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学英语教学中非测试性评价即对中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课内外的学习态度、学习策略或学习方法、学习行为以及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发展潜能进行奎面的综合的过程性评价。非洲试性评价实施的特点是定性描述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非测试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成果,充分说明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引入该评价机制的重要性。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评价;非测试性评价
一、“中学英语非测试性评价”概念界定及其重要特点
(一)非测试性评价的概念界定
长期以来,社会甚至教育界内部对英语教学中的学期、年度、高校入学考试等成绩的关注程度极高。在多数情况下,中学英语教学对学生(也包括教师)的评价往往通过这些重大考试完成。这种通过重大考试实现的评价,我们称之为测试性评价。而英语非测试性评价是对中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课内课外的学习态度、学习策略或学习方法、学习行为以及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发展潜能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过程性评价。因此,英语非测试性评价实际上是中学英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具体化和终结性评价的必要补充。
(二)非测试性评价的重要特点
英语非测试性评价采用自我、小组、家长、教师等“全面参与”的方法,并非通过纸笔考试去完成,而是通过等级评定、分数量化以及与宽松的、开放式的描述性评定相结合的手段去完成的。因此,它的特点是能评价用传统的笔试所不能反映的、复杂的、隐性的、短期性的或即时性的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和学习效果,使教师能及时捕获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从而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WWw.133229.COm
需要强调的是完善的质性评价机制应该包括测试性评价和非测试性评价,或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英语非测试性评价把人们过分强调通过重大考试的量化逐步转向关注英语教学过程中质的分析与把握,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但是,英语非测试性评价在本质上并不排斥量化的评价,它常常把某一项等级的评定、某些标准的量化、某一过程的描述性评定结果等整合应用。这种定性描述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手段,更能准确地评价学生英语学习的进展情况和某一单项能力提高的情况。
二、“中学英语非测试性评价”的操作要求及使用原则
“中学英语非测试性评价”的量表设计及主要流程,主要围绕一个量化总表、四个量化分表和一个报告单进行,主要涉及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毅力等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其主要操作流程如下:选定评价项目→进行自我评价←→听取他人评价→完成全表评价→总结、分析、补救一进入新的循环。非测试性评价的主要操作要求是定性描述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即通过语言的描述,量表的填写与统计,实现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测评。学校规定评价成绩占学生平时成绩的60%,一起记入学生的毕业成绩。
(一)非测试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中对描述性评价的操作要求
描述性评价以宽松、开放式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英语听说读写效果进行评价,它要遵循以下两项原则。一是教师对学生的描述性评价的原则,分为激励性原则和引导性原则。激励性原则旨在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自信心。教师在检测学生的听说读写效果时的描述性评价语言应该以表扬学生的闪光点为主,调动他们听说读写的积极性。引导性原则旨在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自主性。教师在检测学生的听说读写效果时的描述性评价语言应该重在点到为止,启而不发,引导学生去寻找正确答案,而不是全程包揽,给出现成答案。二是学生对学生的描述性评价的原则,包括“说理”性原则和互惠性原则。“说理”性原则即在学生之间通过对听说读写中的理解过程进行描述,明辨是非,体现出对所听说读写材料内在含义的真正理解,然后再给出评价得分。这也是元认知理论的应用,让学生自己对其认知过程进行再认知、监控与调整。互惠性原则即通过学生之间的描述性评价,学生之间互相提高,共同获益,在英语听说读写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非测试性评价在听说教学中对量表(等级)式评价的操作要求
1.评价课堂学习为主,评价课后学习兼顾
