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英语教学论文

运用综合技能法进行英语语法教学

2015-07-04 20:1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对于语法问题,在英语语言教育中总是存在着许多误区。在第二语言教学的课堂中(英语课堂),这些误解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率、质量和结果。本文首先对七种主要的对于英语语法及其教学的错误观点进行分析和批判;接着阐述了综合技能教学法在英语教育中的运用,最后总结英语教师应当如何具体的使用综合技能训练来有效、正确的教授英语语法。
  关键词:英语语法;综合技能;第二语言教学
  
  现今中国的英语教学中,英语语法教育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是关于语法的认识极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问题依然存在着不少错误的理解。这些错误的认识或来源于把语法本身当作是一系列关于语言固定结构的任意性的规则总和;或是认为语言结构是不需要被教授的,而是由学生自己习得;另外一旦开始讲授语法就会使学生厌烦等等方面。下面将对其中主要的七种错误论调进行逐一分析和反驳,得出一种比较全面、科学的英语语法观。
  
  一、英语语法的误区
  
  1.语法为自然习得,不需要被教授
  事实上确实有人能够比较自然的习得第二语言。以一部分美国移民为例,这些人中就有人能够自己掌握并熟练运用英语而没有接受过正式的学习。这种情况在青少年中尤为普遍。这些事例就使有人相信中国的学习英语的孩子们也能不通过老师对语法的讲解而掌握英语。但是他们没有看到,上述的情形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语言学习者,即使是掌握了英语使用的移民们的英语水平也尚未达到语言准确性的要求。而且最大的不同是中国学习英语的青少年没有处在英语的生活环境,在语言教育中他们进行的是外国语学习(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而非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on)。WWw.133229.CoM虽然在国际上这两种教育常常被一起讨论,但两者在教育上还是有区别的。因此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语法知识的讲授能否帮助学习者达到准确掌握语言目标。事实上即使是最有技巧的英语学习者也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来掌握语法。chomsky在1969年就指出,英语本国人在成年前也一直处在一个继续学习和完善英语语法结构的过程中。这样问题就转变为英语语法知识的教授能否加速学生的自然语言习得。关于这个问题已有许多研究成果。pienemann(1984)通过实验得出:接受过语法学习的学生能在两周之后进入下一阶段的英语学习,而在无语法指导的情况下,这一过程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虽然实验的被试只是少数,但是这一结果多少为语法教育在英语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提供了支持。
  
  2.语法是一些无意义的结构的集合
  这种误解的产生源于人们把“语法”只和词形变化、语言结构规则联系在一起。但语法本身并不是一维的,也不是无意义的。语法由三个方面构成:形态句法(morphosyntax)-形式(form);语义(semantics)-意义(meaning);语用(pragmatics)-使用(use)。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一个方面的改变将导致其他方面的改变。同时者三个方面在语法中又各有侧重。要能使学生在适当是场合准确的运用语言表达完整的意义就必须完全的掌握者三个方面。
  
  3.语法是一些任意的规则
  从saussaure开始,语言学家们就认为语言是任意性的,但这并不代表语法也是任意的,相反,语法是人们根据语言总结出的关于语言本身的逻辑的、规则的知识。
  
  4.语法是枯燥乏味的
  对于语法的这种印象来自对于反复训练和机械重复的恐惧。但是教语法不等于必须学生无数次的重复模句,也不是强记语法规则。这些活动的确令人厌烦并且在教学效果上差强人意。
  英语教师能够创造出一种有趣生动,需要学生思考的训练语法的学习环境。
  
  5.学生一次只能学习一种语法结构
  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教师可以每次只教一个语言点,学生也能一次致力于一个点的学习,但学生并不是在一次掌握了一个语法知识后才继续学习下一个。新的语言知识与已学知识总是持续的相互影响。例如在教学中,学生表现出了对于过去时态的完全掌握,但在教授过过去进行时态后,学生对于前者的掌握似乎就不那么完美,语言表现也下降了。这种倒退现象会一直持续,直到他们完全掌握这两种时态并且区分清楚。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法学习的轨迹并非是水平直线而是拥有峰和谷的曲线过程。
  
  6.语法和词汇是知识范畴的,听、说、读、写是四种技能
  语法不仅是一种相对静态的知识结构,同时也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英语教师的教学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出一些能够清楚背诵语法规则却不会运用它们来进行交流的学生。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以一种非自觉的方式运用语法规则来进行语言交流。ellis (1993)就提出语法教学应中在重在提升学生的语言意识而非对准确语言表达的练习。 vanpatten和cardierno的同年实验也证明了这一观点。实验表明让学生们通过分析输入语言信息发展能力比给学生语法解释后再让他们做语言表达训练要更有效。
  
