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研究生论文

“五位一体”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论文(共2篇)

2023-12-11 02:5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面向新时期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针对新时期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五位一体”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从创新能力训练平台、培养措施、保障机制等方面介绍该体系的特色,研究生教育只有适应了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才能不断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本文提出的思路和方法不仅适用于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对其他学科的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背景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创新能力不但是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也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是推进和加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中坚力量。而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关系到高等院校知识创新的水平,也关系到国家未来的整体创新能力,培养大量的高质量创新型研究生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责。

  最近几年,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结构有较大变化,总体质量也呈逐年下降趋势,研究生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招收的研究生中来自985和211大学的学生整体比例降低,而来自普通高校的学生比例大幅上升。学生的主要精力放在考研课程上,动手能力差,很少接触学科前沿,缺乏创新意识和国际化视野。在此情况下,基础能力薄弱的研究生如何培养?大规模数量的研究生培养如何保证质量?研究生创新能力如何提升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当前很多高校研究生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新时期研究生培养现状,开展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将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来,电子科技大学从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出发,深入分析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对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多元化创新平台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等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针对学生在本科阶段普遍存在的只注重课本知识、缺乏科研训练、创新意识淡薄、视野狭窄等问题,我们经过4年摸索,在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解决了以下4个问题:

  ①科学研究能力薄弱问题;

  ②工程实践能力欠缺问题;

  ③专业学科视野狭窄问题;

  ④创新思维意识淡薄问题。

  2.构建“五位一体”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针对新时期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上述诸多问题,我们提出了“五位一体”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下简称“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

  培养体系是以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以研究生创新能力训练平台为载体,以有效的资源配给机制为抓手,以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为保障,实施研究型教学、科学研究训练、工程实践训练、国际合作与交流和科技竞赛五项措施。

  2.1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1)围绕学术研究型和工程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两条主线,构建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打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所有二级学科专业课设置,同时鼓励学生跨一级学科选修若干门专业基础课作为本学科专业基础课,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3)开设高级研修课程、工程实验实践类课程、前沿学术讲座等,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研究兴趣。

  (4)实施“研究生特别培养计划”,选拔部分学生对某一研究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2.2搭建研究生创新能力训练平台

  1)搭建科学研究平台,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实践环境。

  以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科研团队为载体,鼓励“研一”同学进入科研实验室,参与项目的设计与实施。通过科研项目训练,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2)构筑强大的师资队伍平台,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师资保障。

  (1)大力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近年来,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制定了一系列优秀人才引进计划,大力引进海内外优秀学者和博士,充实学院的教师队伍,提升队伍的学术水平。最近几年学院引进年轻有为的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千人计划获得者、青年千人计划等优秀的中青年海外教师近30名,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师资保障。

  (2)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有计划选派青年教师到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西北大学、普渡大学、加拿大滑特卢大学、安捷伦(Agilent)、摩托罗拉(Motorola)、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等高校或研究机构研修,研究、学习和借鉴世界一流高校研究生培养的先进理念、内容、模式和方法等。学院先后派出青年教师100名到世界知名大学进行学习交流,有效提升了青年教师的学术素养和国际视野。学院成立研究生课程教学团队,举行课程讨论会、师生座谈会,观摩国家级精品课程和研究生示范性教学,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规范,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应用实践积累教学案例,全方位提高青年教师教学素养。

  (3)引入企业导师。与知名IT企业(如IBM公司、SYBASE公司、华为公司等)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联合高端人才培养,如共建联合实验室、开设企业课程、邀请企业专家技术讲座、评审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联合举办软件设计大赛、派遣研究生到企业实习、校企双导师联合指导研究生等,将IT领域的最新技术和行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及时反馈给学生。

  3)搭建创新创业训练平台,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建立了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甄选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业基础和创业激情的“四有”学生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通过设计和开发科技项目来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2.3实施五项研究生培养措施

  1)开展研究型教学,为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1)将科学思维训练融入研究生教学中,实施“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以实践为主线,以项目为载体,用任务进行驱动”的研究型教学方法,激发研究生的自学意识和研究精神。

  (2)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力求在授课中不断地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的来源,摸索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总结最佳的解决方案。根据不同课程,采取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研究式教学、专业讲座与讨论、辩论式教学、自主学习以及各种学术报告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方式,把教学方法和技巧渗透到每一堂课中。让研究生以科学的方式看待问题,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有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教师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提升自身能力,扩展视野,修订课程内容,避免了教学可能存在的墨守成规、脱离实际等弊端。教师将科研项目实施经验融入到授课和实践指导中,还可以根据实际项目的需要,开出大量学科前沿领域系列讲座,避免课程体系的僵化,保证课程内容的时效性与先进性,使学生可在第一时刻接触到学科的最前沿。

