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研究生论文

外语专业研究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2016-09-22 16:4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思辨能力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以及核心技能之一,一直是我国外语专业研究生培养的薄弱环节。因此,本文将尝试从培养制度、教学模式以及课程设置等三个方面,来浅谈外语专业研究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致力于提高外语专业研究生的创新与思辨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0 引言

 

  随着知识型经济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作为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也越来越依赖于研究生教育。而外语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虽有着较为鲜明的个性,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外语专业研究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这一方面。这也导致了外语专业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科研能力的落后,使得他们在学习科研中以及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都缺乏核心的竞争力来适应社会的发展潮流。由此可见,加强外语专业研究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

 

  1 相关研究

 

  思辨能力或称批判性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 skills),是指个人为了决定某物的真实价值,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最终做出有理据的判断的能力。其中包含三个维度:改进、分析、评价。也就是说,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分析与评价以提高和改善自己的思维能力。

 

  在西方国家,思辨能力的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技能之一,其相对应的训练课程也被纳入到了整体教学计划之中。美国政府于1991年将思辨能力作为教育改革实验课纳入国家教育纲要,并于1993年将其列入大学教育目标(The 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Report)

 

  相比之下,国内关于思辨能力的研究还明显不足,尤其是外语专业研究生。因为受到外语水平和教材教法的牵制,外语专业本科阶段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受到很大的制约。因此有部分学者提出,外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明显低于其他文科专业学生,患有思辨缺席症由于思辨缺席,外语专业学生在学习科研以及工作实践中都将缺乏创新精神,难以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而针对这一现状,我国学者已尝试从各个视角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案,例如黄源深(2010)教授提出可以调整课程的设置、改革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等建议;④文秋芳(2008)教授通过与文献阅读与评价的课程教学的结合,进行了研究生高层次思维能力,即批判性思维能力培 养的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目前国内关于外语专业学生思辩能力培养的相关研究较为单一。因此,本文将尝试从培养制度、教学模式以及课程设置等三个方面,来浅谈外语专业研究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外语专业研究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2 外语专业研究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外语专业的学生将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培养语言的基础能力方面,科研能力以及思辨能力的培养起点低。再加上专业教师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学生的思辨能力从总体上落后于其他的文科专业。因此,本文将通过以下的分析,找到原因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来培养外语专业研究生的思辨能力。

 

  2.1 培养制度——“淘汰制

 

  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研究生教育的招生规模也一直呈上升趋势。外语专业研究生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因其招生考试多注重语言的基本能力以及卷面分数,而招生的比例扩大又使得对学生的要求略有放松,从而导致研究生的整体质量下降,思辨能力也不高。而国外的研究生教育有着鲜明的特色,比如美国实行严格的淘汰制,研究生的入学率高,但淘汰率也高,一般情况下淘汰率为10%15%,有的甚至可达到35%左右。相比之下,中国的研究生淘汰率极其低,只注重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成绩以及最后论文的完成情况,对整个研究生期间的学习过程不太重视,也不注重去培养创新与思辨能力。如国内某重点高校外语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提出:毕业答辩前,硕士研究生必须完成:(1)一篇与其专业研究方向相关的学术论文;(2)或者一个学术质量获得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指定的相关学科专家组认可的翻译作品或相关实践报告。由此可见,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的要求并不很高。在这种氛围下,学生如果缺乏学习主动积极性,则可能不会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学术研究与思考方面,更不用说思辨能力的培养了。

 

  因此,想要提高研究生的思辨能力,淘汰制是一种可行的尝试。在研究生入学考试时,老师可适当给予具有潜力的学生入学机会,让他们进入研究生的学习阶段,通过相关课程的培养,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科研 思辨能力。但学院需严格要求学生,除了根据学生的基本能力、课程的完成情况、科研成果、毕业论文等几个方面来考察学生是否具有资格获取硕士学位,同时也给予一定的淘汰压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国外的成功经验表明,有淘汰才会有竞争,才能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创造力以及思辨能力。研究生招生数量逐年增加,使得淘汰制或者宽出严进制显得尤为重要。

 

  2.2 教学模式多样化

 

  我国外语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还是以必修课+选修课为主,且必修课所占比重较大,大多数课程又偏重于理论的学习,与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基本一致,难以体现研究生的研究特性。课堂上的教学也大多数都是填鸭式教学模式,而讨论式、启发式以及探索式的教学方式则相对少之又少,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外语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与思辨能力都难以有所提高。

 

  而Seminar教学范式着眼于探索、思辨、交流与合作,对于创新与思辨能力的培养将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陈平原教授(20076)曾将Seminar教学范式解释为简单地说,就是讨论课,师生在一起坐而论道;而不是演讲课,任凭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讨论课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必须在教授的指挥和引导下,围绕相关论题,阅读文献,收集资料,参与辩难,并最终完成研究报告。”⑥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模式由教师负责向学生传授知识,Seminar教学范式则给予了学生更多的主动权让其去探索学习,追踪本学科的最新研究前沿,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科研能力以及思辨能力。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于2009年三月开始,采取Seminar教学范式教授研究生EPS课程,师生普遍认为Seminar教学范式使传统教学的单向知识传授方式向注重学习者主体的研讨教学方式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思辩能力的培养。

 

  除了Seminar教学范式外,学院还可组织聘请国内外优秀专家学者来开展学术讲座,要求学生的出勤率,并于讲座结束后组织学生以研讨会或书面报告的形式来探讨本次学术讲座的主题。学院还应支持和资助学生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接触研究前沿,开拓学术视野,并鼓励参会学生回校后开展小型的学术报告会,将学术前沿最新动态传递给研究生同学。同时还可鼓励学生公开做学术报告等多种方式来充分挖掘研究生的创新与思辨潜能,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认知互动,以达到学术科研的最佳效果。

 

  2.3 课程设置多维度

 

  课程教学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知识理论框架、实践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对研究生的创新与科研能力、思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也有重大的影响。尽管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已经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与国外一流研究生教育机构相比,差距仍很大,课程体系前沿性、国际性不足。而对于外语专业研究生而言,课程的设置主要还是以专业理论课为主,研究方法课没有得以突出,在部分高校甚至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其次,外语专业科研的基本素质,即包括学术论文的规范与写作方法、查阅与搜集整理资料的培养也没得到重视。这些都将影响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因此,在外语专业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中,还应该增加开设一些研究方法课,即基于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论文写作的规范与实践。专业理论课可以提高研究生的理论水平与见识,而研究方法课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借助科学的研究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思辨能力。除此之外,文秋芳(2008)教授还提出了开设文献阅读与评价课程来培养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能力,即思辨能力。通过组织学生查阅大量的最新文献,采取分组合作学习法,口头报告和评价该阅读成果。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将思辨能力的培养融入到课程中,帮助学生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与科研欲望。对于研究生而言,这门课程的大力推广将有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并在阅读与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有意识的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评价标准,做出有理据的判断,而这就是思辨能力的形成与提高的过程。总而言之,增加研究方法课和开设文献阅读与评价课程都是提高学生创新与思辨能力的有益尝试。

 

  3 结语

 

  思辨能力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也是外语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因此,本文从培养制度、教学模式以及课程设置等三个方面,浅谈了外语专业研究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致力于提高外语专业研究生的思辨能力。然而,思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长久的任务,需要外语类的教学工作者以及学生自己不断的努力与探索。

 

  作者:潘涵 李瑶 来源:科教导刊 201619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