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和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两朵并蒂花。如果把人类的智慧比喻为一枚硬币,那么科学和艺术就是这枚硬币的两面。然而长久以来,高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却远远不如科学教育。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在许多方面都远远落后于科学知识教育。其实,艺术教育对综合性大学素质教育有着独特的贡献,它涵盖了艺术知识技能培养和艺术审美教育两个层次,前者旨在让学生掌握艺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艺,为鉴赏美和创造美打下基础,后者则从感性和理性两个层面出发,力求使学生在主体与现实之间建立起审美化的联系;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训练学生运用美的规律观察世界、参照美的标准提升自己;并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和道德修养品质,促进其全面发展,优化其人格素质可见,新的形势下,只有将艺术教育与整个学校教育融为一体,才能培养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而在所有的需要采取的努力当中,体制和措施的规范化是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目前,综合性大学的艺术教育工作相比以前已有了蓬勃的发展,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譬如,相当一部分大学的艺术教育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管理,课程的设置随意性较大,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科学性,师资队伍的建设比较薄弱,这些因素严重地制约着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教育部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明确指出:普通高等学校要深化艺术课程教学改革,加强
科学研究,大幅度地提高学校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艺术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素质教育,亟待进一步探索。本文将从多年的艺术教育工作实践总结入手,通过对高校艺术教学管理体系、学生艺术社团的建设管理以及校园文化的开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规范化建设提出一己之见。
一、建立规范化的教学管理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普通高等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然而,由于传统艺术教育模式的束缚,教学管理手段滞后,高校艺术教育的管理体系仍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对此,黄昌海、陈民新认为,必须从构建创新艺术教育模式,整合诸种教育教学因素,改革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创建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改革。3]笔者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管理体系的规范化建设应该以“三化”为标准,即艺术教育管理机构规范化、课程建设系统化、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化,从上自下营建起井然有序的教学体系,才能奠定高校艺术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坚实基底。
(一)艺术教育管理机构规范化
建立规范化的学校艺术教育管理机构,是提高艺术教育管理水平,落实艺术教育政策,保证学校艺术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各高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这项工作。艺术教育管理部门应为艺术教育的发展做深层次的设计和长远的规划。应设立专门的艺术教育机构,如艺术教育中心、公共艺术学院等,同其他院系一样同属学校二级单位,由校领导直接负责,有专门的人员编制和固定经费。各高校要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包括专门的艺术楼、艺术教学与活动所需的硬件、艺术教育专款资金等。各高校应建有一系列与教学规模相适应的大学生艺术活动场馆。学校如有多个校区,其活动场馆应布局合理,以便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各高校应建立具体的、规范的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评估制度。并针对艺术教育的重点和特点,设立专门的研究课题,对当前大学生的美学和艺术追求趋向和特点进行研究,切切实实地探索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道路。
在这当中,教育厅应对全省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起总体把关、定期指导的作用。通过组织省内各高校间的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与科研方面的交流,引导各高校充分发挥其教育资源、学校特点。比如,组织部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师组成“智囊团”、“指导委员会”等咨询机构,定期总结、交流和探讨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和艺术活动的开展。根据各省具体情况,应尽早在省内建立艺术类特长生独立考试点,并制定统一的特长生管理制度。
(二)课程建设系统化
综合性大学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院系,相对于艺术专业院校的学生,他们没有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理论基础,但是,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个人的文化修养较高,并且对艺术充满了求知欲望。针对综合性大学学生的特点,艺术类课程教学的内容应注重人文艺术、文化艺术,而非只是一味地强调艺术专业技巧。同时,综合性大学艺术类课程教学的重点应是全面化、普及化的教育,而非精英式的个别教育。
