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教师教授知识的必要场所。对于教学和学习来说,课堂环境对学生和老师的影响很大。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又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原因。对于课堂教学的安排和把握,又是体现一个老师教学技能和课堂控制能力的重要标准和尺度。
如何在中学的语文课堂上合理的调整和安排教学内容呢?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处理好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对于教与学的关系,世界教学史提出了三种观点:传统教育学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提出“教师中心说”;现代教育学的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说”;苏联教育学则提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观点。现在的教育学研究者又从认识论和社会交往的角度进行研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认识论主张:“教师主体,学生客体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授并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进程;“学生双重地位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客体,是教师的教学对象,作为主体,又是学习活动的承担者;“学生主体说”,就是指学生是学习的承担者,教师只是起辅助作用,教学的客体是教材;“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说”,也称为“平行主体说”,因为教学过程分为教与学两部分,在教的过程中,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而在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通过作为学习的客体——教材来发挥辅助性的作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客体是教材,师生之间是一种交往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保持着一种主体兼性的关系。从社会交往的角度来看,师生之间存在着两种关系:一是对话关系,包括专制型的,民主型的和放任型的对话关系,提倡多方面进行交流;二是消费主义思想下的师生关系,平等变为了合同式的关系,教师成为了学生的雇员。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几个基本的问题:首先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其次是掌握知识与发展学生智能的关系问题;第三,教学中认知与情感的问题;最后是关于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关系问题。
第三,课堂教学的过程,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和重点所在。
一,在上课之前,要进行备课,备教材和学生,要把各种问题和上课所能出现的各种状况想象一下,做到心里有数。在备课的时候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研究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得水平,有针对性的安排课堂教学,认真编写教案。二是课堂的教学过程。在开始进入课文正题前,要进行课堂的导入。课前导入分为直接导入和间接导入。间接导入是经常用的导入形式。分为实例导入、故事导入、测试导入、设疑导入等等。其中的物像导入,我个人认为简单的图片导入可以,但是用视频或者音频导入,会带来很多弊端,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整堂课注意力涣散。像这种与课文朗读无关的视频或者音频,建议用在课堂最后的小结或者主要知识点讲完之后再播放。三是课堂的讲述和提问。要把文章的整体脉络讲清楚,其中涉及的概念和知识点要系统讲解。另外,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尽可能的照顾个别差异,接收学生反馈的信息,根据学生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教学过程。此外,在讲述时,不能过多的讲解,要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合理的安排讲解的内容。要充分发挥讲述的作用,保持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合理用词,安排内容符合逻辑,有意识的使用连词,适当的使用肢体语言,充分显示教师的思维和语言的示范作用。接下来是提问环节。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记忆性提问、了解性提问、理解性提问、运用性提问、评析性提问。在课堂上提问多用启发式的提问方式。在提问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切记随意提问;第二,问题的大小、难度要适中,大小要适度、表述要清楚,不要问的模棱两可,而且问题要有针对性,最好是对课文的整体把握;第三,提问问题时,要面向所有的学生,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回答问题的学生;第四,要善于把握时机,适时进行提问,也可以适当的进行随机提问;第五,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耐心认真听取他们的答案,并且要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对于意料之外的回答要正确对待,给予肯定。最后,要注重问题的层次性和难易度的把握,多用曲问,渐渐过渡到所要问的重点问题上,在提问时间上要进行合理的安排,一般曲问用一到两个为宜。通过问题的设置,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练习表达能力提供机会,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反馈和对教学过程的完善改进。
四是对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讲解。从目前的教科书来看,现在的课文文体分的并不详细,所以在讲课时老师一般不会针对文章的文体下太多功夫,尤其是议论文与散文,还有说明文。这几种文体相互交叉,讲解起来反而会让学生陷入理解的困境。第一,对于记叙文的讲解,要抓住文章写的是什么人和事,这些人和事有什么特点,在写法上用的什么表达方式,还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构思的,对文章的遣词造句要认真分析,可以利用各种教学媒介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对于说明文的讲解,要抓住文章说的是什么事情或者事理,进一步分析它们的性状、特点、构造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等等。在说明文的构思上,要重点分析说明的顺序、写作的方法以及分析语言的严谨性,在教学方法上,一般采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对说明文进行研究。通过对说明文的讲解,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要培养他们对学习的严谨态度。第三是议论文的讲解。议论文主要是要抓住课文的论点,找出可以证明的论据,然后分析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还要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论证的方法,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进行训练。第四是其他几类比较特殊的文体,应该单独分析一下。一是散文,对于散文的教学要记住“形散而神不散,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品味散文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二是诗歌,最重要的是要读,反复诵读,在读的时候可以适当的选择背景音乐,配乐朗读的效果要好一些。还要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对于意境的把握、对于意象的理解,对于诗人思想感情的体会和揣摩。再就是小说,小说一般都比较长,所以在读的时候尽量使用默读或快速浏览的方式,或者教师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小说的发展情节的安排,系统的讲述小说的三要素:开端、发展、高潮。结尾有的课文没有。另外,还要分析小说
的人物形象,通过对情景和环境的分析,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和心理变化,从用笔墨的多少来把握情节的重要程度,然后找出小说的主题。对于像小说这种长的文章,尽量不要全文都用朗读录音,可以截取几段让学生听一下。此外,在问题上的选择,不要零散在全文中,要在重点段落上设置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最后是文言文的讲解。对于文言文,要重点把握字词的解释,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讲解文章的写作主题,分析其中的写作技巧,对课文进行分析。文言文的导入可以从作者的写作背景谈起,对于问题的把握,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接收和理解水平,问题要简单清楚。在讲文言文的课堂上,教师不能只顾自己讲,还要和学生进行互动。兼顾到学习上比较吃力的学生。
最后一点是教师的教态问题。课堂上语速要适中,语言和用词要标准,身势语和手的动作可以适当的添加,但是幅度不要太大,频率要有所控制。注意这些,才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有益的影响。
总之,作为老师,应该具有灵活掌控课堂和熟练运用各种教学设施的能力,尤其是语文课堂的特殊性,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积极配合。此外,要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发散思维,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在关照课本知识的同时,拓展学生的思路和知识面,从而去的更好地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彭增安,陈光磊.《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概论》[J].世界图书出版社公司出版,2006
2、丁迪蒙.《对外汉语的课堂教学技巧》[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