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赞是指说话人为使听话人心情愉快而对听话人或听话人的家人及关系亲密的人所拥有的某种优势给予明确或暗示性积极评价的言语行为(小玉安惠,1996)。称赞的首要功能是缩短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联络感情,从而维系社会正常的人际关系(刘春阳,2012)。此外,在整个谈话中,称赞语可以创造良好的氛围,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使双方积极参与到会话中来,便于谈话的顺利开展(小玉安惠,1996)。称赞语及其应答成共现状态,单一研究称赞语是不够的,还必须对其应答行为进行探讨。很多日语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日本[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人面对称赞时一般采用否定应答方式,这也反映到了日语教学中(川口义一、蒲谷宏、坂本惠,1996)。那么日本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应对称赞的呢?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应答方式有无变化呢?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准确理解日本人的称赞行为及其应答方式,消除文化障碍,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于日语称赞语应答方式的研究不多,但角度不一。寺尾留美(1996)把日语称赞语的应答方式分为接受、否定和其他,并指出日语中接受性回答比否定性回答多。田边洋二(1996)指出英语称赞语的应答虽同样存在降格式同意,但日语的这一特征更加显著,这归因于日英民族性及文化的不同。丸山明代(1996)指出日语称赞语的应答方式受到性别和称赞内容的影响。川口义一等(1996)认为称赞语分为形式称赞和实质称赞,被称赞者对称赞理解为形式称赞时一般表现为否定称赞,反之则接受称赞。梁兴宇(2008)指出日语中女性更多使用语言行为,男性更多使用非语言行为,而汉语则相反。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以往研究中很少涉及日语称赞语应答方式的变化,而且大部分研究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法,这一方法无法准确分析日常会话中自然出现的称赞语及其应答,也无法捕捉应对称赞时的表情、语气、身体语言等非言语行为。电视剧是一种适应电视广播特点、兼容电影、戏剧、 文学、音乐、造型艺术等诸因素的艺术样式。电视剧中的语言因素占有重要地位,剧中人物对话生动自然、贴近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为了弥补目前研究的不足,通过能够客观反映当时社会日常生活且拥有较高收视率的电视剧台词来分析日语称赞语应答方式的变化不失为良策。
日语称赞语应答方式的分类
关于称赞语应答方式的分类,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赫伯特的研究受到普遍关注,他把应答方式分为同意(其中包括欣赏标志、评价性接受、赞扬升级、历史评价、转移、回敬)、非同意(不同意、贬低、修正、怀疑、无视、视为请求)。我国有不少学者在研究中沿用或修改了此分类,如王陆、贾琰(2001),王集杰、徐正华(2005)。李悦娥、冯江鸿(2000)将汉语称赞应答方式分为14类,即感谢、赞同、夸耀、降级、回赞、不赞同、质疑准确性、质疑用意、转移赞扬、提供事实、转移焦点、确认、忽略、复合式。寺尾留美(1996)把日语称赞语的应答方式分为接受(同意·点头、感谢·喜悦、降格同意·微笑、回赞)、否定(不同意·贬低、质疑准确性、质疑用意)、其他(转移称赞、说明事实、忽略、转移话题、确认称赞内容、开玩笑·羞涩)。丸山明代(1996)把日语称赞语的应答方式分为接受(即肯定称赞内容,直接接受的应答)、回避(肯定称赞内容,但不直接接受的应答)、否定(不接受称赞的应答)。
在参考先前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日语称赞语的应答方式分为三种,即接受式(赞同·笑·点头、感谢·喜悦、降格同意、回赞、夸耀)、否定式(不同意、贬低、质疑准确性、质疑用意)、回避式(忽略、转移话题、确认称赞内容、转移称赞、说明事实)。
日语称赞语应答方式的变化
一部电视剧的收视率表明的是这部电视剧在多大范围内被观众接受,它意味着一部电视剧的受欢迎程度。高收视率电视剧不仅表明在观众中广受欢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包括语言习惯。本文从拥有较高收视率且能够客观反映当时社会日常生活的电视剧着手,按照接受式、否定式、回避式的分类,对称赞语应答方式的变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具体研究方法是从上世纪80年代热播的电视剧《阿信》和2000年后的7部人气电视剧《花样男子I》(2005年,平均收视率19.8%)、《ATTENTION PLEASE》(2006年,平均收视率16.4%)、《14岁的母亲》(2006年,平均收视率18.7%)、《派遣员的品格》(2007年,平均收视率20.2%)、《花样男子Ⅱ》(2007年,平均收视率21.6%)、《家政妇三田》(2011年,平均收视率25.2%)、《PRICELESS》(2012年,平均收视率17.7%)中搜集称赞语及其应答的场景,并将其文字化,借此来分析几十年来日语称赞语应答方式的变化。
《阿信》是1983-1984年由日本广播协会播映的经典电视连续剧,创下了62.9%的史上最高收视纪录,还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很多国家播出,一度掀起“阿信”狂潮。这部时长约66小时的297集电视连续剧以晚年阿信进行回忆的方式描写了她从8岁到83岁一路成长的艰辛,同时也生动地刻画了日本社会从明治40年(1907年)到昭和58年(1983年)的变迁。
