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艺术教育论文

庄子哲学的分析以及感悟

2015-09-02 08:5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庄子哲学的核心内容是如何确立人的精神归宿。庄子大力提倡对于功名利禄应当持超越的立场,对于生死、天命应当持超越的态度。庄子还提倡“齐物”,对人世间的矛盾也应当持有超越的态度,由此达到人个体精神的自由。庄子的辩证人生哲学,对于我们调节心态和处理好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相当积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借鉴庄子的“逍遥游”的精神,可以让人们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心理平衡,最终发现和体验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庄子哲学;精神归宿;感悟
  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中期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部)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曾经做过漆园吏,但不久后辞去工作,不愿与统治者共事。《史记》载,“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是庄周拒绝接受,宁愿在游戏之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一份宁静与快乐,也不愿意继续当官。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在政治上大力主张无为而治。他能辩证理性地分析现实问题,能对黑暗的政治现实进行揭露和抨击,有其积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从两个层次来分析庄子的哲学:
  一、追本溯源层次:
  战国中期是我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大动荡的年代。孟子说“今夫天下之人
牧,未有不嗜杀人者”,残酷的现实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庄子也表明当时社会现实状况是“诸侯暴乱,擅相攘伐”(《渔父》) ,下层贫苦人民在“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在宥》) 的丛林法则主导的现实夹缝中以“仅免刑”(《人间世》) 苟活于世上为最大的追求。
  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庄子非常严肃的思考“何由兴乎世”(《缮性》) 这一社会的关键问题。受“乐出虚,蒸成菌”(《齐物论》) 的启示,庄子意识到“物出不得先物”(《 知北游》) “物物者非物”(《在宥》) “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 庚桑楚》)。从以上的论点,庄子就得到这样的结论:“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齐物论》) 。大力提倡人们舍弃欲望,抛弃物质利益,追求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
  以上的观点表达出庄子逐步向前追求世界本源的思路。参照《则阳》
“道,物之极”来理解, “未始有物者”就是庄子所称谓的“道”。
  一部《庄子》所展现的哲学理论体系,可以说是《齐物论》中所包含的思想体系的展现。这一思想体系,就是“物——心——道”。它完整贯串在齐物论、齐万物及齐物我的思想体系当中。在这里,核心的范畴是心,它有逐物与达道两个对立的倾向或层次。庄子所研究的学术,促成心由逐物到达道的转向。而物与道同有与无的转化,就是在心的转向中最终达到的。达到一种追求高尚精神的目的,追求高尚的精神体验,也就必然放弃了对现实物质利益的渴求。
  二、哲学政治层次:
  (一)治国要术:
  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准是道人。所以,追求世俗现实目标的封建君王就当以道人为先。“君王先治身,再治天下”(《天地》) 就是这个思想的集中体现。《山木》市南宜僚三劝鲁侯“刳形去皮,洒心去欲,而游于无人之野”、“去国捐俗,与道相辅而行”、“去君之累,除君之忧,而独与道游于大漠之国”这样无为而治,逍遥远游的状态就是这个思想的具体体现。
  “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至乐》) 根据这一思想,庄子提出了治国的核心战略就是“天地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的无为而治理天下思想, 正是基于这个观点,庄子对现实社会封建君王所采用的非道化的管理国家的政治模式大加谴责,称这是“圣人之过”,“至德之世,朴素而民性得矣”。
  庄子猛烈抨击世俗的同时,又有这样的论点:《天地》“天”、“德”、“仁”、“大”、“宽”、“富”、“纪”、“立”、“备”、“完”《天运》“至仁”、“至义”“、至富”“、至愿”《更桑楚》“至礼”“、至义”、“至知”、“至仁”、“至信”这些都体现了庄子“仁义礼乐”的正名思想。这些思想和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也有相同之处,这些品质都是作为一个人应该去修炼和追求的,这也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对于修身的准则。只有修身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要求自己达到一定的精神层面,这也是庄子哲学之中如何修道的一个重要内容。
  大道哲学的入世倾向还体现在庄子一再描绘的上古“至德之世”、“至治之世”等理想社会之中。
