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夜宴》这部中国影视作品和《哈姆莱特》这部英国戏剧作品中人物的差异性、性格的迥异性的对比分析,使我们对于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作品人物有了新的理解,对于我们更好地掌握作品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夜宴》;《哈姆莱特》;人物性格;比较
《夜宴》导演冯小刚曾说过,《夜宴》是中国版的《哈姆莱特》。《夜》正是以中国式的浪漫情怀和悲剧气氛,汲取了《哈姆莱特》的精髓,形成了与其典型的西方叙事“似是而非”的特点,由此更加突显两者的异曲同工,《夜》像是一个精妙的隐喻,昭示着我们的生活面目,而《哈》则表现着西方文明的精华。两篇作品在人物性格及命运方面作了横向对比,无鸾与哈姆莱特、婉后与王后、厉帝与克劳狄斯、青女与奥菲利娅等基本对应起来,表达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莎士比亚经典戏剧的理解。因此,对《夜》与《哈》作品中人物进行多方比较,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掌握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必须要做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一、人物的差异性
《夜》以无鸾的复仇为线索,其中,交杂着阴隼与婉后的复仇。《哈》以哈姆莱特的复仇为主线,以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的复仇为副线,交错发展而又主次分明。两剧中人物性格有诸多差异,现作具体分析。
1、乔特鲁德与文婉两位王后的比较
乔作为哈姆莱特的生母,在国王死去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经不住情欲的诱惑嫁给新国王。乔对国王的死并不知情,可以说她是当时所处社会道德的叛逆者,也是一个充满情欲而缺乏理性的被愚弄者。Www.133229.COm《夜》中文婉王后与太子无鸾他们原本深爱着对方,是一对爱人。而文婉面对国王的死首先对皇叔表示仇恨后又表示妥协。虽然她与乔特鲁德同样嫁给了新国王,但他们的目的不同。文婉为了保全自己与太子的性命,虽不愿却又“欣然”。婉多次暗示太子父王的真正死因,并鼓励他去报仇。她又极富野心,在保全太子性命后又想取得无上的权力。文婉与乔特鲁德在这点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2、太子无鸾与哈姆莱特王子的比较
他们同样背负着杀父之仇,他们是那样的相同——他们曾经向往美好的生活。有着自己对理想的追求,美丽的情人。他们又是那样的不同,哈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本来可能是一位英明的君王,但他却被父亲的死深深困扰。他的母后嫁给杀父仇人,他的朋友背叛了他,本来美好的爱情也将破灭。他在犹豫过后最终勇敢地复仇。他机智地识破了朋友的背叛,他由于误会杀死了情人的父亲,更因此陷入了情人之兄的复仇之中,最终他赢了却输了整个国家。无鸾则是一个执着于艺术的理想化的人。他勇于揭露新国王的罪恶行径,却不够狠毒、没有胆量杀死新国王。他十分勇敢却又对敌人过于善良,使他进入到一个死亡的境地。最终青女的死激发了他的仇恨,新国王死后,王后劝他继位,他却拒绝了。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想执著追求美好的人,厌恶权力的争夺。另外,他还是一个感性的人,他深爱的婉后处于危险时,他舍身相救,为爱而死他无晦。
3、克劳狄斯与厉帝的比较
克劳狄斯作为国王的弟弟、王嫂的小叔,哈姆莱特的叔叔,他表现出对国王的狠毒,对王嫂的性欲,对哈姆莱特的陷害。厉帝作为与克劳狄斯相似的身份,同样表现出对国王的狠毒,对王嫂的性欲,对无鸾的谋害。但他却与克劳狄斯稍有不同,他爱权力,但也深爱婉后,有时他也难以在两者中选择,这也许就是他的失败。如果说克劳狄斯败在王子手下,那么厉帝则败在婉后手下。
4、青女与奥菲莉娅的比较
青女对爱情执著且热烈,她的爱美好而宽容。面对无鸾爱着婉的现实,她仍坚信自己最终能赢得无鸾的爱。最后,她用死证明了它的爱伟大而真诚,奥菲莉娅是一个纯洁的姑娘,她的爱情备受阻碍,父亲的死使她脆弱的心灵受到严重的打击,直到死去。
二、性格的迥异性
1、王后的反复性格
