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艺术教育已成为我国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并要求“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中小学要加强音乐、美术课堂教学,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
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这种人文背景下,人大附中交响乐团与时俱进,迅速采取了相应措施,对原有的艺术教育模式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思考,推出了大型音乐公开课这种崭新形式,使之成为现有艺术教育的有力补充,以实际行动再次成为全国同行的先导。以下是我们为此所做的一些思考和尝试,敬请同行指正。
一、承载厚望的音乐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人们对艺术教育有着热切的呼唤和渴望,而学校是开展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冯光钰曾指出,“长期以来,传统音乐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无意识传播,二是有意识传播……以学校为阵地,向青少年一代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知识,就是有意识传播的重要途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校是有意识传播音乐艺术的一个主战场。“把感受与鉴赏作为中小学生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中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提倡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培养对音乐的独立感受和见解,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关系,为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也大力提倡:“充分挖掘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校内外艺术活动。”
据此,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音乐艺术教育承载着祖国和人民的厚望。然而,“当前,人们常常自觉不自觉地用专业艺术教育的眼光和要求来看待艺术教育,因而往往使艺术教育的发展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重视提高,忽视普及;重视比赛,忽视教学;重视艺术尖子人才,忽视面向全体学生;重视艺术比赛的结果和成绩,而忽视活动本身的育人要求;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忽视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的培养等。这些都偏离了艺术教育的方向,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有鉴于此,我们决定适时推出大型音乐公开课这种全新模式,来逐渐解决学生群体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培养问题。
二、人才济济的受众对象
人大附中在当今的中国可谓妇孺皆知,闻名遐迩,是无数学生和家长心目中无限向往的圣地,堪称是一个神圣的殿堂。人大附中的办学目标极为明确,即“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创世界名校”;以“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作为自身的办学理念;以“全面发展+突出特长+创新精神+高尚品德”作为培养学生的目标。在这种办学理念及培养目标的引导下,自然也给音乐艺术教育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使艺术与学术同步,保持住国际一流学校的艺术水准和风范,是摆在我们这些从事音乐艺术教育的教师面前的一个严肃课题。
学生的优秀激发了教师的教改热情。人大附中的学生精英居多,可谓人才济济。学生大多思想活跃,学习能力很强,兴趣爱好广泛,求知欲强、好奇心强、创造力强,当然对审美能力的提升也很有重要。学生身上所拥有的这些优秀品质促使我们这些从事音乐艺术教育的老师想方设法、不遗余力地为他们着想,千方百计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这已经成为一种自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俯首甘为孺子牛”,我们心甘情愿为这些优秀的学子奉献全部的聪明才智。
同时,考虑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我们也把家长纳入到音乐公开课的受众群体中。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影响十分深远。为了获得家长对音乐艺术教育的认可和支持,我们专门邀请了各个年级的家长进行了规模宏大的音乐公开课,让他们融入孩子所接触到的艺术氛围中。
三、水准高超的专业力量
有人曾撰文指出,“事实上,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课程标准和一系列相关配套措施及保障服务相继出台之后,教师便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决定因素。” 此话颇有见地。对于大型音乐公开课来说,主讲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显得尤其重要。作为大型音乐公开课的主讲人,我1990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又身兼中国小号联合会秘书长、南昌爱乐乐团艺术顾问、满天星业余交响乐团艺术顾问等多种职务;1990~2008年期间曾连续荣任北京交响乐团小号首席。这些身份和经历从不同侧面表明了我在音乐方面的深厚造诣。
全面、扎实的音乐艺术功底以及非同寻常的音乐天分,成就了我个人在音乐艺术领域的辉煌人生,同时也得以惠及人大附中的广大师生和家长。同时,由于长期担任人大附中金帆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和指挥,我对学生和家长的需求都了然于心,对他们的接受能力以及兴趣所在有着十足的把握。而且,教师这一职业经历锻炼了我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敏锐的观察力,能够注意与受众群体的互动,通过观察他们的各种反应,来适时调整自己的授课速度、授课内容和授课重点等,做到灵活机动,将成效最大化。
四、中西并举的音乐赏析
在音乐公开课的内容选择方面,我们也是颇费苦心的。所供欣赏的曲目一定是具有代表性的、曲调优美动听且内容积极向上的优秀中外音乐曲目。
我国历来是一个音乐开放的国度,除清代比较闭关保守外,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我国音乐一直是在中外音乐的交流融合中发展的,特别是20世纪以来,这种中西音乐的交融态势更得到充分的展现。从音乐传播的规律看,特别是到了现代,任何音乐传播都是双向或多向的,过去某些单向输出式的传播现象已不复存在了。中西音乐传播也是呈彼此交流的态势,是一种互补、互促、互动的关系。
因此,我们的音乐公开课采取的是中西并举的推广思路,兼容并蓄,汲取中西音乐之长。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热巴舞曲》到西方古典音乐的众多华彩乐章《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乐》《沃尔塔瓦河》等,我都可以做到如数家珍,凭借自己充沛的激情和纵横驰骋的想象力,以及平实而不失生动的语言,将学生和家长带入了一个美妙奇幻、令人肃然起敬的高雅的音乐世界。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回味,言有尽而意无穷。我们力求要让学生明白,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同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要让中华传统音乐薪火相传,同时,也要从世界各国音乐中充分汲取营养。
五、始料未及的如潮好评
在我看来,让孩子们对高雅音乐有自由开放的接受理念非常重要。我不赞成主观灌输式的音乐教育,而是追求一种润物细式的教育思想,不希望孩子们的思想被条条框框所束缚,而是能够根据他们自身不同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人生感悟等去理解自己所听到的他们心目中“独一无二”的音乐。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的音乐公开课取得了显著成效,热烈的反响是我们所始料未及的。
很多家长在参加了公开课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们纷纷通过短信、电话、留言等各种形式,热情洋溢地表达了自己参加音乐公开课的感受,充分肯定了我们这种改革创新的现实意义。一个最直接的成效就是他们对于孩子接受音乐艺术熏陶的必要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们不再担心孩子对于音乐艺术的追求会影响学业的进步,而是逐渐开始明白音乐艺术对于孩子一生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明白了音乐公开课可以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陈佐湟先生曾在评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时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只有每一代人都认识到了这种责任,都认真的去做了,民族才有进步的希望。”是的,传统需要我们去继承,未来等待我们去开创,每个人的肩上都担着一份责任,心中都怀着一片希望。大象无形,这种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让人大附中的音乐艺术教育蓬勃发展,高歌猛进,也使每一个人大附中的教师和学子都从心底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会力争保持自身的优势,加快探索创新的脚步,勇敢前行。
作者:何晓青 来源:家庭文化 2015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