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市场化和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大大加速了大学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大学希望通过国际合作提高办学水平和竞争力,这种国际化的办学视野也引发了大学之间生源、师资以及办学资源等全方位的激烈竞争。
英国学者奈特曾经指出:“早在中世纪的时候,就有关于使用统一语言并制定统一课程和考试体系,以便于学生、学者和学术思想的交流的争论”。从那时起,大学之间就已经跨越国界以不同方式进行合作,大学教育的国际化雏形已然出现。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很多学者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学术等方面都作出过大量论证。研究生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高级阶段,其国际化的必要性更为显著。Altbach和Knight在对全球化和国际化进行基本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动机,包括获得商业目的以及利用国际课程加强教学绩效等。Brooks和Waters则通过对亚洲、欧洲等国家的案例研究,从出国留学的角度,研究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驱动因素。在关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策略的研究中,Rumbley发展且深化了Knight提出的国际化循环策略模式,增加了外部背景因素和内部背景因素驱动,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演进路径划分为动因、策略和结果进行分析。对于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模式和路径探究,Hurd运用组织行为学理论来解释高校实施国际化的动机,基于高校国际化发展模型进行了案例研究,对国际化发展路径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模式。黄永林、吴坚、李盛兵、周定财都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角度阐述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性,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发展路径。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对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形成基本共识,都在努力适应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历史潮流,并通过多种手段来推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努力争取或保持本国研究生教育的先进地位。
欧美国家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起步较早,通过对其国际化的政策梳理,并对其发展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一些对中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有益经验。本文把美、英、德三国作为代表性国家并以此为研究对象,对其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行分析,以期获得一些有意义的启示。
一、欧美国家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进展
(一)美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
早在1966年,美国就制定了《国际教育法》。1999年11月,美国国际教育家协会向美国政府提出一系列国际化的政策建议,倡导制定相关政策,并充分调动和利用全国的公民、团体和各州政府等一切可能的资源,支持并鼓励教育国际化。美国还非常重视跨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估。2001年,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颁布《跨国认证准则:对非美国高校和项目的认证》来促进跨国间高等教育的合作和交流,积极维护美国高等教育的品牌。21世纪以来,美国为加强其研究生教育的国际领先地位,应对欧盟等国家不断提升的研究生教育实力带来的生源、师资等各方面的严峻挑战,将研究生教育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采取各种政策来保障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全球主导地位。美国研究生院委员会在多年的年度政策报告中大力呼吁政府和高校积极推进国际合作,认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提升国家竞争力和创新战略的重要手段。从2009年起,连续多届全球研究生教育战略峰会都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作为重要议题展开讨论。
美国研究生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的主要模式是通过美国某一所大学与国外一所或者多所大学共同开展学术合作,如进行合作培训、合作研究以及联合办学等。双学位项目也是美国研究生教学国际化的重要模式。2007年有1/3的美国研究生院委员会成员大学开展了联合学位或双学位项目,截至2008年,这一数量已经占全部成员学校的半数。目前,美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正在以联合学位项目、双学位项目、资格证书项目以及其他非学位项目合作的方式继续开展。美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在硕士层面主要集中在商学院、工程科学、物理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对美国高校国外合作伙伴地区的调查显示,有36%的受访高校表示已经与欧洲机构开展合作,有18%的受访高校表示与中国内地进行了合作,有14%的受访高校表示与印度开展了合作,有12%的受访高校表示与韩国开展了合作,另外各有8%的受访高校表示与中国台湾、墨西哥以及新加坡的高校开展了国际合作,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在不断迈向深入。
(二)英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
