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1-0049-02
克林伯格说:“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可见对话是优秀教学的品性。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对话教学这一深刻体现新课程理念和精神的教学形态,日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兴趣。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对话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独自式”教学而言的,是以“沟通性”的“对话”为其品性的教学。历史教学要贯彻新课程理念,从“独白式”教学走向“对话教学”是必然趋势。本文是对历史对话教学有效实施基本策略进行的一些探究。
一、重新构建师生关系——对话教学有效实施的前提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传统社会政治和社会生活关系的反映,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威与依从的关系。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权威,学生则被当成知识的容器,是被灌输的对象,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在教学理论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必须与时俱进,重新构建一种对话型的师生关系,它是对话教学得以有效实施的前提。
对话型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为中介的主体对客体的单向灌输关系,而是一种“我——你”的对话关系,这是一种互为主体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又不是“我”同化“你”,“你”同化“我”,而是“我”以“你”的存在而彰显。
民主、平等是对话教学的第一法则。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是无法对话的。构建对话型的师生关系,历史教师首先要树立平等意识。平等,既是人格地位的平等,也是学术思想的平等和真理面前的平等。对话“不能被简化为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灌输’思想的行为,也不能变成由待对话者‘消费’的简单的思想交流”。“对话不应成为一个人控制另一个人的狡猾手段”。在历史对话教学中,教师并不凌驾于学生,也不“一切听学生”,所谓的“教师为中心”和“学生为中心”都必须瓦解,因为“中心”和“辅助”都没有平等可言,难以进行对话。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有话语权,这种话语杈不应被外部的因素而被剥夺,双方才可以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对话。
其次要构筑民主对话的平台。教学中的民主是指“师生各自在承担一定责任(倾听)的同时,也享受应有的权利(言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真正的对话平台,也就无法开展真正的对话。因为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流,而是师生敞开胸怀的真情表述与接纳,特别需要在倾听中悬置各自的思维假定,在积极的互动交流中发挥多重对话关系的相互作用,而这一切都需要在民主的平台上才可能实现。历史教师要能够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做出的一切努力,鼓励、倡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历史对话教学中对话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是对传统师生关系的整合与超越。教师以自己真实而完整的人格面对学生,用对话的方式把知识“提供”给学生而非“传授”给学生,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生动活泼的学习的主人,自由个性得到解放,独立人格得到培养。师生共同成长为教学过程中真正的主体,双方互相承认、共同参与、真诚合作,在精神相遇、经验共享中创生着教育的意义,提升着生命的价值,享受着诗意的人生。
二、精心设计对话话题——对话教学有效实施的关键
教学中的对话不是漫无目的的漫谈,而是围绕一个个特定的问题展开的。这些问题不仅仅局限于课程文本,而且涉及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理想与现实的整合。问题(或话题、主题、议题)是对话教学的核心。对话教学要使教学过程发端于问题,推进于问题,归宿于问题,所以精心设计问题是有效实施对话教学最关键的环节,必须加以系统规划和综合考虑。问题有效,学生参与对话就会踊跃、积极,才能有多元收效:问题无效,表面的热闹遮蔽的则是实质的平庸。问题设计得好,对话教学就能“步入正轨,渐入佳境”。
对话教学中历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思维状态、学习习惯、心理特点等宏观的、共性的、静态的学情来设计问题,难易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为太浅的问题,如“鸦片战争发生在哪一年?”“辛亥革命是谁领导的?”之类的问题,可能造成课堂气氛表面的活跃,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高难度的问题,如“你如何评价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学生一时回答不上,也无助于思维的发展。恰到好处的问题,既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同时又不会使他们产生失望和挫败感,学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例如:“《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为什么大大加深了?”的问题,对于刚刚学习完“甲午中日战争”内容的学生来说难度就较大,如若将其分解为:(1)《马关条约》的割地、赔款对中国有何影响?(2)《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较其它不平等条约开放的口岸在地理位置上有什么变化?(3)允许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规定反映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什么目的?等问题链来设问,学生就容易跳起摘到桃子。
对话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应具有开放性,问题给学生带来的思维空间越广阔越自由,其思维的成果便会越丰硕。开放性问题则是一种包容性极强的多元问题。这种问题允许多种理解并存,接纳多种解决办法,不强调唯一标准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行。“你认为辛亥革命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就是这类问题。如果用这个问题引入对话,则可以深化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开放性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更具挑战性,能达到激趣引思的效果,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学生们不会刻意猜测教师的预设答案,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会有不断的生成和创新,对
话教学就能在预设和生成之间构成一种协调的张力平衡。
三、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对话教学有效实施的保障
有效实施历史对话教学,要积极创设愉悦的对话教学情境,为师生、生生以及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营造氛围,提供保障。
愉悦的对话教学情境能使学生获得对话的心理安全感,消除学生对话中的畏惧、羞涩、难堪等心理负担,形成积极主动、热情活跃的对话行为。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
创设愉悦的对话教学情境,教师应提供愉悦的言语刺激,要让学生从教师的话语中获得被尊重的感觉,教师的语言不能损害学生的参与感情,给学生一些奖励和鼓舞性的话语刺激,适当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这样更容易亲近学生,创造和谐的氛围。除了语言之外,还要提供愉悦的非语言刺激,教师要以充满友好的表情面对学生,因学生的快乐而微笑、因认可学生的对话而点头,常走下讲台与学生近距离接触。
创设愉悦的对话教学情境需要师生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关爱彼此。教师应当乐观地、充分地相信学生的做事能力,相信学生的创造力,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相信这些能力并非仅是少数聪明的学生所特有。“离开了对人的信任,对话就无可避免地退化成家长式操纵的闹剧。能够把对话建立在爱、谦逊和信任基础之上,对话就变成一种水平关系,对话者之间的互相信任是逻辑的必然结果。”
教师还应学会宽容。“宽容意味着对世界差异性存在的认可,意味着对价值多元主体的承认、尊重和平等看待,意味着对不同事物个性化理解的合法化,意味着对非主流的、不守成规的观念行为的容忍,对挑战甚至反对自己的观点的容忍”。要允许学生出错,善待学生出错。对学习中的学生而言,出错是正常的,不出错反而是不正常的,“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回答问题出错时,教师不能漠视,更不能讽刺挖苦。要通过纠错,提高学生认识,增强学生信心,使之大胆参与对话。教师要重视与尊重学生提出的新异看法,当学生提出诸如“应该感谢鸦片战争”“希特勒是我崇拜偶像”等出乎意料的看法时,教师千万不要贸然采取否定性的轻蔑态度,而应当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自己的思维障碍、疏漏和失误,领悟思维策略,并加强对学生史学方法和逻辑思维的指导,巧妙地将学生的情感认识引向正确的方向。
总之,历史课堂有效实施对话教学不仅仅是理想的愿景,更需要实践中的践行。历史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专业素养,在不断总结和反思中领会对话教学的精神实质,提升教学境界,使课堂教学呈现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