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

论中等职业教育的多元投资体制改革

2016-03-23 11:4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根据公共产品理论,职业教育是一种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纯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中等职业教育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可以运用于绝大多数行业企业,其外部效益十分明显,公共产品的特征十分突出。同时,受过职业教育的人能够较快地找到工作,适应工作环境,而且他们具有较强的创新欲望和能力,在劳动力市场上流动性加强。能力强带来个人收益大幅度增加,这种收益具有排他性,其私人产品特征明显,而企业使用经过职业技术培训的职工后,可大大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获得较高利润。因此,职业技术教育使国家、企业和个人均成为受益者。

  

  一、中等职业教育投资的现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按照经济学上的“谁投资、谁受益”原则推行了教育投资体制改革,按照中等职业教育投资成本分担的原则对求学者实行收费就是其中之一。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着相当多问题,使职业教育的发展因资金瓶颈而举步维艰。

  

  (一)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长期以来,在我国三级教育;义务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投资中,高等教育所占比重始终较大;因为普九”是基本国策,义务教育成为重中之重,其投资比重一直在加大;只有中等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且呈下降趋势,制约了中职学校的快速发展和质量提高。

  

  不仅如此,政府对职教的投入还存在着以下的不平衡问题:一是办学主体不同,投资不平衡。我国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实行中央、省:自治区)、市三级办学体制,其经费由中央、省、市三级财政筹措;企业办学除外)。由于我国财政实行分级分灶吃饭”的体制,越到下面财政越困难,因而不同所属中职学校的经费状况不同,一般说来,中央所属好于省属,省属好于市属,对中职学校的基本建设等专项投入也是如此。二是地区间差别明显。由于地区经济的不平衡,中西部地区职业学校的投资状况明显差于发达地区。三是中等教育内的不平衡。尽管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均办学成本远远高于普通高中,尽管政府规定职业教育生均经费不应低于同级普通教育的生均经费,但自1996年至2002年,我国中职教育的生均事业费、生均教育经费始终低于普通高中。(

  

  目前,政府对中职教育投入经费的计算方法也有差别:一是学校在校生实际规模数小于由教育、计划部门批准的办学规模数时,按实有在校生数核拨生均经费,超过时经费只按所批规模数核拨。二是只核拨学校在职在岗人员的基本人头费。政府的投入仅能保证职教工作者的基本工资,工资中的其他项和公用经费缺口较大,更谈不上基本建设经费了。

  

  (二)个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

  

  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中等职业教育投资体制改革以来,中职学校一直在对入学者进行收费。尽管中职学校毕业生由于能尽快地找到并适应工作,按投资收益原则理应实行一定幅度的收费,但事实上,由于个人家庭的支付能力有限,学校收费往往不能如愿!

  

  究其原因,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来自于农村地区#城市低收入家庭,学费水平的提高可能导致更多的贫困家庭子女因为无力负担私人成本而放弃接受职业教育。因此,绝大多数中职学校制定收费标准时,不得不考虑这些因素降低收费。另外,由于人们对中职教育投资的收入预期不高,对其投资的意愿则不强。这样一来,收费往往只能作为少量的补充,部分学校为保办学规模、保政府所投办学经费而只对学生象征性收取少量费用甚至不收费。

  

  上述两方面投资之和,仅能满足教职工工资发放和正常办公,几乎无余款用于学校建设与发展,导致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勉强维持生存而难以发展。

  

  (三)企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

  

  企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自己办学,解决子弟的培训与就业,同时为企业培训在社会上招收的员工'二是企业委托中职学校培训、培养员工,包括岗前、转岗、在职培训,企业付费,学校提供培训服务'三是企业对社会进行回报,赞助支持职业教育。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许多企业生产不景气,大量劳动力富余,出现了大量的待岗、下岗职工,企业办学的毕业生无法消化,大量企业承办的职校压缩规模甚至停办。企业可以较大范围地在社会承办的学校毕业生中挑选员工,节省了人力资源的培养成本,所以企业从成本核算的层面完全没有必要自己投资办学或委托培养。至于回报社会而对职业教育的赞助,由于无完善的运作与激励机制,企业经营者也不会主动考虑作此投资。

  

  因此,尽管对中等职业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进行了十几年,由于体制不完善,投资渠道不通畅,以致于中职学校普遍办学条件差,教学实习硬件不足,毕业生动手能力不强,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很多学校发展缓慢,甚至生存困难。

  blob.png

  二、中等职业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紧迫性

  

  现阶段职业教育的社会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我国工业化进入新阶段,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之路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二是加入WTO以来,电子、机械、汽车、化工等先进世界制造业在加速向我国转移,这类企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工人;三是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深化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经过专业培训、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四是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摆在重中之重的战略位置,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力必须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这种转移必须经过正规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这种广泛的社会需求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然而,由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欠账太多,政府投入严重不足,许多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差,根本不能满足教育和培训的要求,与广泛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凸显,目前在全国各地出现的技工荒”、“用工荒”就充分体现了这种不适应。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加大对职业教育,特别是对中职教育的投入,其投资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三、中等职业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政府投资的改革