英国在20世纪90年代发布了《哈里斯报告》和《迪尔英报告》,这两个报告对促进研究生教育以及吸引外国留学生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英国政府继续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实施一系列相关政策,支持高校拓展留学生市场。英国设立研究生奖学金项目,每年资助600名研究生,吸引优秀人员攻读研究生。2000年以来,英国授予留学生研究生学位的数量不断增加,从最初的2.1万增加到2010年的8.8万,十年间增加了3倍,其中硕士学位数量多于博士学位数量,但博士学位授予量的增速也比较快,从2000年的1600多增长到2010年的8200多,十年间增加了4倍。从2001年以来,英国高校授予留学生的博士学位数量占该国授予博士学位总数的比例一直超过35%,硕士学位的这一比例高达57.3%。
英国政府和高校在大力发展留学生市场、积极招收留学生的同时,还积极开拓境外研究生教育市场。其办学模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英国大学与国外同行共同新建一所大学,合作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发展研究生教育项目,如宁波诺丁汉大学;另一类是英国高校在境外与外国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国际合作的授课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在境外进行授课教学,在当地教育机构读完所有课程;二是学生在当地读完一定年限课程,最后一段时间转入英国的大学继续就读,修完所有规定课程并取得合格成绩,便可以获得英国大学的相关学位。
(三)德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
从20世纪末开始,为了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德国大学开始改革学位结构,设立国际承认的学士、硕士学位,引进学分制度,对承认外国高校毕业文凭以及已经修习获得的成绩采取灵活态度,简化在外国已取得文凭学历和学习成绩的相关程序。从德国高校进行国际合作的国家来看,其主要的合作伙伴是欧美发达国家,其中合作最密切的国家当属法国,据相关统计数据,德法高校间的各类合作项目共计2100余项;居第2位的是德英合作项目,大约有1800余项;居第3位的是德国与西班牙的合作项目,约为1300项左右;居第4位的为德美项目,约有1100余项。德国高校国际合作具有较强的广泛性,合作伙伴广及世界135个国家和地区,遍布世界各地。德国与中国高校的国际合作项目达到350项左右,居第12位。在这些合作项目中,有很大一部分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项目。
德国大学寻求国际合作的学科涉及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合作方式包括交换非学术人员和学生、教学科研人员、学术后备人才等,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协商奖学金设立事项、合作建立教学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教学研究等,其中最为常见的有交换学生、交换科研人员、承认学分以及合作开展研究等。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在2002年7月出台了《教育与研究向世界开放:通过国际化实现创新》,该文件制定了加强德国教育与研究国际化的八大目标。此外,德国还支持并积极推动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同时,新的学位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德国学生出国留学的进程。统计数据显示,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010年,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中有20%的学生有国外学习的经历,综合大学中有25%的学生有此经历。在硕士教育阶段,有高达40%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
二、欧美国家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特征
总体来看,欧美国家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是非常明显的,各类统计数据均表明,包括联合学位和双学位的各类国际化项目数量呈不断增加的趋势。国际教育协会对28个国家的教育机构进行过调查,有95%的机构计划在未来开展联合学位或双学位项目。欧盟主要国家于2002年正式启动联合学位项目,该项目包括学士、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主干部分为联合硕士学位计划。欧洲各国之间也建立了多种形式的联合培养项目,到2006年,欧洲地区已有300多个联合培养项目。美国政府也积极鼓励本国大学与外国大学开展国际学位合作计划,并设立专门的基金资助项目,如国际研究和教育合作计划以及跨大西洋学位合作项目等。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欧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逐渐呈现出一些比较鲜明的特征。
(一)从国际合作的类型来看,双学位项目相对于联合学位项目更为普遍
欧美国家大学的研究生国际合作主要是通过联合学位和双学位项目来实施的,而双学位项目更占优势。欧洲有76%的研究生教育机构提供双学位,26%的机构提供联合学位。美国研究生教育机构中有68%提供双学位,13%提供联合学位。从数据上来看,欧美国家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主要是以双学位项目为主进行的,双学位项目增长迅速,而联合学位项目并无显著增长。其主要原因在于,联合学位的发展除了受财政约束外,还存在一些法律上的约束。在拥有国际研究生数量最多的前十所院校中,约有44%的院校开展国际双学位项目,但并没有院校开展国际联合学位项目,拥有国际研究生数量越多的院校,开展国际双学位项目的比例越高。
(二)从国际合作的学科来看,硕士层次多以成本较低的应用学科为主
欧美国家研究生教育机构开展联合学位和双学位项目几乎覆盖了所有学科领域,但学科分布并不均衡。其中比例最大的学科是经济学与商学的相关学科,欧盟的这一比例为46%,美国达到45%;其次为工程学科,29%的欧盟机构和21%的美国机构在工程学科开展联合学位和双学位的国际合作项目。美国大学在社会科学等领域开展国际学位合作的比例基本都高于欧盟大学,但是,在法学专业,欧盟大学提供联合学位和双学位项目的比例占8%,而美国大学只占2%。欧美国家开展国际学位合作涉及较少的学科是建筑和医学等,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科的研究生教育成本较高,且这些学科大多属于各国政府严格控制的领域。在博士层面,合作学位项目主要集中在工科和自然科学领域。
(三)欧美国家普遍重视对国际合作项目进行质量评估和认证