  2)以高水平科研项目为载体,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学生以项目研究内容驱动科学研究创新,通过研读最新学术论文和技术报告,了解前沿研究动态,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高水平学术论文,训练科学思维能力和学术洞察能力,进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近4年来,学院共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100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资助,为研究生科学研究训练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明显优于其他同类高校。2009年以来,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7%,就业单位以微软、谷歌、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华为等高端产业公司为主,毕业生薪资水平位居全省高校同类院系最前列。

  3)加强工程训练,提高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

  (1)以企业工程项目为载体,鼓励研究生利用所学知识,实施项目调研、方案制订与论证、设计与实现、测试和验收等全过程的训练,培养研究生的系统观、工程观、产品观及工程实践能力。

  (2)搭建了“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综合实验实践平台”,开展了多层次、开放性的实验课程和实践课题,突出“研究性教学”“项目案例教学”“做中学”等教学手段的应用。

  4)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和竞争力。

  (1)实施国际合作办学。学院高度重视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国际合作双边交流模式,每年选送一批优秀研究生到CMU、MIT等国外一流大学留学,同时邀请IEEEFellow等国际学术大师和企业精英,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和科学研究,拓展研究生的专业学科视野,提升国际竞争力。另外,学院近几年接收百余名优秀的留学生,开展国际化办学,办学模式从单一模式转向结构多样化,从重知识传授转为以创新能力为本。

  (2)实施优秀博士生的双导师制度。通过国际学术交流、科学研究合作等方式,建立与国外知名大学联合培养学生模式,以国内导师作为第一责任导师,国外导师作为第二责任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包括确定研究方向、指导论文撰写等。学生有机会接触国外一流科研实体,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这样才能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

  5)以科技竞赛和自主创业为载体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与SYBASE、诺基亚、谷歌、腾讯等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举办了多种类型的科技创新大赛,为电子科技大学营造了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良好氛围,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另外还成立了一批以我院多名研究生为核心的高科技IT创业公司,不断入驻各大高科技创业园区,典型的公司有成都透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都远航科技有限公司、成都方米科技有限公司等。这些创业公司在数量和质量都位居中、西部高校首位,它们的发展壮大引领了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生创业之路。目前学院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是全国最大的IT类高校组织,包括20多个工作室和俱乐部。

  2.4建立完善的研究生培养保障机制

  2.4.1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1)加强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建立完整的监控机制。

  电子科技大学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研究生培养管理制度,全面启用“学位论文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确保学位论文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开发并全面启用“研究生培养管理平台”,全过程记录和监控研究生的指导过程和学位论文的完成。

  2)改革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制度,激励研究生开展创新研究。

  电子科技大学制订了“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办法”,对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制度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革,摒弃了奖学金评定单纯依据学生学业成绩的做法,加大对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考核,多维度、多指标综合考评学生的学业成绩、科学研究能力、工程研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积极参加各类高水平科技竞赛,激发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申请和承担高水平工程研究项目,训练工程实践能力。

  2.4.2有效的资源配给机制

  1)建立长效的人才选拔制度,设立多项优秀人才培养基金。

  针对一些有基础的优秀苗子,进行重点选苗培养。

  (1)通过国际软件人才实验班、拔尖人才计划等选拔优秀的本科生,对他们的研究能力、设计创新能力等进行训练。

  (2)对基础较好的硕士研究生进行引导,鼓励其硕博连读。

  (3)对有潜质的博士生进行重点资助,配备优秀导师,建立了“国家层面一学校层面一学院层面”的支持计划和体系。通过中央高校科研基本业务经费、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优秀博士生选培计划、博士生联合培养计划、优秀博士生导师重点支持计划等,培养行业高端优秀人才。

  2)凝聚行业企业资源,促进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通过与国内外著名的IT企业(如与IBM、sybase、微软、华为、阿里巴巴、腾讯QQ、中兴通讯等)合作,建立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实验室和实习基地。

  3)搭建畅通的国际合作交流通道,提供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与资源。

  多渠道、多形式和多层面的国际合作交流模式,为研究生搭建畅通的国际交流通道,提供国际交流平台和资源。在国家层面积极争取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出国留学机会;在学校层面推行优秀博士生出国留学计划;在学院层面,配合学校优秀博士生出国留学计划,推出1:1配套资助计划以及博士生参与国际会议计划;在团队层面,依托导师的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项目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为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交流提供平台。

  3.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类型和层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需要大量高层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即需要大量的研究生(含博士生)加入到他们的队伍。笔者根据电子科技大学所面向的行业领域和学科优势,提出了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体系和培养目标,并对多元化创新平台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型人才培养措施、研究生管理机制和研究生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实践证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目前大规模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有很好的效果。下一步就如何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工程素养、综合素养、管理素养、社会责任等方面进一步开展实践研究,为提高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社会适应度以及对社会的贡献打下坚实基础。



