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若干意见》阐明,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和内容,要落实、推进、加强艺术教育育人功能、发展学校的艺术教育。
1学校体育中的艺术教育
20世纪50年代学校体育就己设置“韵律活动(音乐伴奏下的活动)、舞蹈(非专业)”教学内容,建立起体育与艺术的联系,搭建了学校体育美育的平台。
2001—2011年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规划了“韵律活动”“舞蹈”的学习领域、学习目标、目标水平。例如,“塑造良好的体形和身体姿态”“学习多种个人和集体的舞蹈动作、韵律动作等”“基本掌握并运用器械体操、技巧、健美操、街舞、啦啦操、校园集体舞等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与组合动作”等。这些学校体育中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实施学校体育美育的途径之一,但诸多因素局限其有序发展。
2学校体育中艺术需求与缺失现象
2.1教育者艺术素养需求与缺失现象
韵律活动与舞蹈的教育特色需要体育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有资料表明,我国各类学校近40万名体育教师中,有20万学历达标的在职教师受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传统教材的局限,所学专业技能很难与学校体育实际需要的综合技能相适应,学校体育教育者存在着艺术素养需求与缺失现象。
2.2受教育者艺术教育需求与缺失现象
2005年我们就学校体育“韵律活动、舞蹈”教育对部分省市学校7〜15岁年龄段的学生和家长进行抽样问卷调研,80%以上表示“不知道”或“没有接受过”学校体育的“韵律活动、舞蹈”教育;100%希望学校开展“韵律活动、舞蹈”教育;学校体育受教育者存在着艺术教育需求与缺失现象。
3学校体育中艺术教育形式的转化
3.1形体校本课时代
20世纪90年代沿海及内地一些学校流行着名为“形体”的课程,教学内容是“韵律活动与舞蹈”;形体课应运而生,开创了学校形体校本课时代,一定程度上在弥补了学校体育中艺术教育的缺失与需求。2005年对形体课进行抽样调研,被调研对“形体课”认同率100%,对“形体课”认知为“可以训练形体美”,99%的学生希望接受“形体”教育,形体教师对形体教材需求量100%。
3.2形体课教学模式
南山区学校从形体校本课开始,经过20多年的探索,逐渐寻找到体育与艺术教育的切入点一一形体课,并率先全国将这一学校体育美育的载体,以课堂教学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为学校体育中艺术教育的一种模式。
3.2.1课程萌芽南山区学校体育的艺术教育雏形是1993年深圳市南山区南油小学2〜4年级学生(1节/周)的形体课,形体训练主要内容为“地面素质训练”“芭蕾基训”“身韵练习”等。
3.2.2课程发展19%年蛇口学校、育才学校、华侨城小学相继开设形体课,2004年10所左右学校陆续开设了形体课,2014年南山E47所小学70%以上设置了形体课,分别分布在1〜2年级、1〜3年级,
1〜4年级、1〜6年级,部分中学在7年级。3.2.3课程模式南山区学校“形体课”模式分为3种:1/4体育课时;1/4音乐课时;体育课结合形体、韵律活动、舞蹈教学。
4形体课的创新意识
4.1教育的创新
整合音乐、体育、舞蹈等教育资源,提倡“运动保健、运动艺术、运动技能”综合性基础教育,体现学校体育的文化内涵。
4.2艺术的创新
遵循“稍纵即逝”的艺术准则,按照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人,没有相同动作的生物原则,通过每个人、每一次动作都是一次创造的过程,提高创造力和表现力。
4.3运动的创新
解读最新的教育理念,体验4种以上的多元智力同时参与艺术活动(语言、音乐、运动、空间、交流一交往等);用运动的方法提高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模仿力、创造力,调动听觉、视觉、身体一运动觉、触觉参与教学活动;促进身心更健康和谐地发展。
5形体课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行为
5.1社会审美意识和审美行为
人类历史上经历过4次对自身形体、形体美肯定和颂扬的历史潮流。第1次是30000年前的原始时期,第2次是公元前800年一公元前146年的古希腊时期,第3次是14世纪中叶-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第4次是现代健美运动,它追求自身的健美更靠近艺术,引领着现代人走上塑造形体美之路。少儿形体、芭蕾形体、瑜珈、健美操、肚皮舞、踢踏舞、拉丁舞、民族舞、街舞、广场健身舞等,形体的形式美得到高度展示,“大众形体美”不断提高社会群体的形体审美意识和审美行为,“形体”紧跟着时代的步伐进入学校教育,构建出时尚教育产品“形体课”。
5.2形体课的审美意识教育
认识自我一一人的形体即血肉之躯,因为没有形体的人是不存在的;形体是物质的、运动的、生命的、唯一的;在有形世界中人的形体是最美的,这是形体的自然美;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人,形体带有不同的缺陷美。
5.3形体课的审美行为教育
塑造自我一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改善和塑造良良好的身体形态和身体姿态”教学目标,赋予了形体课审美行为的教育特色,成为形体课E别于其他学科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并带领学生获得形体自然美、形体社会美、形体艺术美的升华,正是南山II学校“形体课”的价值所在。
