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艺术教育论文

视唱练耳教学如何融入民族音乐素材

2015-08-01 09:1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伴随着人们日常生活的音乐,是民族文化传承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多种音乐表现要素的音调,则充分体现出具有共同语境、相同生活内容和文化渊源关系人群的音乐语汇特征。在大力弘扬民族多元文化价值观的今天,笔者认为视唱练耳课的教学,应该达到双重目标:一是加强技能训练,以音高、节奏练习为教学的主要手段;二是把文化传承作为重要目标,以培养学生体认民族文化的音调感为主要内容。这双重目标不是截然割裂,而是彼此关联、相互渗透、互为依存的。

关键词:视唱练耳;民族音乐;融入;教学
一、视唱练耳教学融入民族音乐的可行性探讨
  视唱练耳是通过对学生视唱技能、音乐审美听觉及音乐素质的全面训练,帮助学生全面提高音乐文化艺术修养,掌握音乐文化诸要素,增强对音乐的表现与理解能力。它不仅包括音乐技术的层面,也体现出音乐文化的层面,有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就形成什么样的听觉习惯和审美情趣。随着世界多元音乐文化教育意识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已深刻体会到对西方音乐的盲目推崇及对本民族音乐的固步自封所造成的种种弊端,寻求本民族文化资源,成为国家和民族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策略[1]。但不可否认,就视唱练耳学科而言,还是以西洋音感为基础、用西方音乐语法来理解中国音乐。民族音乐思维训练在学科中仍处于附加模式与弱势地位。
  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明天决不属于不会保存自己文化传统的民族。因此,努力探求本民族的音乐语言,构建具有本民族特性音调和音感的、较为独立和系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民族听觉得到充分锻炼,形成良好的民族音长感、音强感、音高感、音色感、调性感、调式感、结构感及民族多声思维感等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当前视唱练耳学科思考和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这个民族基本音感的基础就是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只有这种音乐才是“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作品。”[2]也只有这种形态思维概念的音乐才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统之根,它理应成为民族音乐思维视唱练耳教学的基础。
二、民族音乐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体现
(一)视唱
  1、民族音乐的特殊调感
  我国的民族音乐大都是建立在以五声调式为基础的调式体系上,音的进行大都是以“三音回旋”的方式为基础而进行的,音的倾向性不同于大小调体系。因此,在视唱时,不要将音的进行唱得那么生硬,前后音的关系要相对柔和些,并掌握一定的合适语法,力求做到民族音乐风格上的准确表达。
  2、民族音乐的特殊音高要求
  民族音乐特别是一些民歌,大都来自民间往往都有浓厚的音调特点,虽被“记录在谱”,但由于现代记谱法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仅按照谱面上唱出来的有时会感到“不对味”,失去了原作的一些魅力。因此,必须根据不同的民族音乐特点加以灵活的处理。
  3、民族音乐的特殊节奏要求
  一些山歌风味的民歌,其节奏有一定的自由性,要处理得体才不会失去原有的风格,因此,在视唱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山歌风味的民歌视唱感觉。
  4、民族音乐的特殊律制的要求
  在视唱课堂上,我们的教学大都采用钢琴作为定音和伴奏的乐器,这就决定了视唱只能采用十二平均律。因此,钢琴系学生除了会十二平均律以外,还可补充了解其它律制的民族音乐。一方面,有比较才能更好地诠释西方钢琴音乐;另一方面,在演奏中国或其它民族的音乐时才能有较深刻的理解。同样,若让民乐系学生只掌握与民乐密切相关的知识,就容易形成教学上的偏差,学生知识结构面的不平衡也难免会导致他们演奏上出现一些困难等。所以我建议作为专业院校的学生应较全面地了解首调与固定调;掌握不同律制的不同风格,培养学生能够分辨十二平均律、五度相生律、纯律、中立音的细微差别,而不是狭义地只专注于自己专业的东西。以解决好视唱民间曲调对民族音乐风格的把握,以及教学上如何适应我国国情来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如何使得教学规范化等问题。随着时代的进步,高科技电子行业得到迅猛的发展,日新月异。现在制造这种乐器已不会像以前那样受到技术方面的限制了,就拿制作音乐的合成器来说,它已经能调出多种律制,并能够生动地模仿出各种乐器的不同音色及不同风格的润腔。
(二)民族音乐听觉训练的含义及手段
  民族音乐听觉是在长期的、有意无意的外部音响刺激下所形成的内在民族音乐形象的积累,是通过大脑对旧有音响形象经过再加工改造,形成新的音响形象的发现过程。
  1、准确地鉴别民族音乐的能力是通过训练得到提高的。例如,让不懂希腊语的人听别人高声朗读希腊神话,那么他们的耳朵中有“声音”在回响,但是声音表达了什么意义,他们却全然不知。为了听懂这些“声音”里包含的微妙的意义和优美的韵律就必须在此之前学会希腊语。民族音乐的鉴别能力也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才能不断提高。
  2、应该使学生对民族音乐产生正确的反应,以促进他们民族音乐听辨能力的提高。听觉往往是通过知觉增进,而知觉又是由于外界刺激引起的。例如,当看到外界景色,即使是同一景色,地质学家和植物学家、军事家、登山运动员等由于他们的职业不同,他们注意力和侧重面都完全不同,这意味着知觉是根据外界刺激而引起的。所以我们必须经常造成与民族音乐内容有关的各种刺激,并通过这些刺激,促进学生对民族音乐听辨能力的提高。
