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艺术教育论文

清初鲁中方言中第二人称的称呼方式—以蒲松龄

2015-08-04 08:3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聊斋俚曲集》是清初山东淄川(今淄博)人蒲松龄所著,书中以当时的鲁中方言根据《聊斋志异》故事及当地风土民情编写了大量唱词。通过分析唱词中的对话部分,我们可以大概了解到清初鲁中地区的方言中对第二人称的称呼方式大致有五种,即“你”、“称谓词”、“领属敬辞”、“您”以及“恁”。

关键词:清初鲁中方言;第二人称;《聊斋俚曲集》
  一、《聊斋俚曲集》创作背景
  蒲松龄(1640~1715),山东淄川(今淄博)人,出身于清初一个久已衰落的世家。他从小随父读书,早岁即有文名;但一直考到六十多岁才放弃了仕途幻想。数十年中,他先是做过短期幕宾,后长期在官宦人家为私塾教师以糊口。家境贫困,一生生活于社会底层。因能诗文,善俚曲,大致从中年开始边教书边写作《聊斋志异》,一直写到晚年。
  淄川是明清俗曲重要流布地区之一。蒲松龄坐馆三十余年的西铺是豪门贵族,一直有编写演唱俚曲的传统,为他编写俚曲故事准备了极好的社会氛围和条件。他集一生之阅历,汇明清俗曲之精华,取诸宫调、南北曲的曲牌联套成曲,完成了15部俚曲的创作。
  通俗性是俚曲最显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内容的生活化,二是语言的大众化,三是声腔的世俗化。十五部俚曲全都运用白话及方言口语讲唱故事,用于演唱的曲牌也是风靡当时社会的时调俗曲,自清初至今一直广泛传唱于街衢里巷。因此,以白话方言写成的俚曲唱词可以作为探讨清初鲁中地区方言中第二人称用法的依据。
  二、《聊斋俚曲集》中第二人称的种类
  《俚曲集》共出现五种表示第二人称的方式,具体如下:
  (一)“你”
  ①最常见的用法就是在对话中指称受话人,其年龄、地位或与说话人相当,或比说话人年龄小、比说话人地位低:
  (1)安大成……写了休书,对珊瑚说:“你不孝,着咱娘生气,我也没有那些气合你啕,不如休你去罢。这不是休书!”
  (2)何大娘……劝道:“我儿,你哭出血来了!休哭罢!”
  “你”也可称呼比说话人地位高、年纪大的对方:
  (3)看家的管家是老家人王孝,一看见是太爷,磕下头去,眼里就落下泪来,说:“太爷呀,你从那里来?”
  为表示尊敬,“你”要与其他称谓连用。一是与“俺”及称谓词连用称呼长辈或年长的同辈:
  (4)老王说:“俺大嫂你也不必恼甚么,一家好人家哩!有你这样人物,还愁没主么?”
  一是与“老人家”连用,仅用于称呼长辈:
  (5)六哥说:“你老人家这一遭可好么?”
  ②现代汉语一般用“你们”表示第二人称复数;但《俚曲集》中“你们”仅出现8例:
  (6)二姐说:“叫你们进来唱哩。”
  《俚曲集》更常用“你”直接表示第二人称复数。为避免误解,前文通常有表示复数的称呼:
  (7)丫头们来说:“众位姐姐,你看佛动心接了皇帝来了!”
  若前文没有表示复数的称呼,“你”后会加“些”和表示人的名词或称谓。但该用法较少,《俚曲集》中仅出现5例。
  (8)那万岁不知是做什么的,遂问道:“你这些人修路为何?”
  如未明确指代,“你这些”也可虚指,表示多:
  (9)那老鸨子听的说接客,走近前来,两手抱住二姐说:“我的儿!我怎么打你这些!”
  ③“你”用作不定指时有两种用法。一是在前文明确的范围中不定指某一人,常常“你”“我”并举:
  (10)众人你看我,我看你,都不做声。
  一是前文没有明确范围,“你”常与“看”、“说”等词连用引出评论:
  (11)你说四五岁的乜孩子,谁知道穿衣裳来?
  ④“你”还可直接与名词连用表示领属,且大都与表示家庭或亲属的词连用:
  (12)大姐说:“来到你家里,还待做客么?”
  (13)江城翻身说:“春香,你去那边问问你大叔,夜来那去了?”
  “你”也可与“的”连用表示领属:
  (14)“……只是这偷生子儿可领不的你的教了。”
  (二)尊称
  当受话人是说话人长辈时,《俚曲集》一般用亲属称谓称呼对方以示尊敬:
  (15)公子完了,出号来说:“爹爹誊了几篇了?”
  (三)领属敬辞
  《俚曲集》中常用“贵”或“令”表示领属敬辞,“贵”多用于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事物,“令”多用于称呼对方亲戚:
  (16)张老爷说:“我也是山东人。贵府是那一府呢?”
  (17)银匠数上钱,打发卖饭的走去了,说:“张大哥,你不如还上大令郎家去罢。”
  (四)您
  《俚曲集》中“您”多表示第二人称复数或领属,说明至少在《俚曲集》成书时,“您”尚未用作尊称或作为尊称的用法并不普及。
  ①“您”可以出现在地位较高、年纪较大者对地位较低、年纪较小者的话语中:
  (18)军门大喝道:“这一干奴才都是该死的!马知县也该砍头的!暂且上刑收监,伺候下夹棍,到过午时夹您这奴才们!”
  ②“您”还可表示领属,其意义类似于“你的”:
  (19)张讷从小聪明孝顺,知道嗔他不叫娘,就来娘长娘短的。李氏又不耐烦,喝的声说:“谁是您娘!”
  (五)恁
  《俚曲集》也用发音相近的“恁”表示第二人称领属,但仅出现15例:
  (20)见书童说:“呀!你不伺候恁大叔,来做什么?”
  同时“恁”还与“么”连用表示程度,类似现代汉语中的“那么”。因与本文主题无关,在此不多加讨论。
  三、结语
  通过对《聊斋俚曲集》相关语料的初步整理,我们可以看出清初鲁中方言第二人称的大概情况。首先,最常用的“你”一般可用来称呼所有受话人,也可表示不定指或领属;“你”、“你们”都可表示复数。其次,若需表示对受话人的尊敬,除“你”的一些用法外,可直接称呼对方的称谓,避免用“你”直接称呼;第三,“贵”、“令”的敬辞用法保留至今;第四,“您”与“恁”在清初鲁中方言中仅表示第二人称的复数或领属。事实上,现在鲁中一些老派方言中仍保留此种用法。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对《聊斋俚曲集》的部分唱词进行了整理,“你”和“恁”的用法似乎还可再细分;另外,因笔者所知尚浅,“您”在《俚曲集》中是否不存在敬称的用法今后还需进一步讨论。
参考文献:
[1][清]蒲松龄:聊斋俚曲集[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10
[2]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志?方言志[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12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4]程志兵:《聊斋俚曲集》与《醒世姻缘传》人称代词的差异[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