  7.语法能够解释一切语言现象
  语言是复杂多变的,因此语法规则无法解释所有的语言结构。例如,大多数教科书都规定进行时态不能与静态动词连用,因此下面这句句子:i am wanting a new car.是不正确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这种表达确实存在,而且本土人士更倾向于把进行时态与完成时态连用。
  i have been wanting a new car (for some time)关键在于语言是不断变化的,语法的规则也是相对的。
  以上是对英语语法本身和教学的再研究,在对英语语法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后,下面将阐述关于综合技能教学法的使用。
  
  二、综合技能教学法
  
  rebecca oxford对于esl/efl的课堂教学打了个“织毯”的比喻。她认为编织英语教学就是把教师、学生、环境和相关语言等交织到一起的过程。从教学这部织布机织出一张宽阔的、强韧的、美丽的“织毯”,在其中所有的“知线”都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来排列。例如,教师的教学风格配合学生的个性,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而且带有明确的目的性;环境设置的资源及评价为语言教学提供最大程度的支持。这种“织毯”式的英语教学的重要方式就是综合技能教学。(integrated-skill)
  综合技能的学习已经在教育界得到了广泛的赞同和使用。现行的教材中有专门的部分。在具体教学时间中有两种主要的形式:内容型 (content-based)和任务型 (task-based)。前者比较注重通过语言学习内容;后者强调进行带有交际语言使用的任务训练。两者都应在英语教学课堂上占有重要部分。
  
  1.内容型教学
  使用这种方式,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技能,应用语法规则,学习例如科技、数学、社科等个方面的知识。scarcella和oxford在1992年提出了内容型教学的3种模式:主题式( theme-based);附加式( adjunct);隐蔽式( sheltered)
  
  2.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教学要求学生使用英语参与交际任务,任务即各种活动,如两人或小组讨论,合作办报;撰写电视广告等等。
  
  三、英语教师该怎么做
  
  在运用综合技能法教授英语语法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到:
  1.肯定语法教学的必要性。向学生确立语法在英语学习中的正确位置。
  2.从形式、意义和使用三个方面向学生解释语法结构。以被动语态为例,这种语态具有明显的形式:最少是由一个动词和过去分词构成。出现施动者时会由介词by 引出。the bank was robbed by a gang.被动语态只能在动词为(下转256页)(上接255页)及物动词的情况下出现,这也是规则之一。被动式也拥有语法意义。它表明重点结构,强调接受者或动作的承受。在例句中“bank”是被强调的重点,这与其在主动句中的地位不同。我们何时使用被动,是否出现施动者等等这些问题就是关于语言的使用问题。随着使用目的的不同,结构也发生改变。

  3.安排各种锻炼综合技能的活动,创造生动的环境让学生能发展语言能力。例如在学习关于过去式一般疑问句的回答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改变以下自己。她脱下鞋子,拿掉手表,戴上眼镜,穿上外套,拿掉戒指,然后让学生提问来只出她的改变。学生可以提问:“did you take off your shoes?”“did you put on your coat?”这样的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为学生提供了需要思考的环境,避免了机械性的重复回答。
  4.不能只重视听、说,也要安排必要的读、写内容。使四种技能全面发展。
  5.不能期待会回答所有的语法问题,要在与学生的共同学习中,不断完善语法知识。
  
  四、结论
  
  为了让英语学习者能够正确的运用语法规则表达出准确的意义,英语教师必须创造一个引人入胜的综合技能的训练环境来教授语法。教师应把语法看作一个有逻辑的动态私通由形式、意义和使用三个方面交织构成。通过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方式和总结教学经验,在教学中更有效、科学的综合各种技能的训练,英语教育这块“织毯”一定会越织越好。
  
  参考书目
  1 chomsky,c. (1969) 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 in s. hook (ed.) language and philosophy.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ellis, r. (1983) the structural syllabu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esol quarterly, 27, 91-113
  3. pienemann, m. (1984) psychological constraints on the teachability of language.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6, 186-214
  4. oxford, r. (1990)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 boston, ma: heinle& heinle
  5. scarella, r & oxford, r. (1992). the tapestry of language learning: the individual in the communication classroom. boston: heinle& heinle
  6. vanpatten, b &cadierno, t. (1993) explicit instruction and input processing.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5, 225-244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