在评价时,教师根据量化表的要求及听说读写自身的特点,就某一项目进行针对性评价。以评价学生听说能力为例,根据量化表的要求,课堂上对学生的听的技巧的评价包括“把握题型、预测内容、判断体裁、获取信息、比较推理”等项目进行的评价;对学生说的技巧的评价包括“语调自然、吐字清晰、发音准确、语速适中”等项目进行的评价;对学生说的评价还包括对学生课堂上听力材料复述、课文复述与背诵的评价、完成书面表达后口头表达的评价等。而对学生课后的评价主要通过教师对学生布置的听说读写材料进行检查交流去完成。如:教师利用听说课的时间播放部分学生的自我录音材料,各小组对此讨论评价,教师作点评等。
2.评价学习过程为主,评价学习效果兼顾
在非测试性评价时,虽然我们的评价最终会关注学生的听说读写效果,但也十分重视评价学生学习能力形成的过程。其主要理论依据是元认知理论,因为学生学习、理解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有两种:认知活动和元认知活动。认知活动即思考、理解听说读写材料所表达意思的过程;元认知活动即对思考的思考,对听说读写理解的监控。我们认为,对学生听说读写理解过程的评价,体现出了英语非测试性评价的核心所在,它突出运用了元认知理论的特点,能够让学生对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不断地进行积极自觉的监控和调节。通过这种评价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英语思维能力与习惯。
以评价学生阅读能力为例,学生在阅读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名篇《项链》时的认知活动很可能经历两个阶段——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如果学生在阅读后仅是理解了文章的表层意思,即“女主人公从朋友那里借项链是为了参加派对的时候不戴鲜花,结果导致项链丢了”这一简单的故事情节,我们称之为认知的初级阶段。为了鼓励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教师可以给他们一个评价分数或等级。但是,教师还不能满足学生这种肤浅的认知过程,还必须引导学生采用自我监控和自我修正策略,深入思考作者所要表达的隐藏含义——(资本主义社会盛行的)虚荣心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如果学生的认知过程能到达这一高度,那就是认知的高级阶段。在评价中,教师重在让学生说出调整自己的理解思路、得出正确答案的过程与理由,并给予高分。这就是让学生进行元认知活动,即对思考的思考。
3.评价指定学习材料为主,评价自选学习材料兼顾
评价指定学习材料,主要是指经过专家审定的教材、同步指导用书,或教师选定的英语网络材料、电台新闻节目等,对这些学习材料的评价将占学生学习评价的主体部分。
以评价学生写的能力为例。众所周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是建立在听说读能力形成的基础上的,因此,我们十分重视对学生听说读能力的训练和评价。在牛津版高中英语教材中,每个单元的导人部分都有若干图片,教师就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指定作为学生课前预习的材料,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写出每幅图的关键词或完整的句子,3-4人一组轮流进行口头描述,并同时插入说的评价机制,学生每描述完整一句或一幅图就可得若干分,组长进行评价得分记载,让学生在听与说的过程中学会别人优秀的句子表达方式,再让学生课后加上适当的连词,连接成一篇完整的书面形式短文,然后再让学生分组交流,并推荐优秀短文的代表在全班作示范性交流,其间插入写的评价机制,这样做可以不断激励学生去优化口语与书面表达能力。
评价自选学习材料,主要是指评价学生每学期中自选自购不少于一套英语同步学习教材后的学习情况,包括评价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使用英语有声影视资料等。
4.他人评价学习情况为主,自我评价学习情况兼顾
在对学生听说能力非测试性评价时,主要是通过他人评价来完成的,但是也兼顾学生的自评。他评和自评时,教师都给予一定的标准。如学生在听说中能描述出对某一材料理解的基本要点,就给若干分,能准确理解或复述所指定的阅读材料,就给若干分等,让自评与互评都有一定的依据。家长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家长签字,使得评价结果有一定的可信度。
(三)非测试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中的量表操作原则
1.评价的精细性原则
在实践中通过不断摸索、反复研究、逐步完善,我们设计了有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自身特点的各个单项的、具体的评价细则与说明,下发到每个师生。如:对学生的“能力体现”的评价虽然包括“适应能力、分析能力、欣赏能力、模仿能力、运用能力”等五个方面的分项,但每个分项也有它自身的评价标准与要求,如评价学生的“适应能力”,主要是指评价学生对语速快慢、语言环境(背景音)、语音变化(英美音)等适应程度等。因此就各单项的评价具体要求与内涵而言,评价是比较精细的。
2.评价的可操作性原则
在一节课内,我们是难以同时完成那么多的评价项目的。在实际评价过程中,我们把学生分成3-4人一组。为了提高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将组长与组员随班级每周座位的变化而调整,每次评价时结合某一节课或某一材料自身的特点,就某些项目或侧重于某一单项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在3-4周内完成所有项目的循环评价,使评价具有可操作性。
3.评价的宽泛性原则
