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小学教育论文

采取有效途径 加强语感训练的方式

2015-07-28 18:0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语感作为一种语言修养,是理解一切语言文字的基础,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科学的训练逐步形成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学生加强语感训练。
  1.创设情境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境,就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
  如教古诗《登鹳雀楼》时,可先出示投影:画面上是一望无际、波涛汹涌的黄河水,右侧岸边的石崖上,有一座小亭。当学生被画面景色陶醉时,教师娓娓道来:“一个夏日的傍晚,诗人登上鹳鹊楼,看到一轮红日即将西落,晚霞满天,波涛汹涌的黄河水浩浩荡荡,直奔大海。面对这壮观的景象,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著名的诗篇《登鹳雀楼》。”学生被教师创设的情境所感染,同时,也把握了这首诗的基调,有利于准确感悟诗意。同时,浓郁的语感情境便于引导学生入境,去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要靠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或主动去营造一种情境,达到学习主体和客体协调一致。如学《观潮》一课“潮来之时”一段,可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潮水奔腾、冲击的录音,想象潮来时的景象。然后,让学生读课文中的描写,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读出潮水的气势。这样,就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参与感知活动,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情境的熏陶,转为积极地营造课堂情境,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语感训练。
  2.选准语感点
  语感点是一篇文章的精华,是文中最能表情达意的词、句、段,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因此,语感训练就要紧紧抓住语感点。如学习《小珊迪》一课,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珊迪临死前说的那段话,感悟到珊迪的诚实、善良及手足间的亲情,感悟到其中所体现的高尚品格和伟大人性。
  3.注重朗读
  无论是语感实践,还是语感分析,都离不开朗读。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推敲、揣摩、品味语言,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感受语言的无穷魅力。因此,教师训练学生语感,就应该注重朗读指导。如指导读《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文中的第一部分要读得轻,读得低沉;后一部分要引导学生用赞美的语气读,最后一部分时要加重语气用充满惊喜、富有激情的语气读,进一步使学生体味对雷锋叔叔的喜爱。这样学生以饱满的精神读出感情,读出节奏、韵味,读得流利、正确自然而然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涵,增强了语感。
  4.体悟情感
  表情朗读也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法。表情朗读时不仅要做到深切真挚的情、身临其境的意,还要有抑扬顿挫的声,才能变成富有感情的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看图、听音乐等途径来创设情境,指导朗读,让学生融情入境,体会情感,训练语感。
  《丰碑》一文写道:当将军知道冻死的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怔怔伫立了足有一分钟”。我是这样来指导朗读的,先理解这里的“足”的意思,再问:“一分钟”时间长不长?可又为什么要加“足”呢?再联系前面的“怔怔”一词,问:将军为什么“怔住了”?他会想什么呢?这样启发诱导学生懂得:将军是被军需处长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震动了。体会出这种复杂的感情后,学生定能重读“怔怔”,延长“足”的读音,把将军受到震动的心理读了出来。最后将军向丰碑“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以表达自己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这里要先看图,再指导学生重读、慢读,读出“庄严的气氛”,声音要逐渐提高。
  5.领悟文字规律
  吕叔湘老先生曾经指出旧式语文教学的一个弊病:“在阅读教学上适当地强调所读的内容,而把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了次要地位。”我们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时,要通过创设情境、咬文嚼字,让学生把自己在生活中的直接感受同课文的语言文字联系起来,通过推敲字词,帮助学生领悟语言文字运用规律,不断积累对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推敲字词的方法有“删”“换”“添”“减”以及“结合上下文”等。例如:换。古诗《宿建德江》中“移舟泊烟诸”的“移”,可换成“荡”“划”等,可作者为什么不用“荡舟”或“划舟”呢?教学中,我让学生回忆《桂林山水》一文,边做荡舟慢动作边启发学生:漓江,这是个好地方,谁见谁爱,上了船就被美景吸引了。那么,人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荡舟漓江呢?学生很快悟到“荡”是游人高兴或陶醉时的表现,而这里作者表达的是思乡愁情,不好用“荡”。学生了解到作者用词的精当,提高了遣词造句的能力。
  6.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任何一种能力的获得,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实践,学生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也必须经过长期的语言实践。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安排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开故事会、举行朗诵比赛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表演课本剧,我们可以将课文编成小话剧,让学生演出。这样,不仅演员会感悟到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剧中情节,而且会带动观众对课文进一步思考、理解。◆(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岭背中心小学)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