首先,在艺术专业技能和艺术审美教育两者中,综合性大学的艺术教育应以艺术审美教育为主。“艺术选修课和必修课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会学生几首歌曲或培养几个艺术天才,重要的是使每个在校的大学生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实践证明艺术教育对丰富大学生的情感,培养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健康的人格,激发他们对真理、对科学的追求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艺术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以其学习和掌握的艺术规律性知识,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进行分析、评价,由此得到启发,并领悟其中的深刻思想。[5]要使学生在艺术的赏析中得到艺术美的熏陶,培养其能动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其心灵得到陶冶,情感得以丰富,人格得以提升。因此,各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特点,根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规范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建设的要求,制定本校公共艺术教育类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计划,按计划进行教学。在课程设置的横向布局上,应能覆盖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雕塑、影视、摄影等方面;在课程设置的纵向结构上,应兼顾理论传授、精品欣赏和艺术实践等多个层次,以配合普及高校素质教育。开课形式上可考虑开设四种类型的课程:欣赏普及性课程(多功能视听大教室,以讲解基础知识、欣赏为主,面对多数学生基础训练型课程(掌握基础的艺术知识和技能);技能提高型课程(难度较高、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面对少数学生);排练课(合作实践型,面对艺术团)。通过艺术课程,使学生的艺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视觉与听觉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的能力。
其次,在艺术课程整体建设中,应重视高校公共艺术教材建设。由于课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互相制约,因此,课程教材的建设既是艺术教师上好公共艺术理论课的基础保障,也是公共艺术教育向外拓展技能实践环节的依据。侯春莹,王庆华撰文提出,艺术课程教材要从宏观设计到具体编写都进行科学规划,才能编撰出适应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建设与发展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一系列教材。61金玺铎、任英则从教材的具体编写上提出,“要注重吸收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新知识,要把体现现代艺术教学、审美意识培养等方面的内容包含其中,全面构建教学内容体系”71。笔者补充认为,应由教育部制定全国高校艺术公选课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并统一艺术类公选课程的教材使用,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公共艺术教材建设和使用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再次,艺术课程整体建设应由各高校成立的文化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会挂帅负责。该委员会应由校党委书记和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主管,以规划和指导全校的文化艺术教育工作为职能,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规划和指导全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使艺术教育融入学校整体工作中,确立艺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具体建议是,将艺术公选课纳入本(专)科教学计划,列入教务部门的总课表。并规定高校学生在大学一至二年级期间,必修艺术理论和实践课一门,以普及艺术基础教育;在三至四年级及研究生阶段,应选修艺术欣赏课一门,以提升高校学生的人文艺术素质。高校应明确规定,学生要修满2-4个规定学分的艺术课程方能毕业和取得学位。另可试行艺术科目的辅修结业制度,即学生在校期间修满规定的艺术科目相关学分,毕业时可发给其相关艺术科目结业证书,从而使学生在就业和社会工作实践中能发挥自己艺术才华,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最后,要重视非常规性艺术课程建设举措,加强全国各高校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交流。比如,通过聘请知名艺术家和兄弟院校资深教师作为艺术中心客座教授,开课和讲座,既不用增加艺术中心教师编制,又可满足课程与学生需求;既保证了学校艺术教育课程的数量和质量,又提升了学校艺术教育的规格。各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参加全国、全省组织的高校艺术教育工作交流会议,针对本校艺术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具体情况和问题,相互交流,总结经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教学资源方面也应该尽量共享。以广东省为例,可在大学城设立统一的公共艺术选修课,各高校之间互享高水平、多种类的艺术课程和讲座;互认学分;互享信息资源;互相开放教学实践基地,以优化各校资源结构,减少重复投资,既发挥大学城的综合优势,也加强各高校间的沟通和交流。
(三)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化
