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研究生论文

研究应用经济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创新

2016-11-02 13:0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应用经济学是“以整个经济世界的运行规律和运行状况包括所有经济部门和生产环节的运行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作为自己的专业领域”。培养具有独创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怀疑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国际视野与了解中国国情的高层次的应用研究人才。进入新世纪,伴随着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等经济实践背景的变化,面对科技革命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应用经济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和教育内容与方法也在不断调整变化中。通过相关调研,了解到现行课程体系和教育内容中存在着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甚至相冲突的地方,亟待调整改进。


一、应用经济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要素“本科化”色彩较浓


课程内容与本科大量重复,实施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讲授式教学,与学生互动较少。老师面对考核和晋升职称的压力,对学生要求低,通常课后回去做研究,写文章、做课题,对于学生关注太少;课程体系结构不利于学生研究的深入和研究兴趣的培养;课程门数存在因人设课现象,数目较多。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有一定的脱节。


2.课程设置要求“统一化”倾向突出


一是在学校层面,为方便管理,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以各种文件形式,对学校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统一要求;二是在某一具体专业内部,研究生之间相互抄袭,指导教师又没有认真把关,导致不同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基本雷同,没有因材施教,个性和特色丧失。


3.课程体系结构“学科化”特征明显


一是由于没有相互支撑的教学团队,课程体系要素相对局限于特定学科范围之内;二是课程体系结构相对忽视实践性课程,没有结合国际潮流、中国特色和经济现状,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4.课程实施过程“应用化”倾向不足


一是理论课程多,数理基础课不足。原因在于部分教师数理功底本身不强;另外,部分学生来自于文科本科生,对于学习较深的数理课程有难度。但缺少数理分析,就不能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使理论知识难以理解。二是主干课程设置中缺乏方法论研究。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人才,必须培养学生规范、科学的研究方法体系。


二、应用经济学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结构设计


课程设置以应用经济学创新人才的培养为目的,以经济学教育的本土化为目标,以经济学教育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为核心,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立足经济学教育的国际化,进行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设置的改革与调整。课程体系结构涉及三个方面:主干课程、特色课程和实践课程。主干课程是必修课,特色课程和实践课程是选修课。


1.主干课程


主干课程包括四个层次:①经济史课程。通过这类课程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演进历程,提升学习兴致。这类课程包括:“中国经济史”、“世界经济史”、“马克思经济思想史”、“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经济学名著选读”等。②基础理论课程。通过这类课程的教育,使学生掌握经济学基础理论。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③应用类课程。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企业、部门、区域、国家乃至世界的运行与发展。包括、“会计学”、“金融学”、“公共财政学”、“消费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际经济学”。④方法类课程。通过这类课程的实践,使学生掌握思考方法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和动手能力。包括“经济学方法论”、“经济社会调查方法”、“统计学”、“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数据分析与SPSS应用”、matlab等。


2.特色课程


根据各自优势与特色,或经济发展实践的需要,开设3~5门特色课程。如“中国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当代中国经济”、“西部大开发专题”、“经济学前沿专题”、“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20位经济学家思想述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题等特色课程。


3.实践课程


充分发挥应用经济学学科的集聚与辐射作用,加大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的力度,争取与企业、社会建立广泛的联系。积极承担政府、企业咨询类课题。课程主要包括:①各类学术报告、学术沙龙、学术会议、科研课题以及学生间的课余学术讨论等。②建立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为研究生提供学术交流、自主开展科学实验和实践创新思想的专门场所。③通过在校外研究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设立研究生工作站,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两段式双导师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校外研究生培养基地,提高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应用经济学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实施方式


1.课程审査机制


(1)严格审査新开设课程。从学科目标定位、适用对象、课程内容、教学设计、考核方式、师资力量、预期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审査,并加强对课程开发的指导监督。


(2)定期审查已开设课程。通过定期审查,保证课程符合培养需要、保持较高质量。除教学专家外,注意吸收毕业研究生和用人单位参与课程审査。对于质量未达到要求的课程提出改进、甚至停课要求。


2.研究生选课管理


(1)重视研究生课程学习计划的制定和审査。综合考虑研究生已有基础和兴趣志向,发挥导师和培养指导委员会作用,加强对研究生课程学习计划的制定指导和审查,严格对计划执行的管理和监督。


(2)形成开放、灵活的选课机制。建立跨学科、跨院(系)和跨校选课机制,扩大课程选择范围,支持研究生根据培养需要在论文工作阶段修习部分相关课程。


3.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


(1)促进学生、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鼓励研究生参与教学设计、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价。


(2)优化课程内容,注重前沿引领和方法传授。及时调整和凝练课程内容,重视通过对经典理论构建、关键问题突破和前沿研究进展的案例式教学等方式,强化研究生对知识生产过程的理解。


(3)加强对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支持服务。为研究生提供个别化的学习咨询和有针对性的课程学习指导,开展研究生课程学习交流活动。加强教学服务平台和数字化课程中心等信息系统建设。


(4)加大对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激励与支持。提高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在教师薪酬结构中,特别是绩效工资分配中的比重。加大对教师承担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项目的资助力度。


(5)加强师德与师能建设。强化政策措施,引导和要求教师潜心研究教学、认真教书育人。支持教师合作开发、开设课程,鼓励国际和跨学科合作。建设教学交流和教学技能培训平台。


四、应用经济学研究生教学考核和评价方式


1.创新考核方式,严格课程考核


根据课程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等的特点确定考核方式,重视教学过程考核,加强考核过程与教学过程的紧密结合。


2.探索建立课程学习综合考核制度


根据学校、学科和硕士层次的实际情况,结合研究生中期考核,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课程补修或重修,确有必要的应对培养计划做出调整,不适宜继续攻读的应予分流或淘汰。


3.严格课程教学管理


通过建立健全应用经济学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制度,按照规定程序办法严格教学管理。已确定开设的研究生课程,必须按计划组织完成教学工作,不得随意替换任课教师、变更教学和考核安排、减少学时和教学内容。研究生课程开课前,教师应按照课程设置要求、针对选课学生特点认真进行教学准备,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应对课程各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形式做详实安排,对学生课前准备提出要求和指导。课程教学大纲应在开课前向学生公布并提交管理部门备案,作为开展教学和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


4.完善课程教学评价监督体系


加强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定期实施课程评价。建立以教学督导为主、研究生评教为辅的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监督机制,研究生教学活动全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监督。完善评价反馈机制,及时向教师和相关部门反馈评价结果,提出改进措施,并督促和追踪整改工作。注重通过评价监督发现优秀教学典型和进行经验推广。鼓励引人社会专业机构和国际认证组织对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诊断式评估。


作者:段禄峰(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西安71006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