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艺术教育论文

简析欧阳修的批评文体及其文体贡献

2015-09-02 08:5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在宋文的研究中,批评文体的分析和探讨一直是学界研究的薄弱环节,即使60年代开始的对宋文体式有了专门性的研究,但数量颇少,且研究的不够深入,藉以此,本文选取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欧阳修作为切入口,贴合其具体诗文作品对其批评文体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其诗文可以归类为序跋体、书信体、墓志铭体等,通过对这些批评文体的分类解析,欧阳修对宋代文体的独特贡献便跃然纸上。

关键词:欧阳修;批评文体;理论
  根据李小兰《近30年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述评》(《襄樊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一文:“学界对批评文体是很重视的,从诗话词话、小说戏曲评点等分体研究取得很大的成就可以看出,然而从整体上探索中国古代批评文体的研究则刚刚起步,成果不多,因此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开拓空间。古代批评文体的价值转换应该予以关注。文体形态不是纯语言现象,人类的生存环境与精神需求是文体形态创造和发展的内在因素。批评文体从来都是有意味的形式,并不只是一些规则的简单排比组合,在其背后,往往有着很深的文化渊源和蕴涵,在当今中国文论‘失语’的状况下,古代批评文体的诗性言说方式完全可以古为今用,为干瘪生硬、枯燥乏味的当代文论注入清泉活水,让文论语言焕发出灵动的生机。然而这方面的研究力量非常薄弱,还需得到更多有识之士的重视。”1这种研究上的薄弱在宋代文体的研究上更为明显,早期对宋文的研究仅仅集中在文学史,比如对其骈文史、赋史等领域,到了后来的20世纪60年代,对宋文的批评文体有所触发式的尝试,但是数量并不多,研究成果也比较少,所以针对研究界的研究现状的此种缺憾,本文选取宋代“古文运动”最得力的干将欧阳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诗文的深入解读,发现其批评文体颇为多样,主要可以分为序跋体、书信体和墓志铭体等几类,对其进行细微的分析,不仅能够展现欧阳修诗文平易自然的风采的特点,而且可以窥视欧阳修对宋文体式的理论贡献。
  一、平和自然的文体风采
  欧阳修诗文在整体层面上呈现出一种平和自然的风采,这种风采在各类批评文体中均有体现。
  (一)文简义深的序跋体
  欧阳修的诗文集序十分有名,以致于被姚鼐称之为“序之最工者”。欧阳修的序跋体言辞质朴内涵深刻,往往在看似简易的言辞中蕴含着深邃的文学观点。欧阳修的序跋体在内容上往往针对文章主题和形式娓娓道来,在平易质朴的言辞中抒发着真挚的情感,表达着对文章的深刻见解。比如《苏氏文集序》:“赖天子聪明仁圣,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二三大臣而下,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皆蒙保全,今并列于荣宠。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 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2文中大多感叹句,几乎每一段都是以这样的感慨收尾,这样的叙写不仅表现出其不幸,更能是文章显得悲壮。
  序跋体在言简意赅的文风之中寄寓着作者的文章哲思,关于文和道的关系还较多地表现在他的日常书信之中。
  (二)自然晓畅的书信体
  综观唐、宋两代的书信文论,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主宰这一时期文学批评的主要论调是对“文道”关系的阐释,即要求诗文为政教服务,创立一种自由流畅文体的唐宋“古文运动”理论。当时许多名噪一时的文学家都有自己对于“文道”关系的理解及阐释的书信文章。到了宋代,“文以载道”观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展。 欧阳修的书信体也较多地涉及到了文与道的关系和思考,在自然晓畅的语言中表达出对文道的深刻见解。欧阳修作为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曾经在《答吴充秀才书》一文中运用辩证法论证文与道的关系,他认为道是本、文是末,故“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3 ,学道是学文的手段,而能文乃是学道的目的。同时,书信体也最能体现欧阳修平易自然的诗文风采,比如《读李翱文》的开篇:“予始读翱《复性书》三篇,曰:此《中庸》之义疏尔。智者诚其性,当读《中庸》;愚者虽读此,不晓也,不作可焉。又读《与韩侍郎荐贤书》,以谓翱特穷时愤世无荐己者,故丁宁如此;使其得志,亦未必。然以韩为秦汉间好侠行义之一豪俊,亦善论人者也。最后读《幽怀赋》,然后置书而叹,叹已复读,不自休。” 4因为每读一篇都有不一样的感受,所以由否定到肯定到视为不世知己,再正面对李翱其文其人进行论述,这使得文章曲折委婉,使读者觉得平易自然。
  与书信体的自然晓畅相比,欧阳修在墓志铭的贡献上,主要是将骈散结合的语言形式与深情结合在一起。
  (三)骈散相兼的墓志铭体
  墓志铭是古代一种实用文体,也是一种重要的抒写心灵的文体。欧阳修的墓志铭体多是文随情而发,在文章形式上多是骈散结合,在平易中抒发着真挚的情感,寄寓着深刻的人文关怀。欧阳修为自己父亲写的一篇表文《泷冈阡表》,是他的诗文中墓志铭体的代表作。“阡表”也就是墓表,这是一种记叙死者事迹并表彰其功德的文体。此文在谋篇布局上表现出独具匠心的表现手法,开篇以“有待于汝也”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索,弃在结尾处以“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鲜,遭时窃位,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5作结,不仅章法严谨,而且在内容上更好地呼应了全文。实际上,欧阳修的诗文“用了不少骈文句式吸取前代古文和骈文的优点,既避免了古文质朴单行容易造成的力屏气短、理胜于辞的缺点,又克服了骄文繁褥华丽、文不达意的弊病”。6由此可见,文章优秀与否和样式是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二、 昭然卓著的文体实绩:
