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游戏的界说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过游戏的快乐体验,即使成年以后工作学习之余,人们也经常萌发出一种游戏的冲动。对游戏的热爱和依恋伴随着人的一生。那么游戏究竟是什么?从词源上来看,在汉字中,“游”的本字是“遨”。《说文解字》曰“游,族旗之流也”,可见“游”的本义是饰于锦旗上下垂的飘带。正是从锦旗下垂缨带的飘动感出发,“游”引申出了悠闲从容、无拘无束的涵义。孔子尚游,《论语》记载他曾“游于舞之下”。他还将“游”与“学艺”联系起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里的“游于艺”即指游憩于“礼、乐、《论语述而》射、御、书、数”六艺活动之中,“游”意味着从容不迫、悠然自得,不急功近利,近乎于一种自由的状态。“戏”本意为角力、竞赛体力之强弱与军事有关。与“游”相比“戏”偏于“言动”。与“戏”相关的有诙谐、嘲弄之意。“游”与“戏”连用作为一个词,起初见于《韩非子〉》“或曰管仲之所谓言室满室,言堂满堂者,非特谓游戏饮食之言也,必谓大物也。”《乐府诗集》中的《懊农歌》中亦有“黄牛细犊车,游戏出孟津”之语。这里的“游戏”均主要指玩耍、嬉戏和娱乐。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人说游戏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是一种玩耍娱乐的活动形式;另一种是对游戏趣味、游戏意境的体会。在关于游戏发生的种种说法中,占主导地位的有两派代表。一派是生物起源论:认为游戏是生命有机体的本能练习,游戏是幼儿本能的反应,否认游戏的社会性,目的性,持以上观点的有剩余精力论,生活预备说,复演说等游戏理论。另一派即社会起源论,该派观点主要是前苏联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他们认为游戏是社会性实践活动,是对社会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反映。主要以苏联维果茨基、乌申斯基、艾里康宁等为代表。关于游戏无论是生物起源论还是社会起源论。他们都是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动物游戏、儿童游戏和成人游戏进行观察、描述和解释以揭示游戏的本质和功能。
二、游戏及相互关系
1.游戏是幼儿的一种主要存在方式游戏
伴随着人的整个生命过程,是人类生活中最有魅力的内容之一,不管是儿童、成人、老人只要一旦陷入游戏之中,进入游戏的状态之中,就会进入一种几乎“忘我”的境界。游戏更是与幼儿相伴相生的,没有不热爱游戏的幼儿。游戏是幼儿把握世界的主要手段,是幼儿存在的一种主要方式。首先,通过这种方式幼儿可以寻求快乐,转移精力。“热爱游戏是幼小动物一不论是人类还是其他动物一最显著的易于识别的特征。对于儿童来说,这种爱好是通过装扮而带来的无穷的乐趣形影相随的,游戏与装扮在儿童时期乃生命彼关的需要,若要孩子幸福、健康,就必须为他们提供玩耍和装扮的机会。”游戏恰好能够满足幼儿的这种玩耍的需要。由于幼小动物和年幼的儿童不必为自己的生存而操心,他们的总体精力有过剩,因此儿童便更多地进行游戏活动,以消耗过剩的精力。其次,游戏是幼儿把握世界的主要手段,是未来生活的预备方式。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阶段处于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渡时期,他们有像成人一样参加社会活动的愿望,希望能够摆脱成人的控制,但是他们的诸多愿望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儿童通常是借游戏来进行虚幻的心理满足。在游戏中幼儿从受束缚的现实中解放出来,轻松地生活于另外一个“虚幻”的世界,从而获得了某种超“现实”的力量,避免了现实的紧张感和约束感,儿童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满足成为“社会人”的心理需要,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起来。儿童就这样通过游戏逐渐地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游戏不但能给儿童过剩的精力得以发泄之外,弥补现实中不能得到满足的愿望,它对于儿童在认知、情感、社会性、身体发展各个方面也起着很大的作用。目前游戏是儿童的权利己经以公约的形式明确规定了,1989年在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明确规定“各缔约国确认儿童有权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活动。”这就再次证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因此,我们要义不容辞地还儿童游戏,让游戏成为儿童生活的主旋律。
2游戏与艺术是一对孪生姐妹
“儿童艺术,游戏的孪生姐妹。”游戏与艺术二者具有异质同构的关系,通过艺术与游戏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某一种类型的游戏都有某种艺术形式与之相呼应。比如音乐游戏与音乐舞蹈艺术相呼应,装扮性游戏与戏剧艺术相呼应,结构游戏与建筑造型艺术相呼应等。在幼儿艺术发生的过程中无不包含游戏的因子,可以说幼儿的艺术与游戏是融合的,在艺术的雏形中游戏就是艺术,艺术是以游戏的形式出现的。幼儿的游戏就是幼儿的艺术在幼儿的许多游戏中蕴涵着艺术的萌芽,游戏是艺术的母体,只是在游戏这一母体中脱胎出来的不仅仅只有艺术,艺术是游戏生产的最聪颖的“幼儿”,所以,有人说游戏的最高形式就是艺术。此外在关于艺术起源的说法上就有游戏起源说,即“席勒斯宾塞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虽然他的这种理论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揭示艺术产生的真正奥秘,但是对于我们还是很有启发的。特别是对于幼儿而言,游戏与艺术都是幼儿追求“美感”体验中的本能活动,幼儿参与游戏活动和艺术活动时的情感体验是相通的。游戏同艺术无论是在起源、形式、内容上都有着密切的同构关系,具有渗透性和互通性,二者随时都可能相互转化,是一种共生的状态。正如胡尹青加所说的那样人类的其他活动都是根植于原初的游戏土壤之中,当然艺术也不例外。
3游戏是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游戏
伴随着幼儿艺术教育的全过程,艺术与游戏是异质同构的关系,具有渗透性和互通性。幼儿艺术教育可以通过游戏活动或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游戏活动的外在表现也可以是艺术形式。一方面游戏是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游戏与艺术有着内在的本质联系,二者的外在表现有着很大的相似性,游戏是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很多的游戏活动本身就是艺术。另一方面游戏是开展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方式,艺术教育以游戏的形式组织,幼儿有大量的机会“扮演”和“表演”而进入不同的角色。特别是在综合艺术教育中,以游戏的形式组织艺术活动能够把许多不同的艺术门类融合在一起。在这种游戏化的艺术活动中,丰富了幼儿的艺术体验,能够同时感受不同的艺术元素,比如音乐、舞蹈、戏剧等。另外在游戏化情景中涉及的一些不经意的设计,常常能够锻炼幼儿把不同艺术进行拼接的能力。在游戏中幼儿的那种创造力和变化能力是无穷的。在游戏中各种想法、灵感会非常容易的涌现出来。
总之,游戏与幼儿是息息相关的,游戏与幼儿,与艺术与幼儿艺术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我们要重视游戏对于幼儿艺术教育的意义,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多多引入游戏,充分发挥游戏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作用,从而促进幼儿艺术教育的发展。
作者:陈艳蓉(湖南女子大学,湖南长沙41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