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小学教育论文

摭谈品德课堂教学中的“以学定教”的特征

2015-07-28 18:0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目前的课堂教学形态正以“以学定教”为核心理念进行转变,也就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来组织教学”。2011年新修订的小学品德课程标准,也明确凸显了这一教学思想,强调把“儿童本位”作为教学的基础:根据本课程的性质,强调教学必须以深入地了解儿童为基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在了解儿童的实际生活和发展状况,掌握每个儿童的特点和各不相同的需要,了解其所在的家庭和社区的状况等基础上进行。在这一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县对《品德与社会》“我们共同的世界”题材教学进行了专题研讨。下面以四节研讨课为例,谈谈在品德教学中如何实施“以学定教”。 
  一、系统解读教材,为定位学情建立坐标 
  “我们共同的世界”这一题材在《品德与社会》各册教材中,主要涉及以下内容(见表1): 
  从表1中可以发现,“我们共同的世界”涉及地理环境、历史进程,文化遗产、节日风俗、民族习惯、科学技术、经济生活、战争与和平等。梳理一下,这一题材内容主要有三大特点: 
  ——视野更开阔。在品德学科的学习中,学生从家庭、学校、社区、家乡、国家一路走来,走遍了整个世界,看到了四大洋七大洲;看到了世界各个民族奇异的服装,多样的风俗……学生的视野趋向全球化。 
  ——知识更丰富。在这五个单元的内容中,有地球知识,人种分布,民族特点,科技现状,战争与和平……真可谓是包罗万象,这么多丰富多彩的内容集聚在一起,给学生一个多彩、立体、真实的世界。 
  ——内涵更深刻。国际组织、战争与和平,这些都是比较严肃的话题,在这一题材的学习中,学生也开始接触、了解与感受,从而引领学生从小关心国际新闻时事,关心全人类的发展与幸福。 
  由此看来,教材所选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离学生的生活现实与认知经验有较大距离:学生信息量的接受远远不够与教材内容接轨,农村的孩子这一问题更加明显;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与学习内容有很大的差距,在他们的脑图中对于世界,对于地球的概念处于初级形成阶段;学生的情感处于单纯感性阶段,对感受和平、灾难有明显的时空隔阂……可想而知,学生对于这些内容的学习欲望不很强烈。同时,世界性的话题对于教师来说,也会出现知识短缺,概念模糊的情况,这些都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更大的难度。 
  二、找准学情基点,为顺学而教寻求适宜策略 
  (一)根据前置学习,调整教学预设 
  “以学定教”是生本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在学习“我们共同的世界”中同样需要进行前置性学习,这里的前置性学习主要是收集相关资料与信息、完成相关调查等。只有有了知识与信息的充实,课堂上才会有信息与信息的交会,观点与观点的碰撞,已知和未知的磨合,思维与情感的聚合与发散。 
  1.课前布置 
  “我们共同的世界”涉及到人文、地理、历史等知识,对信息量的需求很大,学生自主获取的大量信息能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厚的背景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从各种渠道获取跟主题相关信息的能力。为了让学生的课前学习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要预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确立相应的学习单。 
  如三年级下册《世界真奇妙》的学习单如下: 
  2.反馈梳理 
  教师对于学生前置性的学习,切切不可放之任之,而要做到心中有数。因此,教学前教师要统观学习单,对于学生课前的学习态度、学习内容进行梳理。还是以上述的这张学习单为例,下表是教师对学习单的整理: 
  上表的整理并不复杂,但是全班学情却一目了然:一半左右的学生只是借助教科书了解一些信息,30%左右的学生对于相对比较熟悉的国家感兴趣,而“世界上比较有名的别称”学生不是很注意,原因是这几个国家比较陌生。 
  3.调整预设 
  根据课前学生学习单提供的学情基点,教师对“了解国家的别称”这一环节教学预设作了相对的调整: 
  真实学情的呈现让教学预设更贴近教学实际,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作了相应的阶梯式处理:学生已知的,采用“抢答、猜说”等灵活的形式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与积极参与;学生模糊的、未知的,教师作适当的讲解,引导学生在学习期待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二)顺应认知规律,凸显自主发展 
  1.放手尝试,暴露问题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弄清楚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因此,我们要放手让学生在原生态的尝试中充分学习新知、暴露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知识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后教”。如教学《我们的地球》一课时,考虑到学生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对地球仪有些许的接触,课始就安排小组合作观察地球仪:轻轻推动地球仪,你有什么发现?仔细看看表面你又有什么发现?学生经过观察探究后,发现“地球是一个圆形的球体”,“蓝色的部分是海洋,其他部分红色的、棕色的、绿色的,可能是陆地”。在此基础上,教师针对暴露的认知缺陷进行补充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确切地说是一个两头略扁的椭圆形;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确切地说是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最后师生再次观察讨论“蓝色以外的各种颜色分别代表的是什么”。 
  2.直观操作,主动参与 
  “我们共同的世界”包含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很大的距离,所涉及的内容相对比较深奥,学生学习时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我们要把纯知识性的接受学习调整为在直观形象中主动获取。如在《我们的地球》一课教学中,为达成“认识七大洲四大洋”的教学目标,这样安排教学流程: 
  (1)出示半球图,你发现了有哪些大洲? 
  在交流中,随机出示各洲板块图,发挥想象,它的形状像什么? 
  (2)在各自的地球仪上找到各大洲,并记住它的大致位置。 
  (3)在各自的地球仪上找到四大洋。 
  交流时出示半球图、面积比较柱形图,了解各大洋的大小与位置。

