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过对文献资料和现代汉语语料的分析,全面考察“季”族词的词汇意义和色彩意义,并从语言的经济原则和语言接触的视角出发,对“季”族词的词义演变模式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季”族词;词汇意义;色彩意义;词义演变
一、引言
2011年,“第一届北京国际电影季(Beiji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活动在北京举行,而2012年这一活动更名为“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Beiji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北京国际电影季”与“北京国际电影节”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从“季”到“节”的更名方式耐人寻味。
从《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的释义上看,现代汉语的“节”具有多种义项,其中一个义项对应于英文的“festival”,如“春节(Spring Festival)”、“中秋节(Moon Festival)”等,而“季”字在词的后字位置上表示“季节”或“具有特点的一段时间”义,如“春季”、“秋季”、“旱季”、“雨季”等。综观世界各国的“Film Festival ”,可在春、夏、秋、冬的任何季节举办,无季节性,开展活动的时间也比较灵活。那么“电影季”中“季”字表达的语义是什么?“季”与“节”之间具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本文拟在对文献资料和现代汉语语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电影季”以及其他后字为“季”的“季”族词的语义进行深入的讨论,并通过“季”与“节”的比较,揭示“季”族词语义演变的模式。
二、“季”字字义考察
电影节是为了推动电影艺术,提高电影艺术水平而开展的一项活动。“第一届北京国际电影季”包括电影季开幕式、北京展映、电影魅力·北京论坛、北京电影洽商、电影音乐会、闭幕式与第18届北京大学电影节颁奖典礼等六大组成部分;“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包括电影季开幕式、北京展映、电影魅力·北京论坛、北京电影洽商、电影嘉年华、闭幕式与电影交响音乐会等六大组成部分。从活动的主要内容上看,两者大同小异。从“北京国际电影季(或‘北京国际电影节’)”官方网站的介绍上看,“季”或“节”与一些活动有关,这与“节”在《新华字典》中的第四个义项“节日、纪念日或庆祝的日子” 1有一定的联系,因为人们在这些日子会通过一些活动表达“纪念”或“庆祝”之义。那么,“季”是否具有“节日”、“纪念日”、“庆祝的日子”或与此相关的语义呢?
(一)现代汉语工具书关于“季”字的释义
据《新华字典》的释义,“季”字有两个基本义项和两个引申义:○2
1 兄弟排行,有时用伯、仲、叔、季做次序,季是最小的。
引申义:末了:季世
2 三个月为一季。
引申义:一段时间
其中,关于“季”的第二个引申义“一段时间”与每年举办一次的电影节在时间的表达上有一定的联系,但以此表示“纪念”或“庆祝”之义还很牵强。
再看《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对“季”字头的释义:○3
1 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一季三个月。
2(~儿)季节:雨季、旺季、西瓜季儿等
3 指一个时期的末了:清季(清朝末年)、季世。
4 指一季的第三个月:季春
5 在弟兄排行里代表第四或最小的:伯仲叔季,季弟
6 姓
可见,上述两部具有代表性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季”字的释义,均无“纪念”或“庆祝”的意思。
(二)古代汉语中的“季”字字义
旧词新义和词义“返祖”是新词出现的重要途径,旧词新义是指在原有词语词义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意义;词义“返祖”是指某个词或某种词义停止使用一段时间后,重新回到语言使用中的现象。为了考察“季”字的源流及演变,本文首先对古代汉语中“季”字的字义进行简单的梳理。
文献资料中关于“季”的释义如下:○4
1“季”的本义为“排行最后的”,如:
季,少称。--《说文》
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仪礼·士冠礼》。注:“伯、仲、叔、季,长幼之称。”
又如:季女;季父;季指;季弟
2指“一年四季中,每季的最后一个月”,如:
季春之月。--《礼记·月令》
季冬讲武,习射御。--柳宗元《时令论上》
3指“下等”,如:
季绢。--《管子·乘马》。注:“三等其下者曰季。”
4三个月为一季,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