欧美国家都十分重视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项目的评估,除了对招生标准、学分要求、考试标准等方面作出严格规定外,还会采用其他方式评估,包括接受相关教育质量认证机构和国际认证机构的外部评估等。欧盟和美国对于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质量的评估策略也有所差异。在欧盟,相关大学会受到比例基本持平的内部专家和外部专家的评估;而在美国,以内部专家评估为主(占51%),外部专家只占26%。在国际合作项目的认证方面,欧盟和美国也有所不同。在欧盟,对合作项目的认证更多是通过教育部(占52%)或通过欧盟成员国的认证机构(占45%)来进行;而在美国,认证工作主要通过地方认证机构来进行(占54%),其次才是国家认证机构(占36%)。
(四)从资金来源来看,美国和欧洲的大学的资金筹措渠道有差异
美国和欧洲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经费筹措机制上有显著不同,最显著的不同在于研究生学费占合作项目经费中的比例,欧盟为26%,而美国则高达58%。欧盟开展合作项目的大学主要从大学预算和诸如政府、基金会等外部资源获得经费,而且本国政府和外国政府的资助比重为2颐1;而在美国,国际合作项目的经费分别占大学预算的16%、外部资源的26%,比例相对较少。欧洲大学获得外部资金的来源较广,包括亚特兰蒂斯项目、伊拉斯摩项目以及国家和地区政府的资助等;而美国大学获得外部资金支持的渠道相对比较少。在欧洲,64%的受调研大学参加国际合作学位项目的研究生向本国大学支付项目的全部费用,16%的受调研大学的国际项目研究生向每个合作机构分别缴纳学费;在美国,有55%的受调研大学参加国际合作学位项目的研究生需要向本国缴纳学费,31%的受调研大学的国际合作学位项目研究生需要向每个合作机构分别缴纳学费。
三、欧美国家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对中国的启示
(一)中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分析
教育部公布的中国研究生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对全国57所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研究生院的高校进行的不完全统计表明,目前中国设置研究生院的高校已经开展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项目数量达到260多个。中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程度在逐渐加深,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呈现出一些特点:
1.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的地域分布不均衡
中国各省市、高校开展研究生学位项目国际合作的地域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数量比较少,有些中西部省份地区甚至还处于空白状态。以教育部已经审批的研究生国际合作项目为例,东部地区有118个,占全部项目的77%,而中西部地区仅有35个,不足总量的1/4。57所设置研究生院的高校分布趋势也与此类似,上海、北京、江苏以及陕西处于领先地位,这说明国际合作项目受经济因素、高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影响很大。正是这些因素的存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步伐和进展程度才呈现出地域分布不均衡的状况。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各地教育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这种差距也会慢慢缩小,分布不均衡的状况也会得到改善。
2.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项目主要集中在办学成本相对较低的经济管理类应用学科
从数据来看,中国目前研究生国际合作项目中合作学科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办学成本较低的人文学科和比较容易取得经济回报的工商管理学科等。教育部审批的国际合作项目主要集中在经济管理类、应用工程类等学科,其中,经济管理类项目占总数的56%。在57所设置研究生院的高校的国际合作项目中,人文社会学科,包括经济、管理、法学、汉语言文学等,占比较高。
但从趋势来看,工程技术类项目有逐渐超越经济管理类学科的苗头。对57所研究生院院长的调研数据显示,75%的受访院长表示今后愿意在工程技术领域开展国际合作,67郾9%的院长表示希望能够在新兴学科开展合作。(见表1)
1.从资金来源看,研究生国际合作项目的筹资渠道比较单一、资金投入不足
双学位和联合办学项目涉及相关人员的国际流动,需要有充足的经费才能保证其正常运转下去。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中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项目的经费投入不足,除了合作双方的前期投入外,教育部项目主要是以学生的学费为主要来源,学校自办国际合作项目以学校资助和学生学费为主要来源。目前还缺乏像欧美国家那样相对比较广泛的筹资渠道,这使得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经费投入不足,国际合作的推进深度和速度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2.从国际合作的持续性来看,校际自主合作项目与教育部审批项目有明显差异
学校自办的国际合作项目是基于学科和学术交流等内在发展需要而开展的,各个高校一般会拿出专项资金为该类项目提供支持,因此学校自办的校际合作项目相对于教育部审批项目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即使有些高校的自办国际合作项目也向学生收取一定的费用,但费用相对较低,且合作双方建立了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可以大大减轻学生负担,这样既能保证自办项目的生源,又能帮助该项目稳定有序地开展下去。而教育部审批的国际合作项目中,一大部分是为了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由于收费较高,这些项目的生源会面临问题,而且项目的存续周期受到教育部许可限制,有些项目的学科特色也不明显,这些问题都会使得项目的持续性大打折扣。
(二)欧美国家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对中国的启示
