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普纳克指出:“网络就是连接我们共同活动、希望和理想的连环,网络形成是形成人们相互联系的过程。”①网络的普及为农村中小学审美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物质技术环境,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更为农村中小学审美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新的契机。
一、农村中小学审美教育中运用网络资源的理论基础
在网络资源日益丰富的环境下,建构主义教学、差异教学、自主学习、多元智能等理论不仅为网络资源在农村中小学审美教育中的运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也为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开拓了有效途径。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农村中小学审美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充分利用学习环境要素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这一过程在网络环境下能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和主导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并将个体智慧共享在整个学习团体之中。“差异教学”立足于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能够获得相对充分的发展。其强调以最佳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以适应不同的学习能力和需要,达到教学效益的最优化。网络资源的多元化能够促进其有效开展。在网络资源日趋丰富的环境下,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自主学习”融学习的主动性、开放性及个性化为一体,能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个性特点、个体需求和主观能动性,为网络环境下农村中小学审美教育模式的构建指明了具体的学习方法。同时,以“八种智能(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②为基础,倡导全面、客观地看待学习者,以深入挖掘每个学习者的潜能。被称为“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的多元智能理论为农村中小学审美教育中不同受教育者潜能和创造性的有效开发,提供了可能。
二、“课程标准”为农村中小学审美教育中运用网络资源提供了教学空间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开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鼓励他们主动检索美术信息,互动交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引进优质美术教学资源,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益”“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因此,立足于网络资源运用下的农村中小学审美教育具有空前广阔的操作空间。
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的美术课程,是学校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从学习活动方式看,美术课程包括“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基础;“设计·应用”强调创意性,关注功能和目的;“欣赏·评述”注重知识的内化,进而形成合理的审美心理结构;“综合·探索”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和探究发现的能力。以信息传递的快捷性、内容的宽泛性、资源的共享性及信息传播范围的广泛性为特征的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为之提供了契机。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出发,学生可以在充分运用网络资源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把握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这种打破了学校课程学习时空界限的网络学习方式,能有效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提升学习的时效性。同时,由于学生在网络学习中拥有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多角度认识与欣赏美术作品的可能性也会提升。
三、审美教育的质量与其所能呈现的资源成正比
以人的智力、知识和信息为核心资源的信息社会,会引发审美教育立足于电脑和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化时代。因此,有效提升审美教育质量的前提是其所能呈现的艺术资源的扩增。
我国农村中小学网络环境下审美教育的现状是:一方面,国家拨出大量资金供农村中小学完善教学设备,使得教育教学资源空前丰富;另一方面,由于存在相当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相对封闭,教学方式相对单一,这些资源多处于闲置状态,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因此,如何有效运用网络教育资源便成为审美教育质量提升的当务之急。
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为一体的网络教学资源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能够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依赖性,使教师能够因“材”施教,进而在教育方式上具有了突破的可能性。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学习资源的丰富而拥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摆脱了被动接受的学习,从而产生了“双向选择”的“教”与“学”的方式,这无疑更有利于审美教育质量的提高。当然,网络审美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也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自我突破,自觉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审美教育资源,并运用网络平台予以整合,拓展出综合多维交叉的审美教育模式,兼具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例如,江苏省沛县实验小学把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玩具“布老虎”引入美术课堂,将网络应用与民间美术传承予以链接,建立了“布老虎”主题网站,开展了对“布老虎”的起源、文化内涵、艺术特色等课程的实践探究,促使学生在身体力行中感受民间美术的非凡魅力和珍贵价值,培养了其独立思考、善于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③学生则可以运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培养自我搜索、整理、判断信息的能力;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积极实践,拓宽自身艺术审美的空间,全面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例如,河南省郑州市一八联合国际学校的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积极开展审美教育的践行活动——“一八校报”(电子版)、“一八校园”(多媒体影像)、“学子采风”(网页)等网络资源的开发,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关注生活的热情,而且在实践过程中拓展了学习的空间,丰富了学习的内容,培养了学生思考及动手的能力,提升了审美的意趣及修养。
四、网络资源在农村中小学审美教育中的优势
网络资源一般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
性、自主性和协作性等特点,网络审美教育资源不仅具有上述特点,而且能够充分体现美术审美这一视觉艺术的属性。
网络审美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丰富多彩的平面图像信息与立体的声光媒介结合为多形态、多感触、全方位的形象思维语言。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等多媒体元素的运用,可以使凝固在传统教材中的静态美转化成为动态美,开阔学习者的视野,丰富其想象空间,激发其思维活力,提高其创新能力。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新的网络技术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静态文字、平面图片、视听资源等通过相应的网络技术手段以全新的动态系统展现在网络平台上,呈现出丰富的学习资源。尤其是网络以自身优势带给学生的新鲜感、网络界面所独有的画面展示方式、各类软件的运用所产生的意想不到的立体效果等,都会对学习者产生相当的刺激。这些诱因能很好地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使学习者对网络资源的运用更具时效性,为学习的多样性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发挥出师生教与学的主动性、互动性,学习过程会更加自由和充满乐趣。
网络资源在农村中小学审美教育过程中,还能够促使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创作方式产生变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式,呈现出个性化学习的特点。如利用网络资源,师生、生生之间可以通过E-mail、QQ、微信、微博、BBS、FTP、NetMeeting、Blog等交流工具实现人机对话和远距离的人人对话,实现双向人机交互、互动学习和多边互动的网络教与学的新模式等。
在教育教学的评价方面,网络资源的运用还能够实现师生、生生等多维评价的开展,促成新的评价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教师可以运用网络资源在评价过程中发挥好主导监控作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评价,使得学生形成个性化、健康的审美观、艺术观。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及时反馈给施教方,便于更新相应的学习资源。
网络环境下的农村中小学审美教育应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日益丰富的契机和优势,引导学生具备关注生活、热爱自然、关心社会的审美意识,丰富其视觉、触觉及审美的基本经验,引领其获得审美学习的持久兴趣并形成基本的审美素养,达到培养受教育者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注:本文为2013年度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指导计划,项目名称:新型网络资源在农村中小学审美情感教育中的应用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3B760316)
注释:
①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39.
②沈致隆.加德纳·艺术·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6.
③张振华.让网络应用与民间美术传承超链接[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9).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兴婷.网络时代的学校审美教育初探[D].四川师范大学,2012.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