  

  各级政府应该统筹规划中等职业学校,使其布局合理、规模适度、专业覆盖面能与当地经济发展相匹配,并有一定的辐射能力。对于公办学校,应按办学成本和各学校在校生数划拨生均经费,改革过去那种不论专业教育成本高低、不论在校生人数多少,统一按教育、计划部门批准的办学规模划拨经费的做法,使不同办学成本、不同在校生规模的学校有不同的生均经费,让资金流向社会适应度高、毕业生就业率高、办学质量高的三高”学校,打破铁饭碗,不让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学校等着吃财政饭,实现有限经费的优化配置。

  

  2002年全国职教会议确定,城市教育费附加的20(可以用于职业教育的发展,该项费用连同计划部门的专项建设经费的划拨,应该制定完善的运作机制,规范操作程序,增加透明度,不同所属的学校均应该按属地原则纳入当地教育、财政部门的管理之中,其资金的运作方式应该结合市场手段来进行,将资金投向能产生较大社会效益,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学校,加强资金投入后的跟踪监督和管理,防止资金被挪作他用,保证最佳的投入产出比,使有限的资金投入发挥更大的效益!

  

  国家用于中西部职业教育发展的专项资金,应投向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专业和学校,加强指导和监督,确保该项投入能真正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引导农民尽快脱贫。

  

  (二)完善学费收缴制度

  

  市场经济条件下,收费权是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权力,因为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所传授的主要是一些专业知识和专门的职业技能在理论上可视为一种能改善个人未来收入状况的资本品个人家庭之所以愿意不惜以较高的代价对专业教育进行投资,无非是看到了专业教育所具有的极高的收益率”。④因此,在不违反国家物价政策,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应按市场化的运作方式给学校以最大的自主权,以优质优价为原贝I」,兼顾个人家庭承受能力,改革现有收费制度。对就业前景好、就业后职业收入预期较高的专业,收费可高于其他专业。这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很快找到工作,转岗也相对容易,投资收益率高,实行较高收费个人家庭容易接受。技术含量高、投入成本大的专业收费也应高于其他专业。对这类专业的收费必须考虑成本因素,按照成本分担的原则,收取较高学费。对于家庭特别困难的品学兼优的学生,通过奖、助、贷学金制度,或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帮其渡过难关,完成学业。

  

  (三)广泛吸纳社会资金

  

  多元的投资体制改革必须考虑以市场化的方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企业、民间资本是中等职业教育多元投资的重要渠道。

  

  1.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企业所追求的目的是利润最大化,在从粗放型经营转向集约型经营的过程中,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其核心竞争力。企业对职工培训的投入可以得到较高的收益回报。据美国企业调查统计,对职工每投入1美元则能收到50美元的经济效益。据挪威统计,固定资产每增加1%,生产增长0.2';劳动力每增长1(,生产增长0.76%;通过职工教育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每增加1,,生产增长1.8%,分别是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的9倍和2.4倍。⑤因此,企业应该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以获得所需人才,提高经济效益。而学校则应主动为企业服务,在人才培养,职工岗前、转岗培训上发挥自己的优势,以吸引企业资金的投入。甚至可以将学校建成企业的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培训的资源优势和企业的资金优势!

  

  2.完善捐赠机制,吸引社会各界对中职学校的资金投入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V鼓励社会各界及公民个人对职业教育提供资助和捐赠,企业和个人通过政府部门或社会中介机构对职业教育的资助和捐赠,可在应纳所得额中全额扣除。”各级政府应该完善这种机制,建立通畅的捐赠渠道,使想回报社会的个人或企业能实现自己的心愿,不能因为要抵税影响地方财政收入而不作为。

  

  3.通过所有制形式的改革吸纳资金

  

  现在的公立中等职业学校是单一的国有制形式,机制不活、融资很难而发展较慢等弊端较明显。应大胆地进行所有制改革的尝试,变单一的国有制为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可以是学校整体,也可以选择重点专业、投资回报率高的专业进行改制以吸纳社会资金。另外,还可以实行国有民营,引入灵活的用工机制、管理机制和运作机制,吸引民营资本的投入。

  

  4.推动后勤社会化

  

  借鉴高校经验,中职学校应逐步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按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吸纳社会资金投资学生公寓、食堂和商店,将能交给社会办的事情逐步推向社会,使学校的资金集中投向教学、实习、实验方面,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5.通过产教结合补充办学经费

  

  中等职业学校应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开办实习工厂,在满足学生实习的同时,充分利用国家对校办产业的优惠政策,开发一定的产品进行生产,既让学生积累实战经验,又可为学校补充一定的办学经费,促进学校的发展。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