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记》:“亲其师,信其道。”一般而言,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某位教师就会喜欢这门学科。因此,教师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多赞赏、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灵距离,从而增进师生情感,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和谐。这样,学生就会喜欢教师,并对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从而使学生真正产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教师要明确美术教学并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学生只有产生了审美意识,随着知识地积累、技巧地提高,才能对美术学习感兴趣,渐渐学会发现美、创造美。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教师不能以太高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而是要看学生的作品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否新颖独特,要多表扬学生,逐渐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此外,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知识和美术学习兴趣,达到美育的目的。
(三)用积极评价鼓励学生
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多肯定、鼓励学生,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美术的乐趣,增强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好言一句三冬暖”,特别是在学生没有信心的时候,教师应该及时鼓励学生、帮助他们,只要学生有进步,就要肯定。不仅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在学生作业的批语上也要注意使用鼓励性的话语,使学生树立学好美术的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的美术教学只注重传授知识,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艺术修养,致使学生思维僵化,兴趣不高,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观察,让学生自己搜集相关资料,自己总结,自己创造。这样,能将美术教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提高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二、注重有效评价
有效地教学评价是有效教学的保障。学生完成作品后,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评价,以扬长避短,精益求精,获得鼓励和成就感。因此,教师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要体现教学的重点。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他们作品的平台,让学生互相欣赏、互相评价,总结经验教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和创造,倾听学生心中的语言,了解学生在每一幅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内容,给出具体、中肯、鼓励性的评价。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肯定会使学生感到他们的想法和创造得到了尊重,是有价值的,可以大胆地去创造,从而使学生在完善作品的同时增强自信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美术,最终提高美术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三、有效地技法指导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时、适当地指导学生。教师对学生进行美术技法指导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适时指导。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指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在学生“愤”“悱”的时候进行指导,启发学生。因为这时候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求知欲望很强,教师在此时进行点拨、启发,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适度指导。教师在进行美术技法指导时,技法的难度要适中,技法过难,学生学不会,技法过简,学生没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难度适中的技法进行指导;第三,适当指导。技法指导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占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而喧宾夺主。如果教师指导得过多、过细,会局限学生的思维,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第四,灵活指导。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一定非要让学生刻意求新,创造与众不同的全新作品,也可以指导学生对一些作品进行改创,如将暖色改为冷色,将点改成线,将线改成面等,对于初中生来说,这也是一种创作。这样,学生就有章可循,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艺术创造能力。第五,指导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进行技法指导的时候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指导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动手获得感性认识、学会技法。
总之,教学手段有很多,但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接受老师的教学仍然是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关键,还需要我们深入地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