结合中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现状,我们能够从欧美国家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实践过程中得到一些启示,这些启示对中国高校未来进一步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加强专门针对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的政策和法规建设
中国目前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的基本政策法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等,这些都是面向整个高等教育的宏观政策法规,在指导规范中外合作办学方向上能够起到引领作用,但是,这些政策在指导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的具体层面时,就会出现针对性不足的问题。这些宏观政策法规对于双学位、联合学位等新形态合作方式缺乏明确有效的具体规定,对于学位授权标准、相关程序存在盲点。为此必须建立起对合作办学实践活动具有具体规范和指导作用的法规政策,以提高中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活力,彻底杜绝合作办学随意化现象。
2.加强对研究生国际合作项目的质量监控机制建设
中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已经推进多年,但仍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管理监督和质量监控机制,对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项目的质量缺乏有效的评估和审核。政府主管部门现有的评估模式存在重审批、轻管理的倾向。对57所研究生院院长的调研数据显示,中国东部地区国际合作项目的质量监控机制比中西部要好一些,完备比例分别为48.8%和33.3%(见表2),但总体而言,全国高校的国际合作项目质量监控机制还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
作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推进主体,国内高校大多数尚未制定针对本校开展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的规范性文件,相关规章制度还不够健全,合作办学质量评估缺乏有效举措,仍然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中国必须尽快建立国际合作项目的质量监控机制,对联合学位和双学位等目前推进还算顺利的重要合作项目进行全程质量监督,对学分转换、质量监控等环节切实加强制度保障,只有建立起这样的高效质量监控机制,才能使中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推进更加稳健扎实有效。
1.积极建立国际合作学位项目的学位证书认证平台
目前国内外合作办学数量增长速度较快,但是只有少数国家允许其国内大学与国外合作机构联合授予学位。对学位的认证问题仍然是国际合作学位项目发展的主要困难。这将使得参与国际合作项目的学生仅能从一所大学拿到正式学位证书,而无法从另一所合作机构拿到一份官方认证的证书,这对部分重视国际交流活动本身而不是重视学位证书的学生来说可能无关紧要,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位证书依然是他们参与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项目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生教育机构在推动国际合作项目时,必须预先考虑学位证书的认证问题,建立完善相关认证机构和平台。
2.大力开拓并积极寻求更加广阔稳定的经费来源渠道
建立并维持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项目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经费充足,如果缺乏充裕的经费支持,国际合作项目就无法支付较高的管理、教学和流动成本。目前,国际合作项目由于招生规模上不去,学费收入难以支撑办学支出,主要依赖办学机构自身筹措经费,很少能够获得国际组织、政府和社会等的外部支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求合作双方在项目启动时就有一个前期预算,以明确项目的经费需求、双方的分摊比例以及项目收入的分配方案;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加强外部资金来源的筹措,积极向企业、社会组织和地方政府寻求支持,可以从学校、学生和外部组织这三者共同的利益诉求出发,寻找合作的共赢交叉点,努力从外部获取比较稳定的资金来源。只有保证了办学资金的充裕性,才能使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办学更加稳定,也才能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走向强大,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飞跃。
四、结论
从欧美国家研究生国际合作的进展来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项目已经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和参与,这些项目加速了本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在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高等教育在未来推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国际合作项目运作的各个环节。从国家层面来看,首先,需要加强专门针对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的政策和法规建设,做好顶层设计;其次,需要加强对研究生国际合作项目的质量监控机制建设,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长远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再次,要积极建立国际合作学位项目的学位证书认证平台。从高校层面来看,应根据本校的具体学科设置,选择恰当的合作伙伴。在合作过程中,应该尽量制定详细的合作计划,包括课程设置、学分互认、学位授予等,并对项目的质量监控建立科学规范的制度,积极寻求稳定的办学资金来源。通过国家和高校两个层面的设计和推动,一定会为中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开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不断提高中国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国际声誉。
刘宗明,高新伟
(中国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