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从视频片段、字幕、画外音等方面探讨了《百家讲坛》的视像化叙事,指出《百家讲坛》的视像化叙事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百家讲坛》叙事视像化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visual narration of "baijia jiangtan"from the aspects of the visual fragments,the characters etc,and points out the important meanings of the visual narration.
key words "baijia jiangtan" narration visualization
《百家讲坛》作为中央十套的社教类节目,从2001年7月创办至今,前后经过三次调整,换了三任制片人,最终确定了现在的节目形态,收视率也跃居前列。学界对《百家讲坛》成功的原因作了较多的探讨,认为成功的内容定位、受众定位等因素带来了节目的成功。笔者认为《百家讲坛》的成功还在于其采用了视像化的叙事技巧,契合了电视这一大众文化载体的传播要求以及普通受众的接收要求。
一、叙事与视像化叙事
叙事,一则故事(虚构的或真实的)组织成前后相继的事件时,制约这一过程的手法、策略与惯例:“然后如何如何”。①通俗地讲,叙事就是结构故事,使故事成为一个完整文本,以取得预期传播效果的一种方法。wWW.lw881.com在叙事中,叙事的结构手段受到专业化符码的制约,专业化符码决定着每个故事的某种结构、顺序及组成部分。②换句话说,叙事的结构手段不是任意的,任何一个非虚构故事的叙事必须考虑专业化符码的特性。比如电视的叙事受到电视的专业化符码(声音、画面)的制约,广播叙事则受到声音符码特性的制约。
视像,不是“视觉图像”的缩写,而是指随着现代电子传媒技术发展起来的,以电视与网络为主要传播工具的,主要作用于人们的视觉与听觉器官的图像艺术,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立体或平面的视觉艺术形象。③视像化叙事是指利用电子传媒技术,通过声音、画面等专业符码进行的叙事。
二、《百家讲坛》的视像化叙事及作用
1.影视片段、flash动画等流动视像符号的运用使节目更具感官冲击力,促进了内容的理解接收
《百家讲坛》在后期的剪辑过程中,插入了影视片段、flash动画等流动视像符号。这些视像符号作为文本主体——主讲人讲述视像的有益补充,起到了如下的作用:
(1) 丰富受众的感官,营造视像新鲜感
对于普通受众而言,长时间的将视觉、听觉集中于某一视像符号,容易产生视觉、听觉疲劳。为了避免电视观众产生感官疲劳,电视视像符号必须保持流动性,即通过摄像机镜头的变动、各种视像符号的转换营造视觉、听觉新鲜感,从而吸引、留住受众的感官,这是由电视媒体的物理特点决定的。
传统的讲座发生空间(报告厅或教室)是固定的,主体(讲座人)也是固定的,听众的视点也相对固定。这种固定空间、固定视点要求听众在听讲过程中必须保持较高的注意力,而这种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是普通电视观众所缺乏的。如果电视文本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始终如一的人物场景,那么节目很难长时间吸引观众。《百家讲坛》运用影视片段、flash等流动视像符号丰富了受众的感官,通过新鲜、流动的画面元素成功地避免了受众的感官疲劳,吸引了受众注意力。
(2)营造电视后现代文本的传播语境,促进观众对文本的理解。
语言学家雅各布森认为“信息”不提供也不可能提供交流活动的全部“意义”,交流的所得,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语境、代码和接触手段。④换句话说,“意义”存在于全部交流行为中。由于任何语言都包含一些其本身没有精确意义的语法因素,并由于这些语法因素对它们的语境十分敏感,导致意义可能有相当大的变化。语言的使用者对词语与结构的选择,深受语境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传播语境会形成符号本身所不具有的新意义,并对符号本身的意义产生制约。因此,文本为了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必须重视传播语境的营造。
《百家讲坛》作为一类普及性的文化讲座节目,主讲人多为文化精英,受众则多为普通电视观众(不是大学学生),这就存在一个学术性与大众性的内在矛盾。这就要求《百家讲坛》必须重视营造文本的传播语境,以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讲座中插入视频、flash动画等流动视像符号,可以营造讲述文本的传播语境,在形象化的传播语境中完成文本内容的接收和理解。如《明亡清兴六十年之开铁失守》通过视像片段,再现了金戈铁马的残酷战争场景,这种形象化的传播语境引导并促进了观众对所讲述内容的理解。
2.字幕的恰当运用起到了说明、强调的作用
电视字幕,是用电子计算机控制字幕发生器,在电视屏幕上打出的文字、图表、ppt等。从形式上看,它又是一种完全的文字系统,由屏幕体现,是供人“看”的,通常又是与语言相分离的接收系统。⑤电视字幕是电视节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电视的图像、声音等一起,组成了一种共时空的多信息渠道传播符号,它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质量,“能从视听两个方面强化重要信息,加强信息的准确性、明晰性,减少听觉的误差,减少不必要的解说时空,还对某些视觉部分起强调作用”。⑥在《百家讲坛》中,字幕的运用起到了说明、强调的作用。
(1)字幕的说明作用
《百家讲坛》作为学术讲坛节目,面对的是普通的电视观众,为了理清人物、事件关系,更好地讲述文本,单靠讲述人的口头讲述是无法做到的,必须求助于字幕,通过字幕理清人物、事件关系,在有限的时间中,提高信息传播的容量和质量。
如周思源先生在《孰优孰劣话黛钗》中就有关于林黛玉和薛宝钗做诗数量的对比;纪连海老师在《纪晓岚身世与特异功能之迷》中,有关纪晓岚与和绅年龄的对比图表。通过这些对比,双方之间的差距变得一目了然。又如曾国平在《你的情商有多高》中引用岳飞的《满江红》时,岳飞的生平就用一组字幕打出来;出现康熙画像时,旁边会打出说明文字如“康熙朝服像”,这些都给观众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2)强调性字幕给予读者的文字解读权
