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小学教育论文

预习,数学学习的美妙“前奏曲”的方法

2015-07-16 09:1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学生在自学习惯养成方面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有:(1)自主学习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不能自觉、按时、有质量地完成作业,预习作业完成情况较差;学习中,主动探究、获取知识意识不强,不能很好地倾听他人的意见。(2)自主学习能力有待系统指导、帮助提高。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课堂上不善于发言,独立思考能力不强;个别学生对工具书的使用存在障碍;学生在自主搜集学习资料方面总体表现较差;自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作用。预习则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是他们自己摸索、动脑、理解的过程,也是他们自学的过程。因此,预习是上好数学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结合人教版小学数学中高年级的教学内容,谈谈学生数学预习习惯培养需要注意的几条策略。
  一、明确预习目的,激发学生预习的动机
  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同时让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使学习的素质得到相应提高。学生在进行预习时,教师巡视了解;预习结束后,教师进行检查。在这期间,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教师还可以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中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因此,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避免了平均使用力量及主观主义的倾向,教师针对学生的难点教学,效果也就会更好了。
  二、实施预习方案,引导学生预习的方法
  我通过分三个阶段来让学生逐步掌握预习的方法:
  第一阶段:课堂指导:师生一起预习,摸索预习方法。
  根据不同的教学类型,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预习材料,制定出不同类型的预习卡,从而让学生明确预习要求。
  一开始预习宜安排在课内,教师提出要求,一步一步地、循循善诱地引导。这样,为学生搭好学习的阶梯,让他们在实践中懂得如何去做好数学预习,从而掌握一些方法。
  第二阶段:预习卡提示:制定预习提纲,掌握预习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千万不能忽视教师在预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区分,不同类型的新知预习用不同的方法,制作不同的预习提纲。
  第三阶段:个性化预习:学生自己预习,总结预习方法。
  三、关注预习过程,探索学生预习的策略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学生一些正确的预习方法,设计预习问题。数学教学中的预习应关注知识的迁移点、发展点、关键点,以及学生理解的盲点,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数学概念——“课本标记预习法”
  数学概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因为数学概念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简明、概括的反映,非常抽象,而不少学生抽象思维差,要掌握干巴巴的数学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所以,加强课前预习很有必要。最基本也是最简易的数学预习方法是课本标记预习法。
  【具体方法】用简短的几分钟阅读课本,做些简单的圈点标注。读一读要找出定义中的关键字,进一步思考这些关键字起的作用,若把它去掉有什么后果,力争对概念进行完整的理解;也可以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
  例如,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预习问题:
  (1)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
  (2)做一做。用长方形纸剪一个三角形,你能说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吗?
  (3)学一学。认真阅读教材第80~82页,思考:怎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任意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4)问一问。我想提出的问题是( )。
  生活中含有三角形的物体很多,如果不是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学生往往熟视无睹。安排课前“找一找”,学生有了时间与空间上的保障,因而能够寻找和发现许多含有三角形的物体,在寻找的过程中,学生有可能萌生思考:“为什么要把这些东西设计成三角形?”从而增强自主学习和课堂探究的内驱力。而“做一做”和“学一学”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了三角形,也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特征作了铺垫。
  (二)数学计算——“尝试练习预习法”
  在小学数学课本中计算的比重是相当大的。教材在计算课的编排上一般都以例题的形式出示计算方法,为学生提供了预习的平台。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掌握这些方法,到了课堂上,我们就可以专心致志地解决学生在预习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把知识学得更深、更广。
  【具体方法】先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用纸盖住,自己尝试审题、解答;解答后与课本上的方法对照,不会解答的再看课本上的答案,然后自己再重新解答一次;尝试解答“练一练”的题目。通过尝试计算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比如,“小数加法和减法”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预习问题:
  (1)做一做。竖式计算并验算。
  58+203 1007-478
  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 )。
  (2)学一学。预习例1,想一想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试着在书上完成第97页“练一练”第1题。
  (3)想一想。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
 (4)问一问。我想提出的问题是( )。
