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I言
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科技发展的协调性是当前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学者们不仅在发展规模层面对协调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测算,[12]也逐步将研究重心深入至研究生教育的结构层面,讨论研究生教育结构与经济、科技发展的协调性。
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与经济、科技发展的协调性主要是指区域结构的构成要素--各区域研究生教育与该省市经济、科技发展之间所存在的适应和互动关系,其中区域主要限定于省域。对此,学界有“省域协调发展论”和“省域协调无用论”[]两种不同观点。笔者依旧秉持曾经提出的观点:各省市研究生教育与其所在省市经济、科技“应该协调发展”或“不应该协调发展”关键取决于对“协调发展”讨论的角度及其适用边界条件。从本土人才培养视角、权利匹配视角、层次结构视角及产学研合作视角看,省域研究生教育与对应省市经济、科技协调发展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协调”是一个内涵明确而外延模糊的词语,可感知而难以测量,众多学者_直努力为其注入实证性含义。有学者将研究我国省域研究生教育(含高等教育)与其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的30多篇文献进行了综述,发现测算方法主要有五种:观察思辨判断型、二维图示直观型、描述性统计观测型、回归分析拟合型及系统建模仿真型。所有测算方法有两个共同假设:(1)从整体上看,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与经济、科技的发展处于协调状态;(2)在整体协调的基础上,可以找到一个依据各省市经济、科技发展水平所确定的合理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从而判断各省市研究生教育与该省市经济、科技的发展是否协调。
虽然此类研究成果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我们认为仍有三个问题值得商榷:首先,研究所基于的假设--区域结构整体的协调性尚未得到验证,从而使已有成果的有效性受到质疑;其次,已有研究大多关注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与经济、科技发展的协调性现状,却忽略了协调发展的历时性特征,从而不能对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与经济、科技的动态互动特征做出较为精确的描述;此外,已有研究对经济、科技和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之间的作用路径有简单化的倾向,未能区分各类因素对研究生教育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基于此,本研究将从两个方面展开:首先,将借助协整理论?从整体上考察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与经济、科技的协调性;其次,在对整体协调性进行判断的基础上,将建立各省市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经济和科技之间的作用关系模型,依据各省市经济、科技发展水平估计出各省市研究生教育合理的发展水平,从而对各省市研究生教育与该省市经济、科技发展的协调性进行判断。
二、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整体与经济、科技协调性之实证分析
要从整体上判断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与经济、科技发展的协调性,首先必须明确“协调发展”的操作性定义。我们认为“协调发展”应具有三个可供辨识的特征:第_,系统内各因素的发展状态应为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第二,因素之间会自发维持长期稳定的关系,若某_因素的变化出现偏差,为维持各因素之间所存在的稳定关系,系统会自发地形成调整机制进行调整,进而达到新的平衡;第三,系统内各因素应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协整理论的数理模型怡好能对以上三个方面进行有效判断。协整方程的构建能清晰刻画出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与经济、科技之间存在的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可对因素间的短期波动状态进行描绘,从而考察各因素是否在发展中形成内生的纠偏机制;此外,协整理论中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可考察区域结构与经济、科技在数据层面所呈现的动态因果关联。本研究基于协整理论所构建的整体协调性测量模型框架如图1所示。本节实证分析将主要围绕上述三方面展开。
指标、数据与平稳性检验本研究拟采用各省市的GDP衡量经济发展状况,为克服物价上涨带来的衡量偏差,以1981年的物价指数作为基期固定,测算出基于1981年物价的各年份物价指数,将实际GDP除以物价指数得到平减后的GDP;同时,以各省市在校研究生数来表征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区域结构;对于科技发展水平,采用各省市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作为指标。由于该指标也会受到物价变动的影响,也将其除以物价指数转化为平减后的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简称科研支出)。三个变量的数据均为面板数据,时间跨度为2003年至2011年,其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采用的数据分析软件为Eviews6.0。
为使变量转化为可进行协整分析的同阶平稳变量,必须首先进行平稳性检验。由于2003年至2011年各省市在校研究生数增幅波动较大,不满足数据平稳性要求,且数据为年度数据,因此我们用基于加法模型的不含季节趋势的指数平滑法对数据进行滤波处理。同时为降低异方差,我们对各变量取对数。平稳性检验结果显示(表2久进行对数变化后,各省市GDP、科研支出和经过滤波处理后的在校研究生数一阶差分平稳。②
表2研究生教育、经济与科技的面板数据
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整体与经济、科技发
1.展的协整方程
协整方程构建的前提为变量间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面板数据的协整关系检验方法主要有两种,第_种是基于面板数据回归方程的残差所进行的协整检验,是E-G两步法的推广,例如Kao检验和Pedroni检验。第二种是基于Johansen迹(Trace)检验所进行的面板协整检验,如Fisher检验。鉴于本研究面板数据在时间跨度上仅有9期,基于E-G两步法的检验更为稳定,同时本研究中面板数据存在异质的AR过程,因此我们对三变量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进行Kao检验和Pedroni检验。?
