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艺术教育论文

谈艺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效果

2015-07-14 08:5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艺术教育的定义
  艺术教育,是指艺术教师通过艺术课教学和艺术活动,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促进学生身心等各方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现代科技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发展,也促使文化向多元化、人性化发展。文明的进步让社会不同阶层的人都有了对艺术的追求,并积极寻求适合的艺术形式表达自我感觉,实现个性化表现。因此,从广义而言,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其本质上是审美教育,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艺术家。这样的艺术教育强调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评价和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精神,提高他们的生活情趣,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增强他们对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艺术教育的功能
  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指出:艺术教育具有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以及对建设文明社会的作用。即艺术在发展学生的直觉、推理、想象、创造、平衡多种思维方式、交流、自信、自尊、自律、合作、竞争等认知、技能、情感因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艺术能协调现代工业和信息社会中种种文明与不文明冲突和矛盾,并在现代社会中与经济建设发生着直接的联系。
  (一)艺术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1.大脑的潜能开发
  20世纪70年代,美国神经心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斯佩里(Roger W.Sperry)及其他的一些研究表明,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左半脑可称为“意识脑”“学术脑”“语言脑”,右半脑可称为“本能脑”“潜意识脑”“创造脑”“音乐脑”“艺术脑”。大脑两半球虽然存在着机能上的分工,但始终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工作的。
  艺术教育有助于大脑右半球潜能的开发及大脑的平衡、协调发展。特别是演奏乐器、舞蹈、绘画、手工制作等艺术形式大都是手脑并用的,因而虽主要作用于右脑,却又不止右脑。所以,艺术教育的功能是整体性的,其所培养的空间知觉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不仅为智能健全的人所必需,而且其对于左脑语言功能也有促进作用。因此,艺术教育的特别意义还在于其有利于大脑潜能的全面开发。
  2.智能的多元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将人的智能分为语言、数学逻辑、音乐、空间、肢体运动、内省、人际关系和自然观察者等八种智能。每一相对独立的智能都是人人具有的潜能,而每一个人的智能组合又是各不相同的。通过教育,可以发现和激发优势的智能,从而培养出富有个性的、拥有特长的人。
  从本质上看,任何艺术活动都是认知活动,但从事任何艺术活动必须特别具备的是创作、感知、反思等几种综合性能力,而这些能力皆可具体表现于八种智能的激发与运用。
  艺术教育通过符号与内容,即通过运用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相应的符号——语言文字、数字、音符、动作、线条与颜色等(其中音乐最富有数学的内涵)表现艺术、欣赏艺术,同时通过艺术的形象性、节奏性、时序性、组合性、直觉性以及信息技术支持的艺术的数字化等内容特点,促进多元(八种)智能。相对而言,不同的艺术符号是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激发的源泉,而且自然观察者智能和内省智能、人际关系智能是艺术学习与表现的基础。
  艺术教育通过形式与过程,即通过无限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无限丰富多彩的观察、直觉、想象、表达和交流艺术的感悟的艺术活动过程,促进多元(八种)智能。其中,特别重要的是,艺术教育不仅是为了掌握一种表演(表现)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艺术的理解力。艺术的创作与表现是高度个性化的领域,所以学习者在体会不同的艺术家、不同的艺术品的情感与思想的表达手法和效果的过程中,学会对艺术家高度个性化的作品和创作过程进行深入思考和评价。同时,对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进行深入反省和探究,并且能将有关的作品与自己的生活和所关心的事物联系起来,以形成自己的艺术价值观和艺术理解力。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也通过参与艺术团队(小组)、艺术观摩等活动,在艺术的技巧与理解上实现与同学、教师、艺术家进行合作与交流。在这样的过程中,自然观察者智能、内省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及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的作用相对显著,而艺术的技巧方面对肢体运动智能产生直接的影响。
  艺术教育通过艺术课教学和艺术活动,开发与培养多元(八种)智能,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全面发展。
  3.身心和谐发展
  身心和谐就是生理和心理两者之间形成健康的相互影响状态。而情感是直接影响两者的重要因素。
  艺术是情感的表现,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艺术家倾注思想情感于艺术作品之中,并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首先作用于学习者(欣赏者)的情感,因此最能使人受到强烈的由美至真至善的感染和熏陶。而在艺术作品长期潜移默化作用下而形成的思想情操,具有更强的稳固性和延续性,并成为人生观、世界观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所以,艺术的情感性正是影响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的最关键、最重要因素之一。