  (一)《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体
  诗话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特有的形式之一,这种形式创始于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诗话研究专家郭绍虞对此给出充分的肯定:“诗话之称当始于行欧阳修,诗话之体,也创自欧阳修。”7在欧阳修《六一诗话》问世之前,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存在两种专著形式,一种是以南朝齐梁时代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属于“贵族式"的文学批评;另一种是以晚唐诗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为代表的文论体式。直到《六一诗话》的问世,这两种传统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格局才被真正彻底打破,由此,中国文学的占据正统地位的文学批评走向被转向,欧阳修以浅易的文字为批评话语,开始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之“诗话”体滥觞时期。从此以后,仿效者纷纭,诗话创作的 局面蔚然壮观。
  (二)向“杂文学”回归
  他不仅融会贯通诸文体,而且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对中国文学发展史来说,这种创新实际上是在吸收“杂文学”的营养之后对“纯文学”进行改革,这在推进中国“纯文学”与“杂文学”的相补的同时促进了中国文学的整体前进。同韩愈一样,欧阳修承担了振兴散文创作的责任,高举起“宗经复古”的旗帜,以理论提倡复古主义主张为方式重新向“杂文学”回归。正如汤用彤先生曾指出的:“大凡世界圣教演进,如至于繁琐失真,则常生复古之要求。耶稣新教,倡言反求圣经。佛教经量部称以庆喜(阿难)为师。均斥后世经师失教祖之原旨,而重寻求其最初之根据也。夫不囿于成说,自由之解释乃可以兴。思想自由,则离拘守经师而入启明时代矣。”8欧阳修打破记体文、赠序文、序跋文甚至是学术性论文陈旧的模式,任情绪自由挥洒,文思泉涌。
  三、标时划代的文体地位
  (一)对人文历史的融会贯通
  李建中教授认为“中国古代的历史叙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实录与说话。前者是正史是宏大叙事,后者则是对历史的民间性或私人性讲述。实录的文体多是着眼历史和朝代兴替,关注的是天下民生;说话体则较多地关注个体的心灵和生活场景。通过对欧阳修序跋体、书信体和墓志铭体三类批评文体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欧阳修的诗文既有实录的恢弘大气又有说话的娓娓道来,呈现出一种透视出文、史、哲相互渗透和融合的倾向,这对研究宋文体式提供了一个典型的个案。欧阳修撰《新五代史》和《新唐书》,虽说是以私家的身份修正史,但仍然属于经世致用的宏大叙事;而当他晚年‘退居汝阴’,在琴、棋、书、醇之间集诗话‘以资闲谈’时,六一居士秉承的是‘说话’类的私人性叙事传统。欧阳修之后,司马光也同样兼营‘实录’与‘说话’两类叙事:前者有《资治通鉴》,后者有《温公续诗话》。”9在欧阳修文学批评文体的这种桥梁作用下,才可能出现“《人间词话》从体制到体貌,完好无损地保持了古代批评文体的文学性;《红楼梦评论》虽说已具备现代学术文体的雏形,但其中的语体并不乏文学味道,或者说是现代批评文本中的文学性残存。”10
  (二)对前代文体的继承和发扬
  欧阳修的批评文体深得前人之大精华,在吸取了前人特别是宋初的评判文体的素养后,将自己的平易文风和深邃哲思注入其中,开创了评判文体的辉煌,开启着后世评判文体的新体制。以欧阳修以表征的宋文批评文体呈现出的这种特色,正好说明了古代批评文体是一个承继性的、连续的、动态的发展过程。“以本事诗始于唐,诗话则始于宋,继刘攽《中山诗话》、欧阳修《六一诗话》之后,仿制者同样是代不乏人。历代诗话中虽然也有模拟之制,但更有秀拨之作,如宋代《石林诗话》、《沧浪诗话》,明代《怀麓堂诗话》、《艺苑卮言》,清代《姜斋诗话》、《原诗》等。” 11欧阳修以及他的批评文体在整个古代文体历变的历史坐标中只是具体而微的一个点,所以要相对客观和完整地认识和研究欧阳修极其批评文体也不能脱离这一宏观的背景。
  综上所述,欧阳修在诗文中创造出来的序跋体、书信体、墓志铭体等具有典型性的批评文体,不仅以平易自然的批评风采独树一帜,而且凭借其中透露出来的文、史、哲相融合的因素彰显了古代批评文体的承继性特点,也据此为宋文体式做出了独特的理论贡献。
  作者简介:陈 舟(1986-),女,湖北武汉人。学历:硕士。单位:东华理工大学。研究方向:文艺学。
注释:
1李小兰著《近30年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述评》,《襄樊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2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p614
3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p664
4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p1049
5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p393,p395
6李建中著《论古代文论批评文体的无体之体》,《文学评论》2009年第02期
7郭绍虞著《清诗话续编.前言(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p87
8 汤用彤著《王弼之周易论语新义》,《汤用彤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3,p70
9 李建中著《论古代文论批评文体的无体之体》,《文学评论》2009年第02期
10 李建中著《论古代文论批评文体的无体之体》,《文学评论》2009年第02期
11李建中著《论古代文论批评文体的无体之体》,《文学评论》2009年第02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