一步地将新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观念贯穿到教学中,才能够加强自身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平衡教书与育人这两方面,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而言,育人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在教学中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才会帮助学生日后在社会中更好地立足。


  二、将知识的教育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


  知识的教育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相互联系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将课本中的一些知识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做到传授学生知识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齐头并进,帮助学生既能够学到知识,同时自身的修养、品德也有明显地提升。要做好这些,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具备一双慧眼,能够有效地挖掘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进而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强化他们对于思想品德教育的意识。其次,教师要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这样学生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做到了知识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两不误。一方面能够帮助学衡更好地掌握知识,另一方面还能够提升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的人格更加完善。


  三、带领学生回归生活


  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不断地社会实践逐步形成的。在现实生活中,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思想品德教育,仅仅依靠教师课上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当理论联系实际,适时地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切身地去感受,进而培养他们的思想品德修养。通过带领学生回归生活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更富有生活化,了解学生的生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地去积累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


  四、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


  初中的思想品德课对于学生而言,可能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难免会出现提不起学习兴趣的现象。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尚未成年,缺乏一定的自觉性,往往对新鲜的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以往的思想品德教学不符合学生的生长发展特点。因此,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不断地去摸索一些新的、符合学生发展特点、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使自己的课堂丰富多彩、充满乐趣,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也会逐步地提高自己对于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兴趣,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身也会在思想品德上做出一定的改善。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地利用一些案例进行教学,提供学生具体的事件、人物,从而提高其运用道德规范来解决道德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课上精心组织一些活动进行模拟,鼓励学生积极地去参加一些公益活动。


  五、建立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


  为了能够利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来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教师也应当摒弃传统的仅仅依靠学生成绩来作为唯一衡量标准的做法,制定出一套较为完备的教学评价体系,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进行评价,这样对于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而言也能够重拾自信、发现自身的优点,增加他们的自信心,给予他们成就感。学生在得到自我肯定之后会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进而有效地提升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比如,教师可以实行立体动态考核机制,将年度考核与学生平时的考核结合起来,对学生的道德发展情况实施动态监控,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来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水平,使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体会道德修养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张宝祥

  第3篇: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率


  一、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虽然考试内容不再以教材内容为主,而是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教材仍然是思想品德课程的中心。我国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材包含了诸如人际交往、生活方式、做人品格、法律常识以及社会责任等诸多内容,能够对学生未来的为人处世起到指导和帮助作用。因此,教师应以教材知识为主,通过介绍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以及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基本常识,帮助学生建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权利义务平等的价值观,构建学生思想品德学习知识体系,使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时也能以集体利益为出发点。


  二、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核心,初中生学习的动力是兴趣和爱好,所以教师应分析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方法。


  1.采用分小组活动讨论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帮助,强化学习效果。在课堂上,教师提出教学问题,如事实案例,然后让学生讨论,提出自己的总结性观点,最后由每个小组代表发言,并让其他小组参与评价。这种方式侧重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每个学生都应积极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与同学交流,教师在总结学生思想结晶的基础上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进一步升华知识。


  2.讲解重点知识


  在素质教育的体制下,人们似乎已经不再重视应试能力,但是根据社会发展的现状和思想品德教学的特点,提高应试能力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思想品德学科以道理性的知识为主,既不像学习语文那样需要背诵古诗文言,也不像学习数学那样需要记忆精确的公式,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快速抓住学习的重点,使学生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要想达到这一学习目标,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如在教学爱国主义时,教师可从中国近现代史、我国传统文化、基本国情以及公民基本义务等几方面入手,结合理论与实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


  3.运用情境教学法


  外国教育学家曾经提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有着很大的差别,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全面提升教学效果的最佳方式,一旦学生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他们就能对教学内容迅速作出反应,自觉地抓住学习的关键点,教学也就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对知识进行分类,了解哪部分内容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哪部分内容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再以学生感兴趣的部分为基础设计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挖掘和探究教材内容,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如在教学苏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九年级第五课关于诚信的内容时,教师设计情境再现活动,让学生完成“如何做一个诚信的人”的学习任务,学生通过排练与设计调动课堂气氛,同时又进行思考与讨论。这种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方式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研究和讨论学习内容,在提高学习效果的同时完成“学、想、做”的过程,从而实现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的过渡。


  三、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我们处于信息时代,以教材为中心进行拓展延伸是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方法。因为教材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无法满足教学的全部需要,如果教师只着眼于教材内容,就不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会影响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因此教师应加强利用课外资源,可以从报刊、电视新闻、网络媒体、视频节目等多种渠道来拓展教学内容,内容涉及名人榜样、法律案件、政治动态、国情国策、社会热点等诸多方面。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来进行整理和筛选信息,力求使拓展的方向与教学的知识紧密结合,以指导学生学会准确理解、恰当使用基础理论和基本观点,使教学更加灵活多变。如在教学“国情透视”时,笔者先根据图片内容提出问题:“图片反映了我国国情的哪些方面?请进行总结性的文字说明;根据上述图片和收集的相关资料,谈谈我国发展存在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然后,笔者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研读图片材料,了解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最后,各小组发言,笔者进行补充及总结讨论结果,评比出“最佳小组”。