两个作品中两位王后都有着反复的性格,表现却有所不同。虽然乔特鲁德是软弱与懦弱的代名词,但是她却能替王子去死;文婉虽然干练和强悍,但她更多的是对权力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即使最后只剩下自己,她仍然不放弃对权力的贪婪。乔特鲁德爱先王是真诚的,可是她却抵挡不住克洛狄斯的诱惑;她痛哭丈夫的死也是真挚的,可是她也参与了这个谋杀事件。乔特鲁德的性格是矛盾的,既饱含欲望又妥协软弱,其面对克洛狄斯诱惑时的软弱,和哈姆莱特咄咄相逼时的懦弱恰好说明了她的这一性格。相比来看,文婉的性格沉稳干练、阴戾狠辣、头脑清晰,有明确的目标和实现这个目标的各种手段。她可以无限地娇媚,使出女人的千般柔情;也可以冷酷到底,无视无辜生命的悲惨死去。对太子,她至真至诚,又恨其不争;对厉帝,她有不忍之心,又有狠毒之策。在环境危险,太子又不理解的情况下,为了自己和太子的绝对安全,她不得不独立行动,顾不得个人理想和道德观念。可见正是因为太子的软弱,这才加剧了婉后对权位觊觎和争夺的欲望。正是这些复杂的性格的交织,使得文婉皇后成为强者形象。
2、王子的矛盾性格
王子哈姆莱特与太子无鸾的性格都具有矛盾性,既要去复仇,还表现出犹豫不决。哈姆莱特徘徊在生存与毁灭的两难之中,这是与他的性格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他的性格的形成,自然无法脱离四百多年前的欧洲当时的社会大环境。父亲被杀、叔父篡位和母亲改嫁的残酷现实使他又不得不去面对,于是这种矛盾心理在他心中不断的淤积和斗争。形成了其犹豫、延宕的性格。太子无鸾生活的时代是中国的五代十国时期,那时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篡权夺位、流血斗争时有发生,尤其是中国古代的伦理纲常思想更是制约人心,这使得无鸾的忧郁和软弱性格更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坚强与软弱的斗争在哈姆莱特的心里从未间断,这种内心冲突顽强地要求得到解决,且只能在生存还是毁灭中选择其一。哈姆莱特考虑到与邪恶斗争到底,完成复仇愿望,同时也考虑到死亡是解决世间一切的痛苦的最好办法,这两种选择最后都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是意义却截然不同。但是不论如何,我们看到了他性格的坚强与软弱的不和谐性。哈姆莱特的软弱与踌躇是作为其不和谐性格的必然结果而出现的。对于太子无鸾,其性格也是矛盾的,一方面有着清晰而独特的确指——悲伤、哀怨、孤独和彷徨,以及由此延伸出的无限仇恨。另一方面,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像哈姆莱特一样以战士的姿态和军人的气势去面对自己的复仇使命,即使在最后他选择了复仇,那也不过是在履行他作为王子的不可推托之责任。与“哈姆莱特”的那种丰富的“非确定性”因素相比,无鸾这一人物性格多义性并不是十分明显,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一个沉默和自抑,以及浑身散发着徘徊忧郁气质和消极遁世思绪的王子形象。
3、新王的阴暗性格
厉帝虽然凶残卑鄙,但他却是作为宫廷斗争的牺牲品而出现的,这与克洛狄斯的灾难制造者形象是完全不同的。在处理克洛狄斯与厉帝之死时,《哈姆莱特》与《夜宴》清楚地表现了这一点。对于克洛狄斯这个杀兄、篡位、淫嫂的“戕害人间的毒瘤”,莎士比亚落实了整剧的“复仇”主题。影片在处理厉帝之死时并没有将之置于一样无可选择的必死之境,也没有让太子手刃奸王,而是让他在局势尚可控制的境况下,自己选择对心灵的忏悔和对爱情的殉葬。克洛狄斯的性格立场不是鲜明连贯的,一方面他狠毒邪恶、心胸狭窄、自私自利,甚至为了个人权欲,不惜杀死了亲生兄弟,为了满足淫欲,胆敢诱惑和占有王嫂;另一方面,他又是孤独无助的。虽然他拉拢波洛涅斯之流成功篡位,但是,他并没有一个值得信任的人,即使是和他朝夕相处的皇后。厉帝也具备了克洛狄斯的一些特点,但是他的性格要复杂得多。厉帝更有谋略,更沉着冷静,将整个王朝轻松地玩弄于股掌之间,最重要的是他心中有爱。厉帝对婉后的爱是真挚的,甚至不惜任何代价去维护。他毅然饮下毒酒,用生命殉了爱情便足以证明该点。与克洛狄斯彻头彻尾的恶毒肮脏相比,厉帝充满内心斗争的复杂形象更具张力,更让人信服。
三、结语
《哈姆莱特》这部悲剧作为莎士比亚的中心作品,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具有无限的魅力和生命力。《夜宴》脱形于《哈姆莱特》,但并没有走出《哈》的精髓,未达到《哈》的艺术高度,它是在中国特定年代的大背景下,融入了中国的诸多元素,不失为一部较好的影视作品。两部作品相似的主题背景,相似的人物设置,相似的故事情节,二者都将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将人物性格突出得无与伦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