表3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整体与经济、科技
表3显示,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整体与经济、科技之间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即从整体上看,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与经济、科技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为消除模型估计中时间序列的异方差和自相关,我们运用PCSE(PeroidSURES?TIMATE)方法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整体与经济、科技的协整方程进行估计,得到协整方程:lnte?=0.44Xlnge?+L05Xlngdp?+eInge?为在校研究生数的对数,lngdp?为GDP的对数,1nte?为科研支出的对数。④协整方程显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校研究生增加1%,科研支出将增加0.44%;GDP增加1%,科研支出将增加1.05%。
1.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整体与经济、科技的误差修正模型
协整方程表明:从整体看,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与经济、科技间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为保持这种稳定关系,三者所构成的系统必须对各变量的发展形成具有显著约束力的内生纠偏机制。我们在协整方程的基础上分别估计了三变量的误差修正模型,结果见表4。
误差修正模型结果表明:三个变量间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形成了显著的内生纠偏机制,对科研支出和在校研究生数的增幅有明显的调整作用。例如,当在校研究生数的增速超过科技、经济发展的速
度时,三变量所形成的内生调节机制能将在校研究生数的增速放慢;当在校研究生数的增速低于科技、经济所能支撑的速度时,三变量所形成的内生调节机制能将在校研究生数的增速加快。其对科研支出产生的纠偏作用亦类似。内生纠偏机制虽对GDP的发展有着显著影响,但由于GDP增幅还受到更多外部因素的影响,故模型整体并未通过统计检验。此外,同期GDP增速与在校研究生数增速存在着短期替代效应,当同期在校研究生数增速加快时,GDP增速有减慢趋势;当同期GDP增速加快时,在校研究生数有减慢趋势。
1.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整体与经济、科技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为考察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整体与经济、科技之间的动态关联,我们将运用赫瑞林(Hurlin)给出的方程进行面板数据格兰杰因果检验。需要注意的是,格兰杰因果关系与真实的因果关系之间存在一定区别。变量间格兰杰因果关系既非真实因果关系的充分条件,也非必要条件。格兰杰因果关系仅仅是真实因果关系在数据层面的反映。但无论怎样,变量间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较之于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其真实因果关系存在的可能性更大。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整体与GDP、科研支出间不同滞后期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见表5。
表5表明:从整体上看,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与科技之间以及科技与经济之间均形成了较好的互动机制。科研支出的增幅与GDP的增幅有着双向显著的互动关系;在校研究生数的增幅对于科研支出的增幅在滞后2期到滞后6期间有显著影响,科研支出增幅在滞后4期时对在校研究生数增幅有显著影响。
三、我国各省市研究生教育与经济、
科技发展协调性之实证分析
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整体与经济、科技的面板数据协整模型、误差修正模型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显示:整体上,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与经济、科技发展相协调。这奠定了我们进一步分析各省市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科技发展协调性的基础。有学者曾提出经济社会对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的作用机制模型,结合其实证结果和本研究的目的,本着简化模型的原则,我们将模型调整为以下形式:
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受到各经济、科技以及本科教育区域结构的影响。影响方式有二:_是本科教育区域结构、经济和科技直接作用于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二是科技和经济通过影响本科教育区域结构从而作用于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此外经济和科技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我们将依据此模型估算出各省市合理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从而判断各省市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科技发展的协调性。
1.指标、数据与描述性统计
在整体协调性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将进_步纳入更多指标来衡量各个变量,并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指标进行降维,从而更有效地测量各个变量。在校硕士生数、在校博士生数、高等教育经费投入、高等教育机构数和本、专科在校生数来源于2003年至2010年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城镇居民教育消费支出、各省市GDP和各省市财政收入来源于2003年至2010年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技术合同成交额、R&D内部支出和R&D人员全时当量来源于2003年至2010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研究生教育竞争力来源于2005年至2011年邱均平等人所著《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