强调性字幕主要是对画面或语言解说所表达的意义进行强化,使观众对所叙述的内容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强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抽出内容的精要打成字幕,观众从阅读中直接了解其信息内涵;另一种是通过对解说的重复来加强意义的感受程度,造成强化效果。⑦
《百家讲坛》中主讲人引用的历史文献或总结概括性的语言,通常会用字幕的形式呈现出来,并通过对字体的颜色和背景进行修饰(如字体的飞入飞出、旋转、增大显示范围、改变字体的颜色、用特技给字体添加光环等)进行强调,增加了受众阅读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受众对文字的解读权,给观众以深度思考的空间,这有助于观众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如阎崇年老师在《明亡清兴六十年》、《清十二帝疑案》系列节目中,列举的崇祯皇帝对袁崇焕的九种不满以及《大义绝迷录》列举的雍正的九种罪状等的字幕,不仅复述了主讲人的原话,更让受众有了文字读解的自由,克服了口语传播的转瞬即逝、无法引起深度思考的缺点,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受众读解诠释的权利。
3.画外音调整叙事节奏、设置悬念的作用。
画外音,即解说声音,是电视播音员播报文字的声音,其文本表现为解说词。它是一种附加于视像之外的声音成分,被称为运用有声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明创作意图、阐明创作思想,并最终作用于观众听觉的一种重要语言形态。⑧按照石长顺先生的观点,画外音主要起到补充画面不足、表达思想感情以及连接换面转场等作用。
《百家讲坛》是一类文化讲坛节目,它必须适应电视的视像化传播特点。画外音在《百家讲坛》中不仅起着补充作用,还在引出主题、设置悬念、调整节奏等方面起作用。在某种意义上,画外音在文本的结构方面起得作用甚至超过了主讲者。
(1)通过画外音引出主题,多次设置悬念。
成功的叙事总是从起始就能紧紧抓住受众的心弦,而且在叙述过程中,也通过悬念的设置吸引保持受众的注意力。小说叙事讲究设置悬念,电视文本因为受众注意力的缺乏,更要注重悬念的设置。电视文本设置悬念的手段是多样的,画外音就是一种设置悬念的方法。《百家讲坛》通过运用画外音起到了引出主题,多次设置悬念,推动文本叙述的效果。
以《王立群读史记——借刀杀人》为例,节目起始的画外音这样叙述:
上一集讲到,在主父偃当齐国国相时,齐厉王自杀了。加上赵王告发主父偃接受贿赂,主父偃被投入狱中。爱惜人才的汉武帝本不想杀了主父偃,公孙弘却别有用心地站了出来,他暗示汉武帝如果不处死主父偃,天下人就会认为是汉武帝为了将齐国的封地收回,故意指使主父偃逼死了齐厉王,那么公孙弘为什么极力主张处死主父偃呢?汉武帝会听从公孙弘的意见吗? 主父偃能躲过这一劫难吗?
这段画外音首先引出了本期讲述主题——借刀杀人,即公孙弘借汉武帝之手除掉主父偃。其次设置了四个悬念。悬念一:在公孙弘几十年的官场生涯中,主父偃会是唯一的刀下冤魂吗?公孙弘除了陷害过主父偃还陷害过谁?悬念二:公孙弘作为丞相,权倾一时,他为什么会介意小小的主父偃呢?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公孙弘下定决心,一定要置主父偃于死地呢?悬念三:汉武帝是位绝顶聪明的君主,难道他没有看穿公孙弘借刀杀人的诡计吗?汉武帝到底出于什么考虑,非要处死一个他非常欣赏的人呢?悬念四:冷酷的汉武帝偏偏对公孙弘一直非常宽容和宠信,公孙弘为人处事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为什么他能一直深得汉武帝的宠爱呢?公孙弘的高明之处又在哪里呢?这四个悬念,环环相扣,使得文本叙事层层推进,也使得节目极富层次感和深度性,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的兴趣。
(2)调整叙事节奏,情节跌宕起伏。
叙事节奏也影响着受众对于电视文本的接受,优秀的电视节目总是不断的转换叙事节奏,将故事情节不断向前推进。电视文本调整节奏的手段是多样的,可以通过情节的设置来调整节奏,也可以通过画外音来调整节奏。《百家讲坛》通过画外音的插入,调整了叙事节奏,使观众注意力张弛有序,促进了受众对文本的接收和理解。
据笔者统计,在《百家讲坛》每期40分钟的节目中,除去开头和结尾的画外音,节目中还平均使用了4次画外音。这些画外音或总结上段内容或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表面上看画外音的插入使节目分成了几个部分,但整个文本叙事却是一气呵成。叙事节奏的张弛感,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观众的感官,让观众于张弛的节奏中顺利地完成知识的接受。
三、结论
随着电视叙事理论的不断发展和电视多媒体技术的日益完善,电视叙事的手段也日益多样化。《百家讲坛》的编码手段打破了传统电视讲座的视像编码手段,加入了影视片段、三维动画、字幕、画外音等视觉、听觉元素,极大丰富了受众的视觉感官,营造了文本的传播语境,促进了受众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与接受。(紧转第103页)
(紧接第114页)《百家讲坛》的成功是对电视叙事理论的一次成功实践,也是对电视叙事理论的一种拓展。
注释
①②约翰·费斯克等编撰:《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第178页。
③林少雄:《视像与人——视像人类学论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第 3页。
④[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与符号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第61页。
⑤⑧石长顺:《电视传播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第102页,第88页。
⑥朱羽君:《现代电视纪实》[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第157页。
⑦张晓锋:《解构电视——电视传播学新论》[m].北京. 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第1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