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影视创造在以商业为核心的市场环境下,经济价值已经成为影视文化创造的重要参数,审视当下中国影视创作似乎走入了一个较尴尬的境地,内涵深厚的内容易使观众丧失兴趣,高质量的影视作品难以创作,且无法追随当代的快速制作节奏,而低质量的创作则易流于庸俗化与模式化,由此产生庸俗肤浅的影视文化。所以一部影视成功之作,必须适应影视审美主体需求并具有良好内涵,由此审美主体需求是影视审美创造过程中至始至终需要考虑的问题。影视审美创作与审美主体需求之间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研究影视的审美创造,不能忽视对审美主体需求性的研究。
一、影视审美创造的时代氛围
全球影视商业化特性一方面为中国影视审美创造的多样化提供了动力,促进了影视创造多元化的发展,但另一面一切以利润为核心的影视审美创作也导致在业界出现了一些单一化、类型化等不良倾向的影视作品,严重影响着影视审美创造的发展。
(一)影视审美创造的类型化
影视审美创造凭借其独特的个性特征而获得真正的美学价值,但是影视创造在其审美情趣多元化的发展上,在一定程度上又受制于票房、收视率等商业市场机制的影响。影视审美的创新要承担很大的商业风险,所以影视创造都倾向于模仿已获成功的作品,而类型化的影视作品则可有效地避免创新所致的商业风险,从而保证其收视率和经济利益。为此以好莱坞影视创造为例,其影视作品几乎完全按照成功作品模式进行类型化制作,并扩展成一种全球性的影视商业化生产模式。
中国当下的影视创造也深深地受到这种世界生产模式的影响,呈现出较严重的类型化倾向,如“戏说热”、“武打热”、“宫廷戏热”、“纪实热”等类型化作品层出不穷,而工业题材、军旅题材、青少年题材等边缘领域的影视创造则明显偏少,虽然也出现了一些有较高审美品味的作品,但从影视主流来看,类型化、雷同化的影视作品居多,审美情调趋向单一性现象严重。
(二)影视审美创造的文化庸俗性
众所周知暴力和色情容易使人精神颓废、意志消沉,对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的身心会造成极大的危害。不可否认暴力对社会的危害性早已成为共识,然而暴力又是世界影视业提高收视率的重要法宝。从早期电影人对暴力的叙述直到吴宇森的“英雄系列”影片,对暴力风格化的探索在世界影坛上掀起了一个“暴力美学”的热潮。但是影视中暴力镜头过多过滥也成为困扰当今社会的一个大问题,暴力镜头虽然不会立刻对社会产生消极作用,但是却会对社会的安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据相关调查表明,大部分恶性凶杀案的罪犯都热衷于观看暴力影视节目。
当今全球影视界所面临的另一个严重问题便是色情泛滥,造成影视色情泛滥的原因源于审美品味恶俗和盲目的拜金主义。影视审美创造的目的并不在于肉欲的迷恋,而在于唤起观众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中国当代影视创造中的色情问题也须引起关注,一些影视作品为了经济利益,肆意渲染感官刺激性强的色情画面内容,色情泛滥会使人沉迷于性的梦幻、传播谬误的性信息、会使人把对方物体化,对人的心理意识及精神思想危害非常大。
(三)影视审美创造的人文失落
影视作为最富有活力及影响力的艺术对人的情感、道德、信念产生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是巨大而深刻的。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物欲至上、人的物化、精神的失落困惑着影视创造;另一方面,近几年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影响,影视界也一度风行玩人生的游戏哲学,一切以解构为中心,导致影视创造中的人文精神的失落。
影视创造往往采用象征性手法表现社会生活的价值和本质的联系,但不可过分以夸张离奇的审美方式去展示情节脱离现实生活、内容夸张离奇、格调低级庸俗的影视内涵。影视创造应以审美的方式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不断拓宽观众的视野,应将艺术性、商业性与正心正德的文化使命相结合,通过艺术之美提升观众心灵境界,提升当代的人文精神。
二、影视审美主体需求的时代变化
审美主体的需求是影视创作的过程中必须重点要考虑的问题,而随着影视业的迅猛发展,观众的审美能力在不断提高的同时,其主体审美需求性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娱乐化
据相关调查表明,半数以上的观众观看影视的目的是获取信息和娱乐,审美主体需求的娱乐性越来越明显,而从当下影视创造的主流看,市场化、娱乐化的创造导致作品思想内涵性的丧失,由此审美主体需求的娱乐化又进一步推动了影视创造的庸俗化浅薄化。一方面从观看内容及关注点看,当下观众比较注重外在形式和情绪化的镜头语言,而对于影视中所蕴涵的深层次内涵关注不够,很难让观众通过观影而实现自我思考、自我发现的目的。从观众对影视的评判标准看,往往把能否满足感官愉悦、是否具有猎奇性、明星化作为选择观看影视作品的依据,而对影视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对影视的本质思考等却忽略了。
在另一方面,影视创造尚未开始,绯闻炒作已成为票房的必要铺垫,传媒、受众都自觉不自觉地卷入娱乐的洪流,影视娱乐化以满足大众感官的刺激与享受为己任,这些都是当代大众文化受功利意识驱使所出现的流变。在这种文化流变的熏陶下,审美主体需求的娱乐化倾向为大众文化的功利性从一个侧面进行了图解,审美主体需求中享乐主义之风盛行。
(二)个性化
社会科技的发展让当代文化传播摆脱了多年前的文化专制局面,影视观众拥有极为自由的个性化选择空间。
