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偷懒”的方向和策略

2015-09-24 08:5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43-01
  常听人说,妈妈对孩子要“懒”一点,不要大包大揽,妈妈“懒”,孩子才会“勤”。的确是这样,妈妈把什么都做好了,孩子当然什么都不用做,长期下去,只能培养出一个什么家务都不会做也不想做的懒孩子。细细想想,教学上不也是如此吗?常看到一些语文老师上课讲的口干舌燥,从字词音形到文章分析再到课后练习,每一点都讲解的十分具体,分析的十分透彻,害怕漏掉一个知识点,可谓面面俱到,但到考试的时候,学生成绩依然是不尽如人意,老师甚至会惊呼,这个题型我不知讲过多少遍了,竟然还会错,这些学生到底是怎么学的?老师付出了很多,而学生收获的却很少,这就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因为老师太“勤”了,太“主动”了,让学生变“懒”了,变“被动”了。这与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不必太“勤快”,有时不妨来一点“偷懒”,让学生自己“勤奋”起来。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聪明的教师在教学中总喜欢装傻装笨,有意留出相当的空间让学生去思考。这种课老师似乎讲得少,却更有活力,更有张力,能够真正让学生“自主”起来,调动起学生的探究热情。以《济南的冬天》一课的教学为例。笔者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完后,用文中的一个词准确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回答问题时,有几个学生举起了手,笔者让他们回答,结果出现了不同的答案,有的说是“慈善”;有的说是“舒适”;有的说是“暖和”;有的说是“温晴”。这时,笔者故作为难地说:“这几个词好像都能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到底哪个词更贴切呢?老师也糊涂了,你们再仔细的读读课文,并联系上下文想想,哪个词更合适?我看谁的理由最令人信服。”这时学生的那种好胜的心理被激发起来,都认真地读书思考,最后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温情”,理由也很充分,有的学生认为第一段是总说,是总体说明济南冬天的特点;有的认为“温晴”除了含有“温暖”外,还有“晴朗”的意思,而且文章写了“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答案就出来了,理由也讲清楚了,对文章的内容学生也去探究了,这比老师费很大的劲去讲效果要好得多,老师这样的“偷懒”,也是巧妙的示弱,你“弱”,学生就会“强”;你“懒”,学生就会“勤”。相反,如果教师在课堂中不注意巧妙“偷懒”,不给学生留下自主阅读和自由思考的时间空间,学生就缺少深层次的体验理解,课堂就缺少自然生成,就缺少灵性,因此,课堂教学中老师需要适当地“偷懒”。
  新课标中指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指导他们深入阅读,自主地走进文本语言的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感悟”作者的情感,在与文本的碰撞中迸射出创新的火花,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不断的进步,课堂才会拥有生命力。《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诗意的语言,生动的景物,美好的情感,都需要学生自己的去感悟、去领会,如果老师喋喋不休的讲解,必定会把美破坏无遗。课前笔者布置学生充分预习课文,能流利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课堂上笔者让学生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段落,来谈自己的阅读感悟和收获,在学生品读时老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如“这一段写了什么景?作者抓住了景物什么特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哪些词语用的形象而贴切?”“你最喜欢哪一句话?”等。学生读得兴趣盎然,谈得也是头头是道,课堂上气氛非常活跃,每个学生是争着说,抢着说,看到这样的场面笔者不禁感慨,与其我们老师在那里口干舌燥地分析课文,还不如像这样放手让学生与课文、与作者直接对话。正如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心”,用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因此,老师在写作教学中也要善于“偷懒”。在写作前,教师要少说,更不能印发一些所谓的范文给学生看,因为老师说的多了,学生就会掉进你营造的“陷进”中,思维很容易被“框”住,不容易写出有个性的作文。在作文批阅上,形式也可多样化,除了老师批阅外,还可小组批改,自己批改,同学互改。这个学期的前两次作文,笔者是全批精批的,并且把学生的写作情况记录下来,对每个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个大致的了解,接下来的作文,笔者只批阅三分之一,选择不同层次的作文批阅,主要是了解本次作文写作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另外的三分之二,留给小组集体讨论,评价,并写上评价意见。对于批阅过的文章,无论是老师批改的还是同学批改的,每位学生都要再写上自己的评价意见与收获。学生的自改与互改,促进学生相互了解,取长补短,提高写作水平,老师也能从繁重的作业批改中解放出来。老师的“懒”,能让学生收获的更多,何乐而不为呢?
  在课堂上做个的智慧的“懒”师,关键在于“会”懒。何时该懒,怎么“懒”才能“懒”得事半功倍,这当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办到的,这需要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去琢磨去实践去体验。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课外的“勤”,有了课外的“勤”才能支撑课堂的“懒”。那么教师课外需做到什么呢?
  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哪些学生具备哪方面的才能,什么时刻该为这些学生展示才能提供舞台,发现他们的长处和短处。
  其次,要钻研教材,精心备课,抓住每课时的重难点,并能想好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另外,还要把握哪些学生在主体学习中可能需要哪些人的帮助,考虑放手让他们自己学习时,还应该为他们创造哪些条件。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适时恰当地“偷懒”,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能力大有裨益。陆世仪曾说过:“学逸而功倍,不善师者学劳而功半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