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小学教育论文

试论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价值

2016-05-11 10:0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积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生活习俗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然而,自五四运动始,西方思想浪潮对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冲击,使得我们倾心于所谓的进步、发展,认定传统文化是中国落后的根蒂。随着我国民族自信心的恢复,国家加大了宣传、弘扬传统传统的力度,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1]习近平多次明确讲要弘扬传统文化,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2]当下,传统文化在教育界已经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让学生在小学教育中了解、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底蕴、精髓,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基础教育的改革不无启发意义。

 

  一、小学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学生独立自主意识的能力弱化,坚忍品格衰退。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自立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阶段。亦是其独立人格完善的重要阶段,而独立自主意识是独立人格及其他品格生成的基础,对人的一生将起到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在小学虽开设了劳拉动课程及对学生基本的劳动技能的训练,但实际情况却是在家里鲜少有学生自己动手帮助家长承担一定的家务,很多学生注重的是物质上的享受却放弃了坚韧和自强。

 

  ()缺乏团结协作的意识。

 

  人类社会本就是一个人与人的社会,人不可能脱离群体却独立生存,例如狼孩。团结协作是增强人与人交往的途径,而是否具有团队精神也是我们所需要的一个重要品格,是个体能否被社会利益共同体所接受和肯定的通行证。竞争中首先意味着在一定范围内的介作。尤其是未来社会,社会分工发展到极致,更加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介作。目前小学生对合作、对团队的认识解步入了狭隘的极端。在很多小学生认为自己和同学之间存在最主要的竞争是学习成绩,成绩的高低被抬到了至高点。很多学生做错事情总是将责任归结到别人身上,而并非从自身找原因。中国传统文化对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及作用有明确的定位和要求,从中可以看出小学教育教学中此方。

 

  ()缺乏爱心意识及宽容意识

 

  爱心是人类向心力的源泉它是情感中最纯真最善良的部分,人类作为高级物种类群其社会必得有序,而爱心则是这种秩序的强大约束力量。宽容能唤起人们的潜意识,是人性中重要的闪光点,宽容更是一种修养促成的智慧,在关键时刻就如同能矫正人生的船舵。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宽容使其达到和谐的统一、理顺人与人的对应关系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像这种催人向上对成长期的孩子尤其重要。好的人格修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要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对孩子的培养和塑造。

 

  二、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首先,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古语有言:百善孝为先,在 我国文化传统中是德行的根本,是做人、立身、处事的基本要求我国重要传统美德之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使得学生对的感悟,对孝道的传承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做一个对父母孝敬的人。例如《弟子规》言:入则孝,出则悌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孩子们通过学习这些,把孝道的观点根植于孩子的心底,能在其心灵中逐渐树立起孝顺父母、关心老人的观念。再如《三字经》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当所执。”[3]这寥寥数语却道出了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称颂的故事。《幼学琼林》中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道出了及时孝养父母的重要性。而作为老师我们在教学方面也定要把孝作为德育的首要位置来重视孝道。一个人做到了孝梯,就从根本上做到了仁,孝梯是仁的根本。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子,受长辈父母的过分宠爱,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和熏陶才不会让孝道这样的传统美德离我们渐行渐远。我们要引导孩子孝敬父母,让孩子继承的文化,为发扬和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其次,与人为善,宽以待人。仁爱慈善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道德里是两个重要的道德理念,也是促进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孟子说仁者爱人,爱人乃的核心精神。要做到仁爱,就要有同情、关心、尊重、爱护、帮助和 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决心。在基础教育中我们的道德教育应强调相互关心、相互爱护,友爱团结。中国人历来强调仁者爱人以和为贵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讲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理念,同时也强调宽恕。《弟子规》中己有能,勿自私恩欲扬,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也体现宽容这一文化传统思想。当代大多数孩子为独生子女,其成长环境决定了很多的孩子不能与人分享、不会与人合作也不懂得善待、宽容。他们过度强调自身的利益、人价值和个人独立,具体表现为个人主义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当代的学生来说,我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与人为善、宽以待人等道德理念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最后,诚信为人的基本道德标准之一。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诚之,君子哉。《论语·颜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4]可见孔子对一个人的诚信品质非常看重的。没有诚信将在社会中寸步难行,国家则无法立足。因此,在文化传统中,诚信之本是不能忽视的。诚实守信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都非常重要,是形成高尚职业道德的基础,所以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学生从小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是非常有利的。在政治生活方面诚实守信表现为坚定的政治信念,实事求是;而讲求百折不挠,实事求是地探索、追求真理则是在科学研究方面的表现;在商业活动中,讲求货真价实,公平交易;讲求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忠于职守则是表现在教育行业中等。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能让孩子从小收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使得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诚信,才有可能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QQ截图20160511093857.jpg