  这组预习问题的设计围绕着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间的异同展开,先让学生重温整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提取“数位对齐,低位算起,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的计算经验;继而通过对“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的追问,使学生明确把小数点对齐,其实就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这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一脉相承的。在计算时同样需要从低 位算起,同样得遵循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的计算法则。所不同的是,小数加减法需要对齐上面的小数点,并在得数中对应点上小数点,计算结果能化简的要化简。应该说,这三个问题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这一预习问题着眼于沟通整、小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学习实现对新知的自主建构。
  (三)数学公式的推导——“动手操作预习法”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我们的数学有相当一部分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
  【具体方法】(1)让学生通过熟悉教材,了解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等,弄清操作步骤。(2)准备好做实验的材料,先与父母合作试着做一做,完成一个表格。(3)把你在做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记录下来。布置的预习任务就要侧重于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通过自主探索,才能不断地生成新知。在上课时,先让学生汇报在家里做实验的情况以及遇到的困难。教师帮他们分析在操作过程中没有注意到的细节,找到实验失败的原因,改变实验中的材料,然后在老师的点拨下,以及在和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得到提升。
  例如,教学“梯形面积”时,预习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预习
  任务:
  (1)剪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2)引导学生回想已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3)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梯形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来推导出它的面积公式呢?”学生猜想到了可以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这种猜想,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在学生猜想到转化后的图形时,接下来的便是实践操作,以验证自己的转化猜想是否正确、是否科学、是否可以推导出计算公式。操作结束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转化前、后的两种图形进行观察比较,弄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导出所学图形的面积或体积的计算公式。
  四、巧用预习评价,养成学生的预习习惯
  (一)检查督促,逐步培养预习习惯
  坚持不懈地预习对学生来说是件“吃苦”的事,独生子女特有的娇气、意志薄弱等缺点及家长的配合不力、纷繁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预习较难做到自觉,更难做到坚持。所以,对预习的完成情况做好监督检查工作,这对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检查的形式有教师检查,这当中,既可由老师用课余时间督促,还可逐渐培养小组长或同桌同学督促,以此来督促学生自觉预习习惯的形成。书面预习作业,查阅后可盖朵小红花或写个“好”字。检查中若发现学生没有完成预习,要督促其及时补上。口头预习作业,一靠家长监督签字,二是课堂教学中检查、评价。
  如,预习应用题的时候,我布置了这样的预习作业:
  预习内容:数学书第40~41页
  预习方法:
  1.仔细看书中例题。
  2.划出重点,不懂的做上记号,以便上课时交流讨论。
  3.尝试做一做练习题。
  预习效果检查:
  1.写出不懂的地方或你想说的话。
  2.做一做。
  (1)甲、乙两人4小时共生产玩具280个。乙每小时生产32个,甲每小时生产多少个?
  写出解题计划:_____列出综合算式:_____
  (2)甲、乙两辆汽车从相距40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对而行,3小时后还相距34千米。甲车每小时行驶64千米,乙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其他(你有什么好的预习方法或想法)
  (二)正面评价,顺延学生预习动力
  评价在学生习惯形成的过程中起着促进其进步、催化其内在发展的作用。教师的一个点头肯定、一点微笑鼓励、一句口头表扬都能给前进中的学生以信心和动力。建立长效评价机制。预习的开始过程并不是轻松的也不是学生喜欢的,因为他要调动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难题。学生容易倦怠,觉得很麻烦。因此,在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初期,给学生尝到预习的甜头,建立能够预习好的信心是非常重要的。预习之星、进步之星、小小老师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一颗小小的星星、一本方格本对于学生有着极强的激励作用。
  (三)组织交流,定期展示预习成果
  对预习的成  果要及时反馈交流,让学生有成就感。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活动课,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经验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在预习时,常常会有所获,对有收获的学生来说,他们都有展示自己“战利品”的欲望。老师就一定要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充分“炫耀”一下,让他们体验一下成功。也可以听听别人的学习经验,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形成自学的风气。
  在学习新课前,我们可根据布置的预习提纲举行一个小小的5分钟“知识竞赛”,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预习经验交流活动,使学生在竞赛、交流中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在竞争中求发展、求进步。同时还可根据学生近段时间的表现,进行评选“预习能手”
  “资料小灵通”等活动,从而督促学生持之以恒地认真预习。
  总之,预习好比在外出旅游之前看导游图,大概了解一下要游览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良好的预习习惯要着眼于引导学生看懂文本,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创新,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兰赠连.让小学数学预习“好吃”又有“营养”.贵州教育,2010(17).
  作者简介:丁立,男,1972年6月26日出生,本科,就职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新街街道第四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