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小学教育论文

探析小学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评价中的创新

2016-12-07 14:2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对于创新教育的探讨由来已久。最近公布的《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意见稿)》中,也提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体制改革。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创新要靠人才、靠教育,创新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做好创新的启蒙教育和基础教育。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第一块基石,毫无疑问应当肩负起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重任。要使创新教育在小学阶段更切实有效地实施,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创新教育理念的渗透


要让创新教育行之有效,就决不能把创新教育仅仅当作一句比较时髦的口号。我们可以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让创新教育理念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靳玉乐教授将校园文化定义为“学校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包括观念文化(师生共同享有的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模式、人际关系与校风传统等文化意识)、制度文化(规章制度、学生守则等)和物质文化(校园物理环境)”。我们可以从上述三方面建设有利于创新教育的校园文化。


1.观念文化带动创新教育


观念文化的形成往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除了已有的校风校训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各种校园活动,使创新精神融入整个校园文化。过去校园活动的开展(如单元测试、各科知识竞赛等),往往局限于考查学生的知识情况,现在我们更应该聚焦在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上。例如我们可以开展科技创新设计大赛、科学幻想绘画比赛、小发明小创作比赛,在竞赛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锻炼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2.制度文化促进创新教育


制度文化的建设是学校创新教育的有力保障。一方面,学校应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办学目标,把邓小平关于教育的“三个面向”作为办学宗旨,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办学目标。另一方面,学校应建立相关的奖励机制,以激励老师在教学上进行创新,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有利于创新精神培养的活动。


3.物质文化提升创新教育


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在内的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不容忽视,这些实物往往给孩子们带来的直观感受最为强烈。现在,一些学校的墙报、宣传窗张贴的都是大幅的写真教条,看起来“热热闹闹、格调高雅”,但对学生来说是“华而不实”。因此,我们要利用校园的每一幢建筑、每一处场所来倡导创新理念。比如我们可以在校园宣传栏或文化墙上,悬挂不同领域中创新人才典型代表的图片,宣传他们的事件,展示他们的成果,以最直接的方式让学生领悟创新精神的魅力所在。同时也给师生提供一个施展创新才华的广阔平台。


二、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往往对学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首要任务是将教师培养成为合格的创新型教师。传统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而创新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注重学生的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由此可见,创新型教师担任的不仅仅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角色,他们还有更多新的使命和角色。


1.教师是“学习者”


提高教师素质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基本前提。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他们的知识面也越来越宽。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具有很强的教材驾驭能力,更要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要时刻保持一种虔诚的学习态度。首先,教师要善于从书本中学习新理论,吸收新知识,丰富自己的学识和修养。其次,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反思,学会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最后,教师还要注重与同事之间的交流,实现教师之间的合作研究,从同事身上取长补短,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2.教师是“引导者”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师便捷有效地传授知识,但这种教学理念往往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积极主动的思考,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要进行创新教育,我们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这种理念下,教师一是要善于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生动的教学情境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二是要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三是要鼓励学生质疑,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再给予学生科学正确的引导。


3.教师是“共同实践者”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研究表明,实践操作是教学中构建知识最常用的手段,也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它能使学生更容易地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共同实践者”。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及时解决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创建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支持性学习环境。


三、课程设置与教学评价中的创新


课程与教学是创新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笔者将从课程设置和教学评价两方面来具体阐述。


1.重视美育课程


我们要重视美育课程对创新教育的促进作用。北京大学叶朗教授认为,美育对于培养创新人才有着自己独特的、智育所不可代替的功能。表现在:①美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②由于自然界本身一方面是有规律、有程序的,另一方面又具有简洁、对称、和谐等形式美的特征,所以在科学发明活动中,科学家常常因为追求美的形式而走向真理;③一个人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大学问,除了要有创造性之外,还要有一个宽阔、平和的胸襟。这也有赖于美育,因为美育可以使人获得愉快、悦适的心胸和广阔的眼界,从而成为一个充满勃勃生机、明事理、有作为的人。然而,目前大多数学校对美育课程并不重视,无法重视,具体表现在:缺乏专职任课教师、课时量不足、班额过大课程流于形式等。而孩子们对这些课大都表现为“渴望”,一旦有哪节艺体课被所谓的语数主科教师占用,学生的心情就像泄了气的皮球。针对上述问题,最新的规划中也明确提到要“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薄弱学科教师,开足规定课程”。事实上,除了开足课程以外,我们更重要的是要让其真正发挥促进创新教育的作用。与一般知识教育、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不同,美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人的审美发展,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直觉和审美观念的发展。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时都应该紧扣目标,切实有效地让学生既得到审美发展,又培养了创新能力。


2.完善教学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偏向于以课本知识为唯一标准,侧重考查学生的记忆水平和知识数量,而很少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使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同样也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一种表现。此外,教学评价方式也要朝多样化发展。早期的教育评价多使用总结性评价。应用到在中小学创新评价上,这种评价主要考查学生的创新成果,测量学生的创造力,但由于它不能提供教育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因而不能直接起到优化创新教育过程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结合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两种方式,全面客观地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尤其要利用形成性评价,及时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行为进行反馈,让学生获得满足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他们继续保持创新的积极主动性。


四、结语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创新教育势在必行。要让创新教育在小学教育阶段切实有效地实行,学校还应从各方面加以改善。从教育理念的转变、师资队伍的建设到整个课程教学上的创新,每个环节既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付出长久不懈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各界与政府教育部门的支持。只有这样,我们的创新教育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作者:袁炳炫(湖南省新邵县酿溪镇第二完全小学)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