5 “末”,一个朝代的末期,如:
虽当三季之王。--《国语·晋语》。注:“末也。”
汉世昔云季,中原争逐鹿。--杨炯《广溪峡》
6 “一段时间”,如:瓜季
“姓”
可见,自古至今,“季”字的引申义均围绕着“排行最后”之义展开,其中②、④、⑤、⑥的义项具有时间性,但都不包含“纪念”、“庆祝“之义。因此,“电影季”中“季”的义项不属于“返租”,是指现代汉语工具书中尚未收录的新义。下面,我们将通过“季”族词与“节”族词的比较,进一步分析“电影季”等“季”族词新义的主要组成部分——词汇意义和色彩意义。
三、“季”族词的词义考察
通过以上考察,我们发现古代汉语文献和现代汉语工具书中,“季”字有“一段时间”之义,没有“庆祝”或者“纪念”之义;而“节”字自秦汉时期,就有“纪念”或“庆祝”的日子这一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表示该义项的“节”字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如“妇女节”、“国庆节”、“中秋节”、“儿童节”、“圣诞节”等,这些词由来已久,已经被收录到各个时期编撰的词典中。根据法国语言学家马丁内提出的语言的经济原则,一种语言系统中,不会长期出现两种完全相同的词汇并用的现象。经济原则以保证完成语言交际功能为前提,同时有意无意地对言语活动中力量的消耗做出合乎经济要求的安排。因此,如果“季”的新义与“节”固有的义项完全相同,从语言的经济原则看,“季”族词的产生与使用缺乏依据。然而,语言使用的事实表明,“季”族新词的使用频率逐年提高,使用范围日益扩大。“季”族词和“节”族词之间,必然存在差异。下面,我们以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为依据,用语言实例分析和内省的方法,研究“季”族新词的词汇意义和色彩意义,分析“季”族词可能的来源,进而揭示“季”族词使用与传播的依据。
(一)“季”族词的词汇意义和色彩意义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范畴以及自然界中的许多范畴具有“家族相似性”,概念主要以原型即它的最佳实例表征出来,人们是从最好地理解一个概念的实例来理解一个概念的。从本文第二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出,“季”族词中的“季”字表示现代汉语工具书中尚未收录的新义。因此,我们首先要收集并分析含“季”族词的例句,并从这些例句中,提炼出该词的“家族相似性”。利用搜索引擎谷歌(GOOGLE)的高级搜索功能,按关键词和年度进行搜索,就可以发现“欢乐季”、“感恩季”、“冰雪季”、“樱花季”、“电影季”、“文化季”等“季”族词具有很强的传播能力。以“樱花季”为例,该词2003年首次在文本中出现,出现频率为2次;2004年至2008年之间每年出现频率为2至9次,而到了2009年,这一数据剧增至4980次;2010年为11300次;2011年为13800次。为了准确地界定“某某季”模式中“季”的词汇意义和色彩意义,本文通过反复筛选,选定同时含有代词“此”与某一“季”族词的例句,根据“此”的指代功能,界定所指概念的语义。
例句:
1.江山半岛国际欢乐季将于5月在美丽的江山半岛拉开帷幕,此次活动以“欢乐无国界”为主题,……。
2.此次“感恩季”活动以“母亲节”为契机,号召各学院学生在母亲节当天通过各种方式向
父母传递自己的关怀和感恩之情。
3.针对此次年终超购感恩季活动,苏宁已提前开始和各大家电厂商洽谈,签订百亿元
采购大单……
4.在花开满园的上海植物园中,此次“爱之希望——公益樱花季”活动持续了6小时。
上述例句1至4中,指示代词“此”经常与“活动”连在一起,构成典型的组词模式,即“此……活动”,以此指代文中提到的内容,即“某某季”。 “某某季”紧扣“某某”主题,开展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活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例句1和3的活动与商场的促销活动有关;例句2反映的是现代社会对父母儿女之间亲情的反思,表达一种现代人希望回归传统的人文情怀;例句4则是从日本引进的樱花节活动在上海的一种表现形式,体现一种国际化时代的文化交流方式。这些活动的方式轻松而时尚,请看以下含有“季”族词的例句:
5.昨天,记者从湖南卫视获悉,5月份起湖南卫视将打造“红色青春季”,推出一系列特别策划的献礼节目、大型晚会及红色自制剧。
6.昨天,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季召开首次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明年电影季的活动方案。
7.4月27日,由北京网络媒体协会联合国内16家网站共同举办大型系列网络文化活动2012互联网文化季正式启动,文化季推出的 第一项活动网络短篇小说大赛同时上线。2012互联网文化季的主题是“爱网络,爱生活”,将陆续举办5项系列活动,分别是:网络短篇小说大赛、微电影及微电影剧本征集、网友书画作品大赛、微小说大赛和网络摄影大赛。