教师是艺术教育的关键,建立一支指导思想明确,有较高业务水平,有事业心、责任感,具有敬业、无私奉献精神、创新意识,愿意为艺术教育事业奋斗的教师队伍,是推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的重要条件。游佩琳在其《高校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一文中指出,高校艺术教育教师队伍存在队伍数量不足、结构分布不合理、教师待遇不高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加大培养力度,改善工作环境,建立健全艺术教育教学的管理机制,努力造就和培养师德高尚、结构优化、业务精湛、富有活力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是提高高校艺术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推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最根本的立足点是艺术教师的自身提高。贾宪明、孙廉在其论文中针对我国所面对的全球化趋势,总结了新形势下高校艺术教师应该具备的四个条件,对如何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更多国家需要的合格艺术人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9]笔者在其基础上认为,艺术教师应力求在三个方面加以努力:首先,艺术教师需加强自我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文化修养与业务素养,并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严谨治学,认真备课,互相听课;全校艺术教师要定期召开会议,交流教案,相互评议,取长补短,交流教学体会,不断改进教学。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艺术教师应注重将艺术实践引入课堂教学中,用艺术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力感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接受艺术、走进艺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还应将广大学生喜爱和热衷的通俗、流行、现代艺术形式赋予古典、高雅的艺术内容,引导学生接受积极、健康、富有朝气的艺术,从而提高大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再次,艺术教师要不断探索艺术教育的新思路,学习先进的教学方式,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了解国内外高校艺术教育状况及其优点,丰富学校艺术课程的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最后,艺术教师还要承担起管理和指导艺术社团的责任,积极创编艺术作品,指导艺术社团的活动,发挥学生个性,创造艺术精品,积极参加国内外高校间的艺术交流与比赛活动。
师资建设是高校管理工作的其中一环,考虑到艺术类师资与其他普通学科师资在许多方面都不尽相同,学校应针对艺术类教学的特点,制定师资管理专门的制度。比如应将艺术教师组织指导艺术团、艺术活动记入教师教学工作量,等等。而在艺术教师学习、待遇和职称评定等方面,应与其他学科教师一视同仁,对做出成绩和有突出贡献的艺术教师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在评定职称和观摩学习方面对艺术课教师要给予一定的便利条件,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艺术教育方面应积极举办形式多样的教研科研活动,加强艺术类课程建设,全面提高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质量,鼓励教师积极编写教材,发表专业论文,编制多媒体教学课件,采用现代化手段开展教学。并定期为艺术教师提供学习和进修的机会,以提高艺术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二、发展制度化、专业化、规模化、精品化的学生艺术社团艺术社团对高校教育发展有其独特的作用。它大大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为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展示平台,为广大同学提供了欣赏高雅艺术和民族文化的机会,并代表母校参加各项校际艺术活动,十分有利于宣传母校的艺术教育成果、扩大母校的社会影响。当年,知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着手于北京大学及中国的教育改革时,就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世界观的教育与美育,以养成学生“形而上学的终极关怀,建立超越于现实的理想,充分实现人的个体精神自由,最大限度地开发与培育受教育者内在的创造精神与想象力”™。因此,他特别重视艺术教育,将其视为实现教育理想的重要途径之一,并对师生课余的艺术社团活动给予了极大的支持。蔡先生对艺术社团的倡导和重视,在中国校园文化发展史上引起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中国大学人文教育的一个传统。
而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使高校艺术教育具有了新的使命一如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笔者以为,学生艺术社团体现着校园文化建设的“人”的层面,是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生力军,在和谐校园的构建中尤应予以重视。艺术社团是艺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特长、发展学生个性的有效组织,同时也是带动其他学生参加艺术训练的主力。艺术社团的训练和演出活动实际上为各学校培养了大批的优秀文艺骨干,而这些文艺骨干在推动高校艺术教育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带动了全校学生提高艺术认知能力、欣赏能力和参与能力。可见,完善艺术社团的建设和管理对大学生校园生活的丰富、兴趣爱好的培养、人际社交范围的扩大、审美体验和内心世界的丰富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艺术社团的发展势态积极良好,然而若要更上一个台阶,笔者以为应从制度化、专业化、规模化、精品化四个方面努力:
一方面,制度化、专业化、规模化、精品化的学生艺术社团发展目标对高校提出了以下要求:第一,制度方面:应根据艺术社团的特性实行含教育管理、活动管理、文化资源管理的柔性管理体系,以学生为中心,以引导、说服、吸引为主,鼓励学生积极增强创造力和感悟力,使教育者与学生和谐共处。同时确立学生奖励机制,设置艺术类奖学金,奖励在校内外艺术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对于那些在艺术教育学习中学有所成,或者在艺术社团工
作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学生,也要给予一定方式的嘉奖鼓励。同时应规定艺术社团学生可获相应艺术实践课学分,在评奖学金和保送研究生的有关条例中规定,艺术实践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可获专项奖励或特别加分。第二,招生方面:艺术特长生是学生艺术团的中坚业务力量,也是院系文艺骨干,艺术特长生的招入,直接地推动了各高校艺术团的规模建设和发展,进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和艺术教育工作的发展。因此各校应重视艺术类特长生的招生工作。第三,管理方面:艺术社团的主管部门要通过各种途径确保社团真正地发挥其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作用。比如,引导社团成员协调好排练与本专业学习的关系,合理设置训练时间,使其与学生专业学习不相冲突,督促学生平衡好专业学习与艺术爱好两者的关系,使学生不仅在艺术上有所专长,而且在本专业上也出类拔萃;鼓励社团成员积极参加艺术团的不同层次规模的演出活动,将其培养成活跃在校园各个角落的文艺骨干。