  庄子是在“眷念上古时代”,但他更“望着‘至仁’、‘至贵’、‘至富’、‘至愿’的未来”,他确实是在“怀着对人人平等的上古社会的眷念”,他同时更有着“对‘无私容’、‘使物自喜’的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要求人们远离自己的私欲,追求平等自由的精神状态。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庄子以大道思想积极入世和他一生无为于世的辨证关系。  
  (二)庄子哲学的辩证法:
  庄子辩证法的本质在“齐物论”里面的一段话表达得最为明确:“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我们可以看到,庄子哲学的立足点在于现在,并且从现在开始沿着与时间箭头相反的方向逆推。
  庄子哲学中所谓的“有始也者”与“有未始有始也者”之间的关系,这一点在齐物论里面已经表达得很清楚:“一与言为二,二与也为三。自此以往,历巧而不能得…。”庄子又写道:“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从“不辩”到“辩之以相示”同样是一个分化的进程。“齐物论”这一章里面深刻的哲理性寓言,从朝三暮四到庄周化蝶都应该被视为是对于异化过程进行逆转的尝试,虽然这种逆转在现实世界当中一直是一种虚无和梦幻,正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就是庄子哲学当中展示的宏大深奥的人生境遇,人生以虚幻开始和虚幻结束,任何事物都是从原点到原点。
  庄子辩证法的意义当然不仅局限于哲学思辨的过程,它也可以用于合理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过程也可以被看作人潜能的逐步丧失的过程。我们分析庄子的哲学我们可以有更深层次的眼光去看我们周围人和事物,因此我们作为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个体可以有 一个更符合逻辑理性的精神解脱。  
  三、结论以及感悟: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我们现在的社会进入了一个后现代的发展阶段,很多不符合常理的事情都是客观的普遍的存在着,有违反道德的事情,有违反法律和规范的事情---------恰恰是这个世界有一些人就是通过不符合人类普遍的道德规范甚至违法的不择手段来达到自己或者利益集团的目的,个人是如此,群体是如此,国家有的时候更是如此。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我们这个世界的体系的形成,不择手段和强盗逻辑是必要的要素。所以我们就这样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所以在我们这个物欲横流的物质世界里,人人都在追求自己和自己的利益团体能生存的更好,去尽力的去挣钱,谋生。因为我们每个人也只有融入我们人类生存的体系才能谈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我们既然是要融入我们的人类的生存体系,就难免会被龌龊的行径所影响甚至同化。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出世的态度来入世:别人干什么,我们也干什么,但我们对所干的事情的看法,对世间一切事情的态度,却绝对是与众不同的。 
  在一件又一件切实需要尽心完成的事情上,我们抛开一切全力以赴。这是入世精神鼎力集中与升华再现。恐怕此时不需要出世精神绵长滋养,须以全神贯注入世的精神为基础,干好份内事情,将它做得更好。
  出世不全飘摇自如,入世不定烦乱嘈杂。出世太多,懒散放任,寡然无味;入世太深,苦上身来,无力自拔。其中好与坏,变着方式捉弄着可悲而又可怜的人类,人类应该学会去驾驭他,这也是人生的处世方式。
  在许多缠绕束缚大家前进事情上,我们没有必要急功近利,期盼每一件事完美的完成。做事得到乐趣是最重要的,我们没有必要太在乎终点站,最关键的是做事的过程。人生就象旅途,其实最最珍贵的就是我们看沿途风景的心情。快乐不期而至,让有追求的人们坚持理想航向。该抛开抛开,该忽略忽略。自己超脱的精神方可悠游天地间,如放飞信鸽,美丽自由飞翔,享受绚烂阳光,真正在内心营造居于“世外桃源”的完美出世的心情。
   出世与入世精神如孪生兄弟,心灵在行动中吵吵嚷嚷争夺一席之地。心情因此多姿多彩,生命因此厚重充实。没有全然入世不渴望放松出世,太过松散出世向往平凡充沛入世。
“任他桃李争观赏,不为繁华易素心。”
“入世做事,出世做人。”
  以非凡的勇气挑战,以顽强的意志进取,以博大的胸怀包容,这才是“出世做人”的原则。
  以上就是我们研究庄子哲学的最大收获。
参考文献:
[1] 庄子.《庄子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1.  
[2]王先谦. 《庄子集解》[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3]王叔岷. 《庄子校释》[M].台北:商务印书馆,1993.
[4]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论六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87.
[5]刘文典. 《庄子补正》[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
[6]孙以楷、甑长松.《庄子通论》(第1版)[M].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 113.
[7]邵建寅.老庄哲学的精华和意义[J].厦门大学学报,1996(4):63-67.
[8]陈鼓应.《庄子今注今释》[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
[9]雷仲康.《庄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16-19.
[10]颜世安.论庄子的游世思想[J].南京大学学报,1999(2):67-68.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