第一,单一化的影视创造已无法满足影视审美主体的需求,影视创造应提供多样化风格与趣味来适应主体需求,同时影视创作还应该考虑到审美主体的需求会随着时间、场合而产生变化,由此影视创造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增强创作的多样性。第二,影视审美创造的文化内涵对审美主体的世界观、价值观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促使大众的审美文化品味及主体审美需求发生改变。审美活动是极具个体性的精神活动,审美主体的选择都是源于个性化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对于影视审美主体的需求,有益的作法不是关闭其选择渠道,也非放任其自由选择,而是应该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引领、转变,由此在影视审美创作时,不仅要适应审美主体的文化需求,更要承担起引领大众审美文化走向更高层次的责任。
(三)利益化
影视审美主体需求的发展是和大众日常生活需求及满足形式紧密相联的,呈现出与大众现实生活利益的内在互动性,我们在关注审美主体需求变化、发展的时候,更应突出地强调审美主体意识的构成及其现实取向的实际意义。在中国当代影视审美主体需求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主体需求的利益化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整个影视审美主体需求的流变之中,大众日常生活主体意识的具体选择立场规定了观众在影视创造中的审美价值取向,确定了以日常生活的趣味表现方式和表现途径从影视创造中得到审美价值的现实体现。第二,大众日常生活意识的高涨和精神崇高性的淡化,构成了中国当下影视审美主体需求变革中的两个重要标志。在把握中国影视审美主体需求的发展前景之时,必须深刻关注到感性与理性关系的现实结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中国影视审美创造发展所可能产生的实际影响。
三、影视审美创造与主体需求的可持续性发展
影视审美主体需求的持续演变,将更加密切地体现出其与影视审美创造之间的直接联系,由此应强化影视审美创造在现实生活中的功能,强化影视艺术传播方式的具体改进。事实上,在中国影视审美主体需求的不断发展变化中,影视审美创造实际上就已经起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引导、鼓动的作用。
(一)主旋律的背景下提倡多样化创造
当前的影视审美创造是大众化、商业化和审美多元化发展下的影视艺术,作为大众生活中重要的传播媒介,影视审美创造应该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通过影视审美创造来展示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人文精神,而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强调审美文化趣味、需求的多样化,多样化的多元取向才能张扬艺术个性、丰富影视文化市场,才有助于中国影视审美创造的健康发展。
(二)审美创造中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人文精神的实质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更应是影视审美艺术的核心,影视审美创造如果失去人文精神,就会导致灵魂的缺失,成为一种浅薄庸俗的影像和声音。波布可曾经指出:“在现代电影中,最重要的一个发展,是认识到电影能处理我们时代最深奥的思想。因此,电影脱离了通俗娱乐的领域,而取得了与作为主要艺术形式的戏剧和小说相等的地位。”
影视艺术审美创造的职责就是让美好的人性视觉化、艺术化、故事化,《魂断蓝桥》、《泰坦尼克号》等作品都是展现人性光辉的情感片,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以及人的生活意义、生命意义的维护和追求,从而赢得了观众。在影视审美创造中强调人文精神的体现,无疑是从精神价值层面对当今影视审美创造和审美主体需求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
(三)民族文化的弘扬中关注共同情感
随着西方影视在全球的广泛传播,西方影视创造中所带来的价值观、思想倾向和文化精神逐步影响着发展中国家,并导致这些国家对本土文化产生认同危机。面对着西方文化霸权,中国影视应该成为华夏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的守望者,大力发展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的影视创造。例如《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英雄》等影片及李安的作品都试图挖掘古老东方文化的民俗奇观,展示出华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了华夏文化底蕴和民族文化传统,由此影视语言作为一种国际艺术语言,更应成为华夏民族文化最有效的载体。
从受众的视角看,对于影视审美主体的需求,应以尊重与理解为基础,可以将“精英文化”融于“大众文化”中,对大众进行一些“精英文化”的熏陶,这样既可以增加作品的趣味性从而吸引大众,又可保证大众审美需求不向低俗方向发展,提高大众的审美能力。在影视发展的整体性上,影视审美创作与主体审美需求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并将随着中国社会文化传播机制的不断发展完善,随着影视审美创造技术能力的不断改进和提高,其对于影视审美主体的需求的引导和制约功能也将进一步得到加强,从而使影视审美创造和主体需求走上可持续的健康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