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小学教育论文

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趣味性的分析与设计

2016-06-21 14:4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本文针对小学教学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各种枯燥乏味现象,在教学实践中创造与尝试多种方法,挖掘语文的乐趣并留在课堂,发现语文本身的魅力或趣味并传授给学生,提升了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趣味性。

 

  兴趣,是学习过程中最大的动力,是不竭的动力源泉。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通常把教材上知识点汇集并进行枯燥、机械、重复的学习和训练,极大的抑制了小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增大了语文的教学难度。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尝试在语文教学中增加许多趣味性元素,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积极性,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以下对这些方法和实例进行介绍。

 

  一、呵护学生珍贵独特的文字感触和敏锐的语文感受力,并加以积极引导

 

  背诵课文对学生而言,是一项非常枯燥且有难度的学习挑战。于是,我引导孩子分析需要背诵的文章内容,是语言优美,是充满理趣,还是充满情趣?它的积累价值在哪里?它的背诵意义孩子们知道后,首先在心态上是积极的我要背,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知道背诵要点即背什么?”。孩子们的兴趣被激发后,他们的诵读显得非常有趣,背诵效率也大大提高。

 

  教《第一次抱母亲》这篇文章时,笔者带领学生朗读课文,一名学生读哭了,笔者及时发现并马上告诉这个流泪的学生:你马上把自己的感动写下来,捕捉自己敏锐的领悟力,你能流下真诚的眼泪,这是读书的最高境界。就凭这点,你今天下午的作业可以免做!”这名同学马上由不好意思转为自豪。这样既呵护了学生珍贵的文字感受力,也让语文课堂充盈着真挚的情感。

 

  二、美文赏读纳入教学,让语言文字发挥自身的魅力

 

  语言文字有自己的秘密和魅力。一首美丽的小诗,一段隽永的文字,一篇精彩的文章……它其中蕴含着深沉意味,饱含着令人回味的绵长情思以及荡气回肠的慷慨壮怀,它天然就具有无尽的魅力!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向给学生传递语言自身的魅力,而不是在课堂上生硬的、繁琐的讲解,消解了语言本身的美和魅力,所以,在课堂内外搜集美的语言和文章,并把美文赏读纳入课堂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有帮助。

 

  笔者曾经给学生欣赏一首小诗:

 

  她临去的时候/送我两件赠品/一件是沉郁的眼波/我很珍重地将他这两件赠品深藏在心窝里/虽一分钟也不曾忘记/哪知这两件赠品/原来是两条春蚕/竟把我的心当做桑叶!

 

  有一位已经毕业的学生告诉我,在他的一篇习作里,他曾用这样的文字纪念自己的奶奶她临走的时候,送我的两件赠品,一件是期待的眼波,一件是欣慰的浅笑,我把这两件赠品珍重地放在自己的心窝里,一刻也不曾忘记……”自己的父亲读到了,读得泪流满面。这就是文字本身有独特的魅力!

 

  三、经典故事引入课堂,让课堂有情有趣有内涵

 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趣味性的分析与设计

  爱听故事,是人的天性更是孩子的天性,笔者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围绕经典课文的主题或单元故主题筛选中国经典文化故事,古希腊神话故事等经典小故事,通过多样的形式渗透在平时的教学中,由于这些精心筛选的经典故事短小、灵活,适合于以各种形式和途径展开,非常受学生的喜欢,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文学积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提高。

 

  笔者已经坚持将经典故事引入课堂有十余年,并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笔者曾和学生分享古希腊传说中的故事戈尔迪死结。这个小小的故事在孩子心中埋下根,很久以后,当他们学到了《苹果里的五角星》时,一位学生说:苹果里的五角星让我明白了,创造力就是打破一种常规的思维方式,换另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创造力就是打开戈尔迪的死结。学生精彩有深度的发言让听课老师大为惊讶。

 

  把经典故事引入课堂,既是一种课程形态,也是一种教学形式,可以让语文课堂有更多的文化气息,教师根据自身的能力也较容易把握。最重要的是,同学们在经典故事的文化滋养下,在经典故事所传达出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浸染下,不仅在学养上有提升,在精神上也得到了滋养成长。

 

  四、课堂上的小小头脑风暴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本身的自觉学习能力比较弱,通过各种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习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笔者尝试在课堂中采取各种头脑风暴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例如:

 

  寻找最强大脑:对于需要背诵的短文,可以采用的处理方式一般是在理解的基础,全体起立,然后开始背诵,寻找最强大脑,谁先背过谁先坐下。

 

  寻找最快速度:拿出练习本,默写昨天的古诗。默写完,前后对照检查。错别字一票否决。学生参与该活动积极性非常高。

 

  寻找班级好声音:读书时要求按照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的标准——态度大方,读音标准,感情能收能放。

 

  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习染过程,要让学生得意、得言、得法,逐步提升语文素养。对小学语文老师而言,教学是滴水穿石的长期过程,是日积月累的沉淀,来不得半点急躁。所以,要精心做好教学的每一步,每一个环节,把语文的乐趣尽量留在课堂里,把语文本身的魅力或趣味传给孩子,让他们爱上语文,这是我们必须做到的!

 

  作者:魏玉芳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6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