  ()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

 

  首先、坚毅品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之一。人要成为君子,是为责任或志向而努力向上,脚踏实地,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这种精神激励了无数中国的仁人志士。孟子也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以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而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必须坚忍不拔。例如史学家司马迁在受宫刑大辱之后,仍然忍辱负重,发奋著述,最终完成了《史记》这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伟大著作。在我国当代的基础教育中刚健自强的精神品质对仍然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这样一种积极向上,坚忍不拔的精神力量,从而潜移默化地成他们成长必须的一种内在品质,使得中华文明生生不息。

 

  再次、使其具有承担责任的勇气。责任是不仅仅是作为对自身、家庭的责任,也是对整个国家、社会的一种责任。家是国的一部分,没有国何谈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是要从承担自己的责任开始,再承担家庭,最后承担整个国家与社会的责任,做到以天下为己任。而现代社会很多人无法承担对自己的责任,如所谓的啃老族,依靠父母好吃懒做。当代这样一种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品质是孩子们急需的。因此,在基础教育中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使得这种承担责任的精神品质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然后在他们成长中能够践于行。

 

  最后、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由于在外来文化和新兴文化的冲击,中外文化的激烈碰撞下,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学生对传统文化日益淡薄、民族精神日益薄弱,从而迷失在在多元文化的浪潮中。世界交流不可避免,但越是交流频繁越是国际化,我们就越要坚持民族化。交流是不可避免,但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础。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能令优秀的文化传统根植他们心中,陶冶他们的心灵,从而始终能够具有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厚实文化底蕴。传统文化在教育中能够使学生学习和感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从而学以致用去完善净化自己的心灵,提高文化修养增厚文化底蕴。古语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因为现代久远我们有可能不能完全领会古老经典中的所有智慧,但当我们处在眼下的社会中时,这些经典往往会与我们的现实相联系。让学生学习经典中怡人性情的文化时,会令其思想受到启迪感情受到陶冶,从而使得自身的气质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使得其在潜移默化中修身养性,提高文化底蕴厚实文化素养,已达到终身受益。

 

  其次、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发展。传统文化教育厚实学生的文化底蕴能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和熏陶中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如诵读经典这一文化传统的教育形式,注重韵律、对仗、协调,对学生的语言听说读写能力都有积极的影响。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读起来琅琅上口,增强语感,获得基本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促进识字、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

 

  最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个充满激烈竞争的时代,创新是进步的灵魂,是兴盛发达的动力。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创新人才是必要的使命。

 

  三、如何在基础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首先、以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诵读经典。诵读过程中,不仅要要求学生对所选文章熟读成诵、牢记在心,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理解、感悟。在学习中可以用生动易懂的方式使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小学生心智不成熟,人生阅历很浅,在诵读经典中感悟不深刻,仅靠诵读来使得其理解传统文化是很困难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探究适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化的内涵。比如,讲授成语可以配以生动故事,配以插图等。

 

  其次、日常学习生活之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学习。青少年期正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其可塑性是很强的。因此在传统文化教育中不仅局限于课内,诚信守约、勤劳俭朴、扶弱济贫、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我们要联系实际融入日常情态之中,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加强青少年品德修养教育引导青少年热爱传统文化,丰富历史知识,拓展人文思想,塑造优秀的行为品格此外。

 

  最后、提高传统文化课教师的传统文化专业水平及素养。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和重要核心,在小学教育中更是如此。教师的传统文化专业水平及素养,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生命力。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地推动传统文化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教师本人也应发挥主体能动性去提升自我传统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育中只有重视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才能更好地推动民族文化的建设、民族精神的培养,也将有利于传统优秀思想与文化的建设与弘扬,使中华文化成为世界多元文化中的强劲一元。

 

  作者简介:邱忠堂(1982—),男,山东梁山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宋明理学。

 

  雷毅洲(1986—),女,陕西西安人,内蒙古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山水画。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