1.模型求解及效应估计
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科技和经济的因子得分带入模型,控制经济和科技之间的相关性,运用路径分析方法求解,得到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见表7。由于该模型为饱和模型,故可完美拟合数据,并通过了非递归模型的稳定性检验,模型参数均位于单位圆内。我们发现科技和本科教育是促进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且科技的促进作用远大于本科教育。在控制了科技、本科教育及科技与经济的相关系数后,经济与研究生教育的关系从控制前的正向中高度相关(相关系数为0.59)转化为负向低度相关,这说明经济对研究生教育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科技和本科教育来产生。在科技水平和本科教育发展水平基本接近的省市中,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越低,如黑龙江、安徽、河北和湖南四省,三者科技得分基本接近,其经济发展水平排序为湖南、河北、黑龙江和安徽,但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排序为安徽、黑龙江、湖南和河北。⑦对本科教育而言,经济是影响本科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本科教育发展越好。剔除经济的影响后,科技对本科教育发展并无显著影响。
依据估计的参数我们计算出科技、经济对研究
生教育所产生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发现:在控制科技以及科技和经济的相关系数后,经济虽与研究生教育呈低度的负向相关关系,还具有通过影响本科教育来促进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正向作用。
1.各省市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科技发展的协调性分析
依据估计结果,我们得到了与经济、科技发展相协调的合理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和本科教育发展水平,将现实发展水平和依据模型拟合所得到的合理发展水平对比,得到了各省市研究生教育发展和本科教育发展的不协调值。⑨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测量误差和偶然性因素,各省份的不协调值大多会围绕完全协调状态(不协调值为0)进行上下波动。因而完全协调仅是_种理想状态,_定程度的不协调才属于现实正常状态。如何判断哪些地区的不协调程度属于正常波动,哪些地区的不协调程度是真正的不协调?借助于一些学者所使用的均值统计控制图,M依据本研究所计算出的各省市研究生教育发展不协调值的均值和方差,在5%显著性水平下,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科技发展的不协调值的均值统计控制图的中心
线和上下限为:
中心线:CL=0;
控制图上限:UCL=1.96Xa不协调值=1.08控制图下限:LCL=-1.96Xa不协调值二-1.08依据均值统计控制图,2003年至2010年研究生教育发展不协调的省市见表9。超前发展的省市包括北京和上海,滞后发展的省市包括山东、河南、江苏和广东。其他省份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均被判定为协调。
四、结论
本研究认为研究生教育的区域结构应与经济、科技实现协调发展。“协调发展”的基本特征包括三个方面:(1)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与经济、科技之间应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2)这种长期稳定的关系能够在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与经济、科技长期的发展演化中被系统内生的纠偏机制所维持;(3)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与经济、科技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只有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与经济、科技的发展在整体上处于协调状态,我们才能以各省市经济、科技的发展状态估算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进而对各省市当前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科技发展的协调性进行判断。
依据协整理论,协整方程的构建可探测出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与经济、科技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误差修正模型可检验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与经济、科技发展中是否存在内生纠偏机制;格兰杰因果检验可考察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科技在数据层面所呈现的动态因果关联。面板协整检验的结果表明:003年至2010年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与经济、科技的发展存在显著的协调性特征。
基于此,我们运用路径分析和均值统计控制图的方法对各省市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科技之间的协调性进行了考察,发现2003年至2010年北京、上海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超前于经济、科技的发展;江苏、山东、河南和广东的研究生教育滞后于经济、科技的发展,其他省份处于协调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