例句5和6是指电视、电影媒体开展的时尚活动。例句7是指以“爱生活,爱网络”为主题的网上文化作品评比活动,具有网络时代的文化特色。从以上例句分析可以看出“季”族新词是指在一段时间内举行的纪念活动或者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可以定期举行。从词汇色彩上看,“季”族词跟“节”族词不同,上述例句中的活动主题及活动内容表明,“季”族词表示“时尚的”、“轻松的”、“地区性的”等色彩意义,与“节”族词不同,两者的异同请见《表1》。
注:“节”族词不属于新词,由于篇幅有限,本文未对其进行例句分析,其词汇意义摘自《新华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色彩意义来自作者本人对例词的内省。
从《表1》可知,“季”族词和“节”族词的主要差异表现在色彩意义上,两者的意义边界有重叠部分,但具有清晰的原型范畴,“季”族词的使用不违背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具有理据性。
(二)作为“侨词”的“季”族词
虽说“季”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理据性,但从“季”与“节”固有的词汇意义和色彩意义上看,用“节”字表达“季”族词所指称的那些新概念,应该更具表现力,“季”字则需要增加更多的义项才能准确地表达所指概念。上海“樱花季”的来源为我们揭示了选用“季”的另外一种可能的原因。
众所周知,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樱花深受日本国民的喜爱,日本各地每年春天都会举行“樱花祭”活动,日语的“祭”具有两种基本语义,除了我们所熟悉的“祭祀”义,还有“纪念、庆祝、宣传等活动”之义,如“祝祭”、“祭典”等。查阅《新华字典》、《康熙字典》等工具书中关于“祭”字头的释义,其本义均为“祭祀”,虽然现代的节日源于“春祭”、“腊祭”、“端午祭”等古代的祭祀活动,但在汉语中,“祭”字始终没有“庆祝、宣传的活动”之义,只有某种“纪念”义,而这种“纪念”是隆重而庄严的,如“端午祭”、“轩辕祭”。本文开篇就提到“北京国际电影节”,实际上,日本的“东京电影节”更是举世闻名,“电影节”用日语叫做“映画祭”,“祭”字的意义与用法跟“樱花祭”中的“祭”相同。现代汉语的“祭”与日本的“祭”具有相近的语义,但日语中的“祭”还演变出“庆祝、宣传的活动”之义,日语“祭”的轻松、愉快的语感与汉语“祭”的庄重、肃穆的语感完全不同。
近十年来,新词新语中,来自日本的新词颇多,由于同样使用汉字,来自日本的新词可以直接移植到汉语中。学界将这种从我国输出到其他语言,而后经过在其他语言中的演变,重新回归汉语系统的词称作“侨词”。那么“樱花祭”为什么没有直接进入汉语系统,而变成“樱花季”了呢?本文作者认为,原因在于词的色彩意义上。汉语的“祭”源于对天、神和祖先的崇拜,“祭”的对象不是“凡夫俗子”,而且“祭”的活动具有神秘感,因此,汉语的“祭”与日本的“祭”所表达的语义色彩相差甚远。现代汉语中,“季”与“祭”语音相同,而且“樱花季”、“电影季”等活动都是文化交流的产物,具有异文化特色和时代特色,因此,选用“季”既能与原词汇的汉语语音保持一致,又不与原词汇的汉语色彩义发生冲突。
四、“季”族词的色彩意义和词义演变模式
关于“季”字的文献资料和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的现代汉语语料表明,在本文所指的“季”族词出现之前,“季”字并无“节日”之义,也无“纪念”或“庆祝”的语义。“季”族词的出现源于语言自身发展的原因和社会、文化的原因,包括文化的交流与语言的接触。
首先,从语言自身发展的角度看,一种语言现象的出现与使用应遵循语言的经济原则。“季”族词指代当今社会的新现象、新概念,从现代汉语工具书中对“节”与“季”的释义上看,在这些现象和概念产生之初,以“节”为后字的词在词汇意义上更接近于这些新现象、新概念,但“季”族词还是表现出较强的构词能力和传播能力,并最终形成区别于“节”族词的语义范畴,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色彩意义上。“季”族词产生与发展的现状表明,“旧词新义”的词义演变模式中,与词汇意义相比,依附于词汇意义之上的色彩意义有时会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其次,一种新现象、新概念的产生与社会的变迁、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语言接触日渐增多,汉语中的外来语也层出不穷。本文认为,“季”族词所指概念的来源可能是日语的“祭”族词。如果说“季”族词是经过修改的“侨词”,那么,色彩意义在词的借用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引进“侨词”,就意味着引进该词的形、音、义三要素。由于“祭”在现代汉语中的色彩意义与日语的“祭”不同,借用时,没有直接引进“祭”字,而是选用了语音相同,词汇意义相差甚远的“季”字,并赋予了“季”字全新的色彩意义。去“祭”而取“季”的模式表明,在词义演变过程中,汉语系统非常重视词的色彩意义,有时对词的色彩意义的关注度高于词汇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