参与评价的主体为学生、家长和教师等,每个单项的评价量化分值为5分。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只要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在教师的启发下都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就整个非测试性评价量化评价体系的总表而言,涉及到7大方面、24个小项的评价,所有项目累计满分为120分;就听说读写能力分表而言,涉及到15个大方面、77个小项的评价,所有项目累计满分为385分。由于有一定的标准,也并非人人都可得满分,在完成一至两个循环评价后,学生之间累计量化分值的大小仍有差异。
4.评价的反馈性原则
当完成一个循环(3-4周)后,我们要求师生一起总结与分析。在总结与分析中,师生不仅关注评价的总分,也关注那些评价中得分特别低的项目,如听说读写过程中的思维l(分析)能力的培养等。通过评价总结与分析,师生清楚地知道哪些项目在以后教学中需要加强,并及时采取相关的补救措施,达到重视质的监控、分析与把握的目的,这也是非测试性评价的主要功能。
三、“中学英语非测试性评价”的实践效果
(一)最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为例。苏州市第三中学课题组对全校近两千名学生作了多次问卷调查,在实施该课题之前,31%的学生只是就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而去听说,几乎从不主动去听作业以外的课外听说材料;66%的学生干脆不听教师布置的课外听力材料,只猜答案或等教师课上放录音,分析材料;3%的学生偶然听一下作业以外的材料。在实施该课题后,学生的听说兴趣越来越浓,在最近的问卷调查中,能主动去听作业以外材料的学生占被调查者的63%,这些材料包括同级别或略高于同级别的英语录音带、浅易的英语广播等。由于英语听力的非测试性评价项目“日常积累”中有包括“听读课文、影视泛听、专业播音、听说结合”等对学生评价项目,这些项目激励学生去利用课外时间主动听作业以外有关材料,获取听力信息,弥补课堂听力训练中的不足,把听力课有效地延伸到课外。这样做既让学生开阔了听力视野,丰富了听力知识,又最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的听力兴趣。
(二)切实可行地优化了学生英语学习的习惯
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例。由于评价体系的“主动思维”涉及到对学生阅读积累、读后反思等方面的评价,这就激励了学生在课外多阅读,主动阅读;课内外阅读时积极思考,并做难词、难句、难点记录,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由于评价体系中的“批判思维”涉及到对学生的预测能力、求证能力、分析能力、推测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这就激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应用多种阅读方法,如根据不同的要求去略读、粗读、细读、精读等,并养成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思考与理解的习惯。由于评价体系中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涉及到对学生“多方论证,多向联系,多元思考”等方面的评价,这就激励学生在阅读解题过程中充分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影响,根据不同情况,横向联系,纵向推理,深入思考,寻求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有效方法或同一问题的多种有效答案,养成积极主动、多向思维的习惯。
(三)稳定持续地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
以培养学生写的能力为例。我们要求学生对听力材料、所学课文进行口头复述或书面改写,对每个单元中导人材料、探究性材料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倡导用英语写日记和值日报告等,将学生表达加入评价体系。实践证明评价机制有效地优化了表达效果,增加了表达量,充分鼓励了学生每一次细微的成功,增加了学生的表达兴趣。学生表达兴趣的增加,阅读量与书面表达的量不断增大必然会促进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
(四)卓有成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成绩
通过四年多的实践,学校近90%的学生收益颇大,学生的听说能力与以前相比的确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最近三年中,学校有数百名学生参加了雅思考试并成功地被国外大学录取。在2008年12月苏州市组织的英语综合能力竞赛中,高三年级有两位学生获得苏州市一等奖。根据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统计数据,学校在2008年高考中,英语平均成绩达到了87.5分(满分120分),这个分数要远远高于市区其他平行学校。2009年学校英语高考又创佳绩。
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与英语教学中的非测试性评价密切相关。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坚持引入非测试性评价机制,教师就能完全分析、把握与调控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情况,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便可以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