(4)小组合作:在半球图上动手贴七大洲四大洋。 
  (5)儿歌巩固记忆。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兴奋状态。教师很好地把握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思考与探究,通过“看、想、找、贴”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利用冲突,深入探究 
  随着课堂教学内容的层层推进,学习进程、实效与教学预设会不断发生冲突:已有的认知经验与新的知识点之间的矛盾;原有情感认识与现有社会现象之间的沟壑等。这是课堂教学的真实现象,也是教学契机。此时教师就应目中有“人”,心中有“法”,巧妙利用“学习冲突”,根据学情生成新的教学问题,对教学着力点和教学策略做出相应的更新、调整,让学生始终站在最近发展区内,对学习保持盎然的兴趣。 
  如教学《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运用图片展示了地球美丽的概貌后,问:结合我们的生活环境,说说你看到的地球美丽吗? 
  生:很美丽。我们生活的小区种满了许多树,环境非常幽雅,而且有许多垃圾桶,随手乱扔垃圾的现象也没有了。 
  生:山坡上有郁郁葱葱的树木,假日里散散步爬爬山非常舒服。 
  …… 
  的确我们的学生生活环境非常好,他们目之所及的是道路旁摆放的鲜花,小区里郁郁葱葱的树木,整洁开阔的马路……但是学生的生活区域是极其有限的,纵观整个地球,这样的景象只是冰山一角。地球在不断被人类伤害着!于是教师用大屏幕醒目地打出“地球的哭诉”,一张张触目惊心的图片,哀婉的背景音乐,深深震撼了学生,学生在交流中这样说: 
  “这么干裂的土地,不长一草一木,叫人怎么生活?” 
  “河流都干涸了,静静地躺着,动物、植物还怎么生存呀?” 
  “我们的南方居然出现这么严重的旱灾,这是我怎么也想象不到的,我真为那里人们的生活感到揪心!” 
  …… 
  学生的原有情感在大量事实面前得到很大的冲击,文本情感带给他们的是全新的强烈的震撼。师生就在这样的情感场中,深入感受地球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严重,进而深入探究引发这一现状的根源,从而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地球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总之,随时洞察学情,以学情为教学基点,在学习内容的确定、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过程的展开中,有更大的空间和自由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体现品德课程以学定教,倡导自主学习发展的理念,实现品德课堂教学的真正转型。 
  (浙江省岱山县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31620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