另一方面,制度化、专业化、规模化、精品化的发展目标对学生艺术社团自身建设提出了以下要求:首先,艺术社团应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艺术社团管理规程,对社团的全体同学进行规范化管理。其次,艺术社团建设应依托学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和校团委,在开展各项活动时,应加强基层联系,相互配合,从而使得各项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更为顺利。再次,艺术社团需在艺术教师的指导下,定期举办各艺术社团的汇报演出和艺术沙龙活动,定期开设艺术讲座、艺术类课程教学汇报会、艺术展览等;并作为校园活动的龙头,通过各种引人入胜的艺术活动,把校园的艺术气息折射到每个角落,从而使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从课堂教学逐步延伸到课外,扩大艺术教育的受众范围,潜移默化地实现艺术教育工作的宗旨。最后,高校间艺术社团应加强联系和沟通,积极参加全国、全省的各项比赛,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从而给广大艺术社团的学生们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充分展现出当代大学生的良好风貌。
三、开展多元化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
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直接反映了高校的精神风貌。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中的体现,它既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最近几年,校园内弥漫着商业气氛,世俗文化、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在学生中大有市场,一些学生轻视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崇尚物质金钱,讲求享乐功利,有的甚至丧失了应有的道德操守。因此,有必要通过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文化艺术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抵制消极、庸俗、低劣的时尚文化。™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曾在清华大学举办“一流大学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的发言中指出:“一流大学还需要一流的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一流的校园文化和软环境。”校园文化建设反映了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可提高学生对学校的荣誉感,激发师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因此,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过程就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提高的过程。
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既是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开发艺术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因此校园文化可谓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优质资源和“隐性课程”。笔者认为,艺术教育不应该只成为个别艺术特长生的专利,而必须通过校园文化的载体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能体会到艺术带给其的真正的意味和熏陶。为了让校园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应该力求做到以下四方面:一是倡导高雅艺术、民族文化走进校园。可邀请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家和艺术团体到学校开设讲座、专场演出和进行艺术交流。同时,学校的艺术社团和各院系的学生社团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校园文化,使得广大学生不出校园,便能够欣赏到各种艺术形式的高水平表演,以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丰富校园文化舞台。二是建立“学校艺术节”制度,积极创建具有本校特色的高水平学生艺术团队,使之作为展现学校良好形象的窗口,传播各高校特有的校园文化。三是定期开展各项文化艺术展演活动,如艺术节、文化节、校庆、艺术与人生讲坛等。可在学校固定的艺术活动场地,定期或是根据节日举办小型音乐会、欣赏会、表演等。四是要以学校团委为依托,以各院系为基点,切切实实做好艺术宣传工作。如定期在学校的报刊及宣传栏发布艺术活动信息;定期出版“爱乐刊物”,发放到各系、各学生宿舍,以普及艺术知识、介绍艺术家、艺术欣赏等。同时,在学校开辟艺术专栏,定期介绍全校校园活动动态,展出艺术团校内外演出剧照及艺术园地、各院系艺术活动、校园文化等动态报道。并建立艺术图书室,定期向学生开放,含图书、刊物、音像资料等。在广播台及校园网站开辟艺术学习园地和艺术欣赏板块。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学子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在不断地提高,上述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校园文化已日益不能满足走在前列的高校进一步提升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对于一些有条件开设艺术专业的综合性大学,应该把握这个发展的良机,结合本校的学科总体建设,在学科间的交叉互补形成的优势与艺术类学科本身特点相融合的基础上,开设艺术类专业,以构建崭新特质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融合校园和谐氛围,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