  3、为了使学生注意听觉训练,必须灵活地运用各种音乐手段。(1)默唱。不出声地再现乐曲或音响的能力,最初的形式是默唱与出声唱交替进行。其方法可以从乐句、乐段开始逐步过渡到整首乐曲。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默唱与出声唱还可采取个人与个人唱、个人与集体唱的形式交替出现。(2)演奏乐器。事实上,演奏乐器对听觉训练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例如,拉小提琴进行听觉训练时,除了音高、音色等方面的差别外,还有演奏乐器时的复杂技巧方面的问题。(3)与欣赏进行有机的结合。听觉训练是为了使学生们能将融合在一起的形形色色音响,转化为有规律的,使人得到美的享受的民族音乐组织,如果在进行听觉训练的同时忽视了聆听、演奏(唱)和创作三个环节来体会民族音乐的情趣,那么就会歪曲了听觉训练的作用和本质。
(三)民族音乐的乐句与旋律理解
  民族音乐并不是简单的音符 连缀,正如同诗歌不是简单的文字排列一样,为了使学生们尽可能更准确地听懂民族音乐,最基本的要求是提高他们理解乐句和旋律的能力,认清旋律乐句是一个整体。在唱歌教学中来正确指导学生理解旋律和乐句是十分重要的。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换气方法,自然地感觉民族乐句的整体性,从中领会旋律的美感。
(四)民族音乐的听觉表象
  培养学生的听觉表象和思维是进行听觉训练的最终目标。许多大作曲家在他们的创作过程中,也总是不断地强调表象,他们认为听觉表象不仅对作曲工作大有益处,而且与作曲工作紧密相连[3]。在学校视唱练耳教学中,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听觉表象。这种学习不是机械的训练,而是提高学生民族音乐素质不可缺少的活动。如果没有丰富的听觉表象,那么无论在歌唱或演奏乐器时都不可能有敏锐的注意力
  在正式视唱之前,作好视唱准备要让学生围绕乐句进行思考,注意新的音型,即让学生观察乐谱的民族音乐逻辑。这种视唱准备工作,对于视谱学习极为有利。
三、视唱练耳教学融入民族音乐的具体实践
  视唱练耳采用分组授课制,新教材在结构安排上考虑在原有小组的基础上采用大课讲授与分组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按传统标准班40人分两组授课的时间安排,每周四个学时分为三个时间段,各个时间段都有针对性地解决某些问题。因为传统音乐的学习涉及到民族音乐风格的把握问题,光靠自己唱找不到应有的韵味,必须还有一个跟唱、揣摩的过程,因此每个时间段间隔开来,留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余地。第一时间段留出一学时时间作为统一理论讲解和实例赏析,音响听觉积累,大课中主要讲授所教单元里的传统音乐知识,包括音乐类型、音乐特点、音乐风格及形成该音乐音调、节奏的历史成因,如地理环境、民俗文化、劳动方式、地方方言、审美习惯等,还可以补充一些记忆与思考题,帮助巩固理论知识,更好地把握音乐风格。音乐是一个民族情感性格的一种表达方式,不能只把它当成是一种情绪、声音去听、去唱,更重要的是应把它当成一种文化现象,从民族传统文化的视角进行审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环境、哲学观点、宗教信仰、文学内涵、民族性格等,解决学生对传统音乐知识面过窄的问题。播放有关音乐类型的音像资料、图片、文字说明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自身对音乐作品的直观体验出发去逐步认识区分音乐作品[4]。学习时采用精唱与泛唱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多地接触同一类型的音乐作品,积累听觉审美经验。第三时间段还是集体授课,给学生相互交流、合作的机会,主要以创造性实践为主。内容上可以有更灵活的形式,可以把它作为前两个时间段音乐体验的补充,或者是巩固,或者是创造性。
在选材和教学观念上,应突破欧洲大小调式的局限,深入挖掘我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中丰富多样的调式资源,不以欧洲大小调式的音级功能去套用或诠释独具个性的五声调式和特性调式举例来说,如果将我国七声徵调式中的宫音(音阶的Ⅳ级音)看作“下属”音,就不能正确认识宫音在徵调式中的特殊地位和功能。在拓宽选材面和解放教学观念的基础上,视唱练耳教师最重要的工作,笔者认为应该是透过大量生动的视唱实例,对民族传统文化中原生态民间音乐典型音调的学习及音调感的培养,绝不是一个空泛的目标,这一命题几乎可以涵盖视唱练耳课全部的教学内容。例如音高练习中的律制问题,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不受十二平均律规范的“中立音”现象十分普遍,即兴演唱中的微升、微降和上下滑音,常是其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如节奏练习中的散板、摇板和不规则的节拍变换,也是我国民族传统音乐中常见的现象。再如多声部音乐的听觉练习,据统计,我国至少有23个民族保存和流传着具有相对稳定形态的多声部民歌[2]?。这些民歌的多声结合特点,是不能以建立在大小调式基础之上的欧洲和声学理论体系所能套用的。这些丰富多样而又十分独特的民族传统音乐形态,可极大地充实视唱练耳课的教学内容,亦是多元文化视野下视唱练耳二重性教学目标实现的基本保证。
四、结语
  总之,视唱练耳这门基础课应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宗旨,重视并积极引导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音乐对这一领域的渗透和补充。这无论是就这一课程本身的提高,还是对学生全面音乐素质的培养,都将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张天彤。论高师民族音乐教育,中国音乐,2004
[2]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第1页,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3]管建华。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第52页,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4]杜亚雄、桑海波。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第239页,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