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

高中名著阅读教学的问题和策略

2015-09-24 08:5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可见,文学名著阅读在教育中的重要功用,它能够让学生获取知识、提高人文素养,提升语文的综合能力水平。《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更是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一年内课外自读五部以上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就更加凸显了文学名著阅读的重要性。
  1 高中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的现状
  1.1教师重视程度不够
  《福建省高考考试说明》划定了名著阅读的考查范围,确定了七篇具体的名著。这使得教师的教学更加明确,原则上增加了可操作性,但是一些教师对于原著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功利化明显,忽略了让学生阅读原著的必要性。
  1.2学生分配时间不足
  高中生学习繁重,对于阅读原著这种“慢工出细活”的任务避之不及,不能有效地分配时间,无法将名著阅读落到实处。
  1.3学生阅读能力有限
  文学名著大多内涵深刻,而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不能与作品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自然也就无法真正读懂原著,阅读兴趣不高,放弃了对原著的阅读,转而改读所谓的“名著导读”“情节梗概”,这种做法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2 提高名著阅读教学质量的探索
  2.1制定计划,循序渐进
  阅读名著应该持之以恒不能急于求成。因此,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来确保阅读的时间和持续性显得十分必要。这个计划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可以把高中三年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规划,比如我认为高一学生的阅读水平普遍不高,所以阅读的内容也不宜太难,可以选择比较简单的《家》、《巴黎圣母院》和《欧也妮葛朗台》;高二时阅读内容为《红楼梦》、《三国演义》;高三年级由于课程繁重可以把《复活》、《子夜》等作为阅读内容。就学生个人而言也要制定个人计划,约束自我。
  2.2教师引导,发挥作用
  第一,教师应该以身作则阅读名著。
  要想切实引起学生对阅读名著的重视,教师本身要先行动起来。一些老师只是口头上大力提倡阅读名著,在教学时却以教参或教辅资料为依据。这种没有任何阅读体验的教学怎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以身作则阅读原著,这样才能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教学相长。
  第二,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首先,阅读方法的指导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名著阅读的大致方法可以分为三种,即略读、精读及巧读。其中,巧读是巧妙地利用熟知的艺术形象或故事片段,来引导学生自主品味名著的精彩片断,把握作品的精髓。比如《三国演义》中许多家喻户晓的情节已经成为成语,如果把这些成语按小说的顺序串联起来,那么学生对三国的内容也就了然于心了。三国一书中出现的成语大概有八十多个,可以牵出一连串让学生们热血沸腾的故事:望梅止渴、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等等,学生从名著中获得了成语的语境,又在成语中完整地记忆了名著内容,可谓相辅相成。
  其次,读书笔记不可或缺。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谈到:“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大多数学生只顾阅读,不做笔记,这样时间一长读过的内容都忘得差不多了,所以为了获得良好的阅读效果,目视心记是基础,把读后的观点付诸笔端,形成读书笔记才是关键。
  第三,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新课标》特别指出:“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而不要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教师应该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但个性化解读不等于天马行空,随意而为,当学生出现错误理解的时候,教师要加以引导纠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四,教师应注意落实计划,及时检测。
  为了保证学生阅读效果和阅读激情,教师应该及时监督,落实计划。比如,读书笔记的评阅、课堂情节的复述等等,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又可以检测学生的阅读情况。在阅读《复活》的过程中,笔者尝试让学生自己当一回命题者,建立班级名著题库,由学生设置命题。对于角色的转变,学生兴致盎然,而命题的数量和质量也成为了检测学生是否深入阅读的一个特殊参照。
  2.3激发兴趣,营造氛围
  首先,教师可以用课文的学习来带动名著阅读,让学生了解名著相关的精彩故事和名言警句等,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在介绍巴尔扎克时,发现学生对他笔下的人物形象非常感兴趣。因此,笔者找来《欧也妮·葛朗台》的戏剧片断尝试让学生分角色配音。学生表现活跃,分组比较,在整个过程中,把葛朗台这个守财奴的贪婪和吝啬表现得活灵活现,加深了他们对名著的理解。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影视媒体的特点,将多媒体辅助作为一种激发兴趣的手段。例如,笔者推荐学生收看央视科教频道热播的《易中天品三国》。节目中,易中天以诙谐幽默又带有历史考证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品味《三国》中的经典情节。收看一段时间后,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成为了学生们课后争相讨论的对象。由此可见,运用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解读名著对学习效果大有裨益。
  2.4开展活动,展示成果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只有尽量为学生提供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的舞台,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升。
  2.4.1评选优秀读书笔记
  每次名著阅读课程之后,选出优秀读书笔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敏感而微妙的,当自己的成果得到赞许时,还会在下次的读书笔记中,以他们的方式表达自我观点。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在自学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获得了乐趣,增长了知识,升华了审美能力。
  2.4.2举办名著辩论沙龙
  当下高中生的表现欲很强,好争辩,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希望获 得认同。他们往往会把自身的人生体验融入名著中的情节,对于某个名著作品的感悟也会进行多元化的解读。在讲授《红楼梦》时,笔者曾经用辩论沙龙的形式,有意营造电视辩论似的教学氛围,主持人、选手、观众等媒体元素各司其责。然后笔者把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组织起来,让学生选出辩论代表分为两组,分别对薛宝钗这个人物提出不同的看法,有正方,有反方,围绕着薛宝钗这个人物形象自由发挥,相互攻防,学生们进行了一场非常成功的辩论会。情境的设置让学生身临其境,辩论起来也格外严肃认真,既加深了对名著的理解,又拓展了阅读视野。
  2.4.3设计名著阅读画报
  现在利用电脑设计软件的方法已经非常普及,学生们大多能熟练掌握。在《巴黎圣母院》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提议学生做一期画报,让他们利用课外时间搜集有关的电影海报,对电影人物、道具模型进行重新翻拍、排版。有的学生为了图片的真实可信,还多方求证,俨然已是一名报社编辑的角色。笔者只对报头、内容等方面进行指导,其余工作学生都能胜任。画报制作完成后,由全班同学票选,挑选出图文并茂且立意新颖的作品,张贴于教室,供同学们互相交流。办画报学生喜闻乐见,人人动手,博采众长,一方面营造了浓郁的读书氛围,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的能力。
  总而言之,名著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应该成为学生日常的一种生活方式。马克?吐温说:“名作,是那些每个人都希望读过,而又不愿去读的作品。”教师要逐步引领学生进入名著的广阔天地,使学生在名著中体验到阅读的乐趣,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并养成终身读书的习惯。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