6形体必修课之一:“地面素质训练”
6.1地面素质训练简介
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舞蹈家借鉴中国体操的“素质训练”,创造了古典舞的“地面素质训练”;舞者以特定的仰、卧、俯姿态克服地球的引力,借助身体的重量与地面之间形成的压力,双腿在没有负担的情况下进行各部关节、韧带、肌肉的素质和能力训练,能更好地支配自己的肢体,有些动作借助身体附着地面的条件能激发出身体的潜能。
6.2地面素质训练与保健
1990—2012年笔者对5组普通学校男女生的体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的的形体训练中分别进行4〜6年“地面素质训练”,深圳蛇口学校李明霞老师开设20年的中学形体课地面素质训练,受训者无一例运动损伤,证明其具有保健功效。
6.3地面素质训练与艺术
音乐与韵律、形体与形态、运动与美感是运动艺术的基本含义,也是地面素质训练方法和手段之一,以上5组普通男女生坚持4〜6年地面质训练及业余专项学习,形体充满着运动艺术气质,塑造了良好的身体形态和姿态。
6.4地面素质训练与技能
5组学生分别参加省市艺术体操比赛、中日友好学校文化交流、全国体育舞蹈大赛等,展示出青少年的风采,良好的竞赛风格和运动技能,获得许多竞赛奖与道德风尚奖。
6.5地面素质训练与运动增高
5组男女生坚持4〜6年“地面素质训练”及不同同业余专项学习,平均身高超过中国男女性(世界第32位)平均身高,超过日本男女学生(世界29位)平均身高、超过韩国男女学生(世界第18位)的平均身高。
7形体课程与地面素质训练
7.1地面素质训练范畴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如仰卧、俯卧、爬、钻、滚动和支撑;一定速度的攀、爬、滚动、滚翻等动作;纵叉、横叉、仰卧推起成桥、握杆转肩、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等柔韧练习,均属地面素鹿训练范畴之一,奠定其在学校体育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形体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
7.2地面素质训练功效
通过地面素质训练身体练习手段和行为,可以预防和控制因姿势不正确形成的脊柱弯曲、腰椎前曲加大、肩一高一低、含胸驼背等形体问题;对〇型、X型、超直腿型亦有改善的作用,帮助青少年形成保持良好的坐立站行姿态和习惯,塑造并形成成良好的体形和身体形态,学生可根据个人能力掌握地面素质训练动作,不断开发自身运动潜能,实现其创造力和表现力。
7.3地面素质训练回归
地面素质训练集科学性、基础性、综合性、健身性、普及性、实践性于一体,是学生生长发育阶段最重要和最基础的必修课;但与之舞蹈对地面素质训练的普及和发展,学校体育还没有正式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课程,地面素质训练需要回归体育,通过形体教育逐渐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成为人体科学的最大受益者。
8形体课初建教学体系
8.1师资队伍
20多年来南山E对形体教师继续教育常抓不懈:储备了一批专业素质过硬的形体教师队伍,大胆探索体育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形体课、韵律操、健美操、踏板操、素质操、放松操、武术操、校园集体舞、英语歌舞、体育节、艺术节、艺术展演等,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传递形体教育的人文关怀。
8.2教学科研*
南山E体卫艺室承担了深圳市教育局科研课题,科研论文“形体、韵律活动与舞蹈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整合、推广的探讨”获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三等奖。
8.3科研成果
2005年深圳市教育局体卫艺处集合了南山E形体教师的教育智慧、经验、创新、反思,向人民教育出版社申报出版科研成果《体育与艺术修养教学指导书》,提出“体育与艺术结合”的教育理念,经人教社选题、审核、修改、定稿,于2008—2012年出版1-2年级、3〜6年级(7〜12年级待版)。
8.4形体教材
《体育与艺术修养教学指导书》补充《体育与健康程标准》“韵律活动、舞蹈”教学内容,首次推出主题、单元式形体课堂教学课程,结合形体时尚元素,强化体育与艺术教育的共性与个性,如“地面素质训练”“膝的屈伸与律动”“延伸的感觉”“身体的语言”“芭蕾基训与拉丁元素”“华尔兹”“形体运动姿态”“体育绘画”等,体现教学形式的传统性、独立性、创造性与转换。《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若干意见》引领着南山区的形体课、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组合成大艺术的教育模式,各类教育资源推进南山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合力,,强化体育美育和艺术教育育人功能,不断提高着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菲.论教师群体开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J],艺术百家,2014(4).
[2]万丽君.学校艺术教育自觉刍议LJ].艺术评论,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