从电视剧《阿信》中共收集到称赞语及其应答的场景336个,将其应答方式按照以上分类进行统计后,得出以下结果。接受式应答方式共136个,占全部应答方式的40.5%,而其中赞同·笑·点头80个,占全部应答方式的23.8%,以笑、点头等非言语行为表达赞同的最多,共56个,约占接受式应答的41.2%。此外,否定式应答方式共45个,占全部应答方式的13.4%,其中出现最多的是不同意,共33个,占全部应答方式的9.8%。回避式应答方式共155个,占46.1%,最多的是忽略,为68个,占全部应答方式的20.2%。由此可见,在上世纪80年代及以前的日语称赞语应答方式中,回避式最多,其次是接受式,最后为否定式。
所选2000年后的7部电视剧描述了2000年后日本人在家庭、学校、公司等各种环境下的生活状态,收视率均为当年同时期电视剧中的佼佼者,其中《家政妇三田》最后一集的收视率为40%,创下21世纪来首次最高收视率。此7部电视剧总时长62小时,共出现称赞语及应答的场景308个。其中接受式应答方式123个,占全部应
答方式的39.9%,而其中赞同·笑·点头61个,占全部应答方式的19.8%,以笑、点头等非言语行为表达赞同的仍然最多,占接受式应答的39%。否定式应答方式共43个,占全部应答方式的14.0%,其中出现最多的是不同意,共22个,占全部应答方式的7.1%。回避式应答方式,共142个,占46.1%,最多的是忽略,为71个,占全部应答方式的23%。
经过数据对比明显可见,日语称赞语的应答方式在几十年的社会变迁中仍然保持着回避式最多,接受式多于否定式的模式,这与很多日语教师与学生普遍认为日本人面对称赞时一般采用否定式应答方式的认识正好相反,值得引起日语教育界的关注。另外,以笑、点头等非言语行为接受对方称赞的方式在接受式应答方式中占绝对优势,这也表明日本人在面对别人称赞时表现得较为含蓄。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应答方式中变化最大的当属接受式中的感谢。在《阿信》中感谢共出现12次,占全部应答方式的3.6%,而在2000年后的电视剧中共出现38次,占全部应答方式的12.4%,比《阿信》中增加了将近9个百分点。换言之,相比上个世纪80年代及以前的日本人,2000年后的日本人更乐于以感谢的方式来回应对方的称赞。由于接受和赞同是英语中对称赞的主要应答方式(李悦娥、冯江鸿,2000),欧美人经常大方地以一句“Thank you”来接受别人的称赞(许艳艳、陆云,2005),因此日语的这一变化反映了日本与欧美国家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英语教育的普及使得日本人逐渐接受了英语的语言习惯并加以运用。日本文部省针对中小学校及特殊教育学校所下发的《学习指导要领》中,从1989年开始加入“推进国际理解教育”一项,并在1998年的《学习指导要领》中明确指出“培养在国际社会中生存的日本人”,并把英语列为初中和高中的必修课,教育重点放在英语的听说训练上,同时规定小学教育也开始增加英语会话的内容。2002年初中三年的英语课时为315,2007年增至420学时。可见日本的英语教育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逐渐从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推进,这势必会影响日本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思维模式与语言习惯,从而使日语称赞语的应答方式正在发生逐渐向英语趋同的变化。
结语
通过以上对日本电视剧中称赞语应答方式的数据分析,其变化轨迹清晰可见,即回避式最多、接受式多于否定式的应答模式未变,但相比上世纪80年代及以前的日本人,2000年后的日本人更乐于以感谢的方式来接受对方的称赞。这一变化与日本英语教育的普及与重视英语听说训练密不可分。该研究结论不仅客观反映了日本社会变迁中的语言变化,还有助于日语教师客观掌握称赞语应答方式的变化,使得日语学习者准确把握日本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应对称赞,进一步消除文化障碍,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日]小玉安恵.対話インタビューにおけるほめの機能(1)[J].日本語学,1996(5).
[2]刘春阳.跨文化背景下的称赞语交际差异[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3][日]川口義一,蒲谷宏,坂本恵.待遇としてのほめ[J].日本語学,1996(5).
[4][日]寺尾留美.ほめ言葉への返答スタイル[J].日本語学,1996(5).
[5][日]田辺洋二.ほめことばの日·英語比較[J].日本語学,1996(5).
[6][日]丸山明代.男と女のほめ―大学キャンパスにおけるほめ行動の社会言語学的分析―[J].日本語学,1996(5).
[7]梁兴宇.中日男女关于称赞语应答的差异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11(2).
[8]王陆,贾琰.从汉语称赞语应对的发展看文化定势之悖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9]王集杰,徐正华.称赞语及其应答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
[10]李悦娥,冯江鸿.析普通话话语中的赞扬及其应答[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9).
[11]许艳艳,陆云.中美称赞语的语用差异及其文化意蕴[J].广西社会科学,2005(9).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外语学院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