第2篇: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针对当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将研究生科研能力分三个阶段进行培养:模仿经典、夯实基础;开展研究、发现问题;思维创新、解决问题。并针对每个阶段的发展规律,结合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提出三点培养举措:分解经典案例,解读经典论文,重复和再现主流技术;关注研究热点,加强学术交流,明确研究领域和方向;横向触类旁通,纵向融会贯通,创造性解决科研问题。


  1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促进研究生的知识积累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协调发展,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然而,当前的研究生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因此要对研究生教育的三个主要参与者——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管理部门存在着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行研究。

  (1)导师方面:主持的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较少,缺乏指导经验,给学生制定的科研选题太难或者太易。没有系统地将科研成果转换为知识点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2)研究生方面:面对导师指定的研究方向或科研课题无法下手,习惯被动地接受知识,对于综合性较强的科研选题,独立思考开展研究工作的能力较差。

  (3)管理部门方面:未明确提出如何评价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指标,无法对导师及研究生进行科学的、量化的考核。缺乏同其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最新的科研成果的交流,未建立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科研平台。

  2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渐进式的。根据认知和实践的规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模仿经典、夯实基础;开展研究、发现问题;思维创新、解决问题。如图1所示。

  因此,要根据研究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培养策略,逐步拓宽研究生的科研视野。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研究生积累基础知识,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科研素质。

  2.1第一阶段:分解经典案例,解读经典论文。重复和再现主流技术

  创新的起点在于模仿和学习,为了让研究生具备创新的基础,第一阶段需要指导他们掌握研究领域最主流最前沿的技术;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选题,经典的解决方案是什么,核心的关键技术是什么。

  (1)对于偏重工学的计算机软硬件项目,研究生导师可以依据经验,将经典的项目案例分解为一系列子功能,进一步划分为一系列小的知识点。让研究生依次掌握这些已颗粒化的知识点,最后再整体理解完整项目(变得相对容易),进而能模仿实现该项目的各个细节。项目分解方法可采用项目管理的工作分解结构(WorkBreakdownStructure,WBS),如图2所示。

  (2)对于偏重理学的科研论文,研究生导师先选取该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经典论文,从选题、研究方法、结论等方面进行深入解读。每篇代表作涵盖若干知识点,研究生依次掌握这些颗粒化的知识点之后,就不会盲目查阅最新的参考文献,如图3所示。

  2.2第二阶段:关注研究热点,加强学术交流,明确研究领域和方向

  在有良好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选择什么样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是每个研究生面对的难题之一。

  (1)对于偏向工学的应用型研究生,需要指导他们在横向科研课题中注重发现和改进原系统的缺陷和不足,以及关注用户提出的新需求和未解决的问题,逐步明确研究问题和研究方向,准确提炼出核心的关键技术,再围绕这些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科研选题,如图4所示。

  (2)对于偏向理学的研究型研究生,在纵向科研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不能闭门造车,需要广泛阅读最新的学术论文,或参加国际会议进行学术交流。这些论文和会议经常会在交流完自己的研究成果后,指出尚未解决的问题(OpenOuestions)。围绕这些问题制定的研究方向,既是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同时也是其他研究者未解决的问题,具有较好的创新性。可以指导研究生了解学术前沿知识,明确创新内容,提炼出关键的科学问题,再围绕这些关键问题进行科研选题,如图5所示。

  2.3第三阶段:横向触类旁通。纵向融会贯通。创造性解决科研问题

  当明确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后,如何创造性地解决科研问题,就是研究生科研工作的重点。根据使用的技术和求解问题的角度,可以把科研创新分为4类情况。

  (1)利用新技术,解决新问题。当传统的方法不能很好地解决新问题时,研究生提出新的方法或利用新出现的技术来有效地解决该问题,将是一种较大的创新。

  (2)利用新技术,解决老问题。当出现新的技术和方法时,研究生能将新方法应用于解决老问题,发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求解传统问题的效率,这同样是一种创新。

  (3)利用老技术,解决新问题。当出现新问题时,研究生能利用已掌握的成熟技术成功解决新出现的问题,这无疑也是一种创新。

  (4)利用老技术,解决老问题。研究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解决传统的老问题,这是一种模仿和复制他人的工作。虽然不属于科研创新,但是这个步骤往往是科研水平提高的重要阶段。

  因此,对于偏向工学的横向科研课题,我们需要培养研究生触类旁通的能力,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对于偏理学的纵向科研课题,我们需要培养研究生融会贯通的能力,研究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理论,探求新的工作原理和算法。

  3结语

  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受多种因素影响,要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还要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研究生固化研究成果,例如发表高水平的论文、申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申请发明专利等。这些具体化的科研成果可以有效地激励研究生持续地开展科研和学术创新。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