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推广和深入,科学探究,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已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教师所接纳和采用。上学期,深圳市罗湖区教育局在全区中小学校组织了“智慧杯”高效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许多参赛教师在科学课教学中,开展了各种有益的科学探究活动,并收获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思维习惯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人通常都“倾向于相信那些与愿望一致的事物”,并有一种“与其他事物相协调的愿望”。这些倾向性的思维,常常会导致人们产生偏执或成见,严重妨碍理智思维的发展。如果学生能经历思维上的各种矛盾冲突,进行层层逻辑推理,就能循着理性思维意识进行思考,从而使思维意识和习惯得到充分的培养。
翠北小学杨志良老师在四年级科学《导体与绝缘体》一课中,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他把一个“宝贝”——电路检测器,挂在自己胸前,提问学生,接通电源,猜猜灯泡会怎样呢?然后,剪断一根导线,再猜猜灯泡会亮吗?为什么?学生都能轻松回答。接下来,杨老师再提问,如果要让灯泡重新亮起来怎么办?绝大多数学生肯定地回答:把导线连接起来。这时,杨老师故意把导线的铜丝头和塑料皮接在一起,让灯泡不亮。这下,学生看到的结果与自己的愿望不一致了,于是,学生们就议论了起来,并通过观察发现了问题。在这里,杨老师创设了一个真实的情境,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矛盾冲突来刺激思维,让学生在这个情境里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根据自身拥有的知识信息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学生提出了分别把检测器的两个铜丝头连接在一起,把导线外面的塑料皮连接在一起等多种方案来检验自己的想法,验证自己的观点。
学生在不断质疑过程中,引出科学探究的内容,然后通过探究活动来分析验证,得出结论。这一科学探究活动的思维发展过程,恰恰就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
二、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始于问题,只有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思考,才会主动去创新。在科学课教学中,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无疑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罗芳小学叶萌老师在上《空气有重量吗》一课时,首先引用《买空气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空气有重量吗?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你的猜测吗?学生参与气氛非常热烈,尤其是设计实验方案证明空气是有重量的这一环节,学生提出了五花八门的实验方案。其中,有学生是这样设计:在天平的一边放一个装有空气的瓶子,称其重量,然后用吸管抽掉瓶内空气,再称一次重量,如果重量轻了,就证明空气是有重量的。也有学生是这样设计:找一根小棍子,两边各放一个同样的气球,中间用线系好,提起来正好能保持平衡,然后刺破一个气球,这一边就翘了起来,证明空气是有重量的。面对学生提出的众多实验方案,叶老师并没有立即进行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引导学生及时进行交流和讨论,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求异。
课堂教学中,学生面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积极主动地去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不断进行讨论和交流,如此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无疑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方法
现代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单纯的知识学习已经不能满足人的社会发展需要,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设法让学生学会像科学工作者一样去进行科学实验,让他们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从中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必须的。
红桂小学许晓萍老师在上五年级《摆的研究》一课时,首先,让每个学习小组各自做自由摆实验,并在规定的时间内计算摆动的次数并汇报。因为每个小组的实验材料和操作方法不尽相同,得到的结果当然是不一样的。这时,许老师提出问题:摆的快慢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学生做出了各种猜测:摆线的长短、摆锤重量、摆角大小等。许老师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如果要证明摆锤的轻重与摆的快慢到底有没有关系,这个实验该怎样来设计?接下来,学生独立思考,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小组交流和讨论,不断修正和完善方案。教师也适时进行点拨:实验中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尽量保持不变的条件是哪些。
上述实验中,许老师强调的控制变量法,就是科学探究中重要的一种研究方法。其实,无论是从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还是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等,这一个个环节都需要历经观察、分析、推理等多种科学的方法。以探究教学为载体,渗透科学方法教育,就等于交给学生一把科学探究的“金钥匙”。
四、在科学探究中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科学课程不仅要注重学生对探究过程的体验,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构科学概念。对于小学生而言,科学概念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在概念的建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受到已有前概念的干扰和影响,更何况某些科学概念,对学生来说既抽象又晦涩。因此,创设各种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再通过科学探究来实验验证,就能让学生对概念进行重释,从而自主完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碧波小学钟秋媚老师在上六年级《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时,为了解决“二氧化碳”这一名词的科学概念,她先提问学生,你见过二氧化碳吗?它是什么颜色?如果与空气比较,哪个会更重?它能否燃烧等。学生根据他们已有的常识,对二氧化碳做出了各种不同的猜测。这时,钟老师及时鼓励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动手操作,如利用天平来比较空气和二氧化碳的重量,把二氧化碳倒在燃烧的火焰上检验能否燃烧等。最终,学生通过合理的科学探究进行了认知调整,从而自主建构了关于二氧化碳的正确概念。
教师有策略地揭示学生的前概念,搭建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学预期目标之间的认知桥梁,就及时扫清了前概念障碍,打破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建立了与科学概念相一致的新的概念。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科学概念、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了同步的发展。
五、在科学探究中让学生体验成功和快乐
科学课教学,就要让科学探究活动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起组织和引导作用;另一方面,也要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提供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享受到探究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邹毅老师在上《小苏打与白醋的变化》一课时,首先就表演了一个“魔术”,把正在燃烧的小木条,放到收集了二氧化碳但学生并不知情的瓶子里,结果木条立即熄灭。“魔术”显然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在思考着为什么会这样时,也进行着大胆的猜想和预测。然后,邹老师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和验证。探究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于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又有了交流和合作。最终,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了学习的任务。
从问题的提出到结论的得出,整个过程,学生一直在享受着探究成功之喜悦,收获着成功的情感体验。哪怕是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出现了错误的预测,失败的实验结果,但这并不妨碍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探求欲望,反而让学生产生了强大的内部动力,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
科学探究活动走入小学科学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亲历自主探究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有利于学生较好地把握科学的概念和本质,并能让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分享到探究成功的快乐和喜悦。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科学课都应该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如何有效地选择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还将是我们今后教育教学的努力研究方向。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51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