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据初中英语教学及学生现状,浅要分析了预习的作用以及预习的几种方法,旨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初中英语学习效率。
一、初中英语教学及学生现状
学校教育应该是关注人的终身学习与终身发展的教育,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并且由学生自主实现主体能力的发展,才能实现学生的不断学习和不断完善,才能为学生的自我发展、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尽管如此,现今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这种主体作用往往因受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材等)和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能力的制约而大打折扣,学生依然在固定的时间学习统一的内容,依然围着课本知识和教师的思维转,而课余学习也是课堂学习模式的延续,学生从课堂到课外都缺乏学习的自主性,这是较为普通的现象。英语普遍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再加上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差、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目标不明确等,都造成了他们被动学习至厌学的现象。
二、预习的重要作用
1. 提高听课质量
预习可以扫清课堂知识的障碍。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肯定遇过这种情况,教师在讲解新课的过程中经常会提到一些以前学过或与之相关的旧知识、旧概念,但是自己却对这部分内容印象不深,这就意味着头脑中的知识序列出现了断裂,或者说学习阶梯中断了,其结果就是对新知识不能理解和吸收。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必须预习,通过预习准备好学习新知识时所需的旧知识,从而为课堂学习扫清障碍。
2. 有利于个别学生超前自学
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了之后,上课时就会不局限于教师的讲课速度,超前自学。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会对他们知识的融会贯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在超前学习时肯定会存在不少疑问,或者是对一问题存在比较肤浅的理解,当教师在课堂上讲到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就可以带着疑问去听课,并比较教师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和自己的理解有何不同。这样一疑一思,一对比一求证,会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掌握所学知识。
3. 提高听课水平
同学们都会有这样一种经历,同是一个班的学生,听同一个教师讲同一内容,但是每个人对同一内容的理解和吸收却有很大差别。这是因为不同学生的听课起点和接受能力不同。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是因为有的同学课前预习而有的同学课前不预习所造成的。课前预习过的学生是有备而来的,课前对所要学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对这节课讲什么,重点是什么,哪里要聚精会神地听,哪里不太明白等等,心中有数;课前没有预习的同学,就会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一节课下来也许只听懂了一点点,如果遇到了知识障碍就可能一点点都听不懂了。长此下去,就会形成恶性循环,越是课前不预习,越听不懂。越听不懂,课后要补习的内容越多,就越没有时间预习。
4. 可以提高课堂笔记的针对性
由于有了课前的预习,学生心中对这节课所要讲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就知道教师的板书哪些书上有,不需要记,哪些是补充的内容,书上没有,应该记笔记,就不会产生不知道该如何记笔记的情况。有的同学因为课前没预习,上课时对教师的板书不知道哪里应该记,哪里不应该记,结果就不得不一边听教师讲课,一边努力地去记录教师的板书。这样就不可能跟上教师的讲课速度,既影响了听课的质量,又不可避免地做了一些无用功。
三、几种预习的方法
课前预习可以初步了解新课内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可以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避免听课处于被动地位,可以发现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增强听课的针对性。实践证明,学生凡课前自学到位,准备工作做得扎实的,听课时就能心领神会,效果极好。当然,课前自学,不能不谈方法。“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方法问题说到底就是能力问题。课前将要学的内容看一遍是否就算是课前预习了呢?回答是否定的。看一遍只能算是课前预习的一个步骤,离课前预习的要求还相距甚远。课前预习一定要有利于课堂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
1. 单元详法
这种方法是指在学习新一单元的内容时,先泛泛浏览整个单元的大概内容。在学习到具体的课文内容时,再比较详细地预习每课的内容。笼统地掌握了一单元的内容框架之后,预习和学习每课的内容时就能更好地把握重点和知识的联系。具体的步骤是:首先粗读这一单元的内容,把握整体,然后找出这一单元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理出头绪,想一想每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疑点,难点应该如何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理解,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不行不行,哪些知识是记忆性的,哪些知识看不明白等等。这样就为上课时搞清、搞懂、掌握、记忆所学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前后相联法
知识是相通的,在所有教材中,每单元中的各课知识都是有联系的,学生在预习某一部分的内容时,看一看或想一想前面所学的内容,然后大略地翻一翻后面要讲的内容,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由已知知识推测未知知识,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前后相联预习既可以温故而知新,又能够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教材读活。
3. 新课阅读法
第一遍,通读,旨在基本了解课文中心内容,体会课文的语境和作者的感情。第二遍,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词汇和短语,先做记号。然后联系上下文看其所处的语言环境,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习惯于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做出判断。因为语言环境不同,词的意思也各异。如果每篇课文学生都能如此进行猜测,那么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结合语言环境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将大大提高。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不解之处不一定要花大气力去解决,而发现问题正是预习的关键所在。
4. 求助法
查字典和其他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一本好的工具书本身就是一位好教师。要求学生将新词的音标、词性、用法及例句记在词汇本上。除此之外还要特别关注例句。对有些课文,还应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查手边能找到的资料,了解课文内容的背景知识。鼓励同学利用因特网、百科全书等查找背景材料。“读”和 “查”是学生课前自学的起码要求。
5. 练习法
练习法是指学生在预习完教材之后,马上看一看课后的练习题。预习后对照教材进行练习,这样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教材。教材后的练习实际上是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是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学生通过练习就能检测出预习的情况,是懂还是不懂。例如,对话课后的填空题,阅读课后的问答题或判断题等。
6. 听说法
英国著名的教育大师亚历山大编写的英语教材《看,听,学》中提出要求,“没有听过的东西不读,没读过的东西不写。……”凡是新课,学生都有好奇心,这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阅读前先全神贯注地听一遍录音,用耳朵来了解课文内容,听懂多少,听不懂多少,都会在脑海中留下印象,既锻炼了听力,又为阅读的进一步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束语
值得强调的是,培养学生自学的良好习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监督。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的同时,教师还应经常检查学生的预习本,及时了解学生提出的问题,以便在讲课时能有的放矢地展开讨论。当学生养成了较好的课前自学习惯后,教师将会欣喜地发现自己的教学天地更宽更广了,教学起点更高了,教学内容也就随之深入了,所谓“水涨船高”就是这个道理。当学生走出校门后,拥有了这种良好的自学习惯,就会在新的学习天地中游刃有余,无往而不胜,从而也实现了“终身发展”的教育目标。
作者:陈日红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5年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