  从与教材内容联系的紧密程度来看,拓展内容可以分为相关性拓展与延伸性拓展。所谓相关性拓展,是指课外资源与教材内容联系紧密,延伸的内容或是扩大了教材内容,或是加深了教材内容,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延伸性拓展是指充实和丰富相对落后的教材内容。教材的内容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这就需要教师利用更多的资源进行延伸,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教学的适应性和实用性。如钓鱼岛事件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优秀事例,教师可以通过分析事件,帮助学生学会理性爱国,达到最佳的教育目的。


  作者:孙晓荣

  第4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初探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为小学生日后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打下坚实基础的综合学科,更是一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课程。学生的道德品质养成,与其日常生活须臾不可分割、息息相关,,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其有效性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只有依据学生的生活需要和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关注学生的生活,把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身体验,才能切实提升品德教育的有效性。而这样做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不拘泥于课堂,进而走出课堂,融入社会生活,在亲身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学会生活,学会做人。那么,到底如何提高品德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自己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进行的一些实践和探索,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提高认识,教学与实践体验相契合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是国家重视小学教育的重要体现,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的好与坏,是教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是要从思想上重视,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体验相契合,真正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首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做到“我想说、我敢说”。在此基础上,我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结合课本,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了家庭作业——试做家务。其结果是学生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由此,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去讨论,怎样争取家庭中的实践机会,触如这样的实际问题很多。我教育学生要面对现实,想办法与家长沟通,再次,选择适合你的机会去试一试,就可能成功了,这样有了老师的鼓励,小组同学的建议,再去做就可能得到家长的认可。


  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认同,这是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基本原因,学生的一些正确、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产生怀疑。现在的教学所给予学生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大家会对你有什么评价,这样使学生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建立自己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这样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作用。


  3、结合实际,加强道德教育


  当前,生活在城区的孩子中不少存在不爱劳动、甚至是好逸恶劳的倾向。我们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劳动的教育。告诉孩子们,学习成绩好只是一个方面,养成爱劳动、勤于思考、善于创新的习惯和品质才是更为重要的。当然,如果这样的思想教育只是说教,显然缺乏说服力,这就要求老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参与劳动切身体会不同感受,从而教育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善于创新,敢于进取。


  二、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展开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充斥这单一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方式在现实社会中是终就被淘汰,落后的,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要改变现状就必须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探索出以下几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导行模式;由传统的说教单一式转变自主学习,这是在课程改革的小组合作学习中而来的,它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观察、理解、明理,最后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问题讨论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人格发展,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思考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充分让学生去感知,去思索,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敢于表现自己,敢于让学生自己进行,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前,这种教学模式在我们学校还是最受欢迎的。


  适当补充模式;随着社会、科学、人的认识,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发展着,对课本中的过时内容大胆舍去,对充满时代气息的内容尽最大的努力补偿。如每年各种节日的主题:上海世博会的举行、目前世界最高的大楼——迪拜塔(818米),以及我国的国防、航天技术,我国的国际地位等,通过这些变化着、发展着的新鲜事物和现象,打开学生的视野,感受、吸收新知识新理念。时刻关心时事。


  三、点燃激情,以情激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情可以感染,激情可以传递。只有拨动学生的心弦才能奏动人的乐章。教学中教师要先入题入境,才能真情流露,以自己乃至身边熟悉的事物为切入点感染学生引其入题,以真情教学点燃学生的激情,从而引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兴趣。


  具体做法可创设生活情景、故事情境、游戏情节、角色扮演等来引发兴趣。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体现出来。通过这种情境中的体验,学生感到《品德与社会》不再枯燥,而是兴趣无穷。


  四、触景生情,以境促情


  人的情感往往受情景气氛渲染,特别是孩子们,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氛围下产生相应的情感,触景生情。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创设与教学内容想适应的具有激发道德情感的教学情境,以境生情,以情激情,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利用课本中的图片、生活中的情景等制成多媒体课件,再现情境,使内容具体形象。例如教学《马路不是游戏场》时,先简要介绍交通事故在现实生活频繁发生的现象,马上引导学生观看一组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引发交通事故的图片,再让学生以小记者的方式报道一组安全隐患的资料,以当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达到动情中明理,明理中促行。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幻灯、影音、图片等来创设有趣生动的情境,化抽象、枯燥为形象、生动,使学生学习热情与情境产生共鸣。


  以上是我在日常教学中的初步认识及做法,也是致力于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尝试。事实已经并还将继续证明,只要我们从育人的角度去认识、重视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下足苦功,精心创设情境,以情激趣,以境促情,才能真正打开儿童的心窗,让他们带着激情、兴趣在课堂和生活中明理成长,逐步成长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新一代。


  作者:孙晓荣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