  艺术教育通过情感陶冶与个性化表达的作用,使学生体验快乐、培养自信,塑造健康和谐的人格,同时以健康的心灵影响身体的健康,达致身心和谐发展。其中,音乐是最善于表达并激发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学习与表现不同情感内容的音乐,人的情感世界将逐渐丰富与充实。所以,艺术教育作用的最重要特点是“以情感人,潜移默化”。这也正是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最鲜明的区别。
 总之,艺术教育是以过程而不是结果促进大脑、智能及身心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艺术教育对和谐社会的建设作用
  在交通和通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却因物质(金钱)追求的极限化而形成心灵的冷漠与鸿沟,导致了压抑和孤独,也使社会失去应有的平衡与协调。
  艺术教育对和谐社会的建设作用,一方面是通过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高素 质的人,提高社会整体的质素;另一方面是通过使尽可能多的人学会艺术“语言”,更好地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理解,促进社会的和谐。
  人类的语言文字种类成千上万,而能够突破各民族成千上万语言之间的隔绝,将人类自身的生存感受与经验,鲜活地表达和传递的最通用的“语言”只能是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语言”。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对人类的心灵之间沟通与理解的呼唤,而艺术家的创作和表演,也是一种与欣赏者的心灵对话。艺术在促进心灵交流的过程中,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艺术之所以具有这样的社会功能,是因为艺术语言的通用性造成艺术审美心理的共鸣性,因而其能超越民族、时代、阶级的界限,而具有普遍性的社会功能。
  三、艺术教育的实践
  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平、陶冶高尚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发展的有力手段。”艺术教育可以通过生活化、常态化、特色化的实践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1.艺术教育生活化
  即学校在校园文化的构建上,融入艺术教育各种元素,营造艺术氛围的校园,形成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这不仅有利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完善人格,而且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健康向上的校园风尚。
  2.艺术教育常态化
  即一方面严格按照国家的课程标准规定,美术、音乐等学科严格按课程计划开课,使课堂教学成为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另一方面把艺术教育渗透在非艺术课程中去。而课外活动更是艺术教育的广阔空间和重要渠道。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体育、艺术2+1项目”技能标准》(试行),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爱好,通过建立各种艺术兴趣学习小组,以及组建合唱、舞蹈、器乐等艺术活动团队,为学生创造展现艺术特长的机会。学校的艺术节也要形成制度化、规范化,以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艺术美的熏陶中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主人翁意识和艺术策划能力。
  3.艺术教育特色化
  即一是根据学校实际以及学生发展的个性特长开发校本艺术课程,特别是注意开发系列的以民族艺术教育为特色的艺术类活动课程;二是以丰富多彩的艺术课程及学生艺术社团活动带动全体学生,形成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使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四、艺术教育的评估
  根据教育部以教体艺〔2014〕1号印发《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将从2015年起对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测评,并将测评结果记入“学生成长档案”,作为综合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的内容之一以及学生中考和高考录取的参考依据。这正是全面落实对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
  “学生成长档案”之所以成为艺术教育评估的重要方式,因为“学生成长档案”的建立,是艺术教育评估由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向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转变,是基于对学生的艺术学习的全过程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主要是以激励性评价为核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艺术学习的兴趣,并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在有效调控自己的艺术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所以,艺术教育的形成性评价可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而这样的成长档案的建设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促进自我评价的自我反思的过程。
  因此,“学生成长档案”所收集的应是学生艺术学习及创作过程中的全部成果,即包括原始作品、自己、同学与教师的评价或修改意见,还有与他们的学习主题相关的艺术作品,以及同学、教师或艺术家对最后产生的作品的评价和学生对自己创作、交流活动的反思与自我评价等。所有这些也为教师评价学生的艺术活动和艺术能力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然而,围绕中考、高考而倾斜的中小学课程设置与师资配置,仍然严重妨碍艺术教育在学校中的推进,“学生成长档案”的评价要求在很多学校仍属空谈。就此而言,艺术教育的评估方式改革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钱初熹.当代发达国家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Eric Jensen.艺术教育与脑的开发[M].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脑科学与教育研究中心,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4]梁志洪,陈雅玲,张晖.小学教育与教师技能——基于工作过程的小学教育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