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学科,要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就要充分发掘和利用文本的知识价值,思维价值,情感价值和创新价值,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突出学生的自读、自悟,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去感受祖国语文的博大精深,以把握情感教育的基本特点,落实新课程理念,找准教材情感教育基点,开发学生的情感智力,创设情感教育氛围,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去领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无穷,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提高语文素养,丰富人文内涵,达到健全人格之功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情感教育
当我们走进新课程后,语文课程标准对“情感目标“的要求更具体,更丰富,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培育,是由语文课的本质所决定的。语文课是一门极具思想与情感内涵的工具,课文是语文教学中情感信息的主要来源,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情感教学风格,促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动、净化,从而达到提高文学修养,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的功效。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把这些基本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能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呢?
一、把握情感教育的基本特点,落实新课程理念
所谓情感:就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这种需要是一种与社会需要相联系而产生的体验,这种体验包括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惧、欲等各种体验,具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形式。因此,研究并准确把握教材中诸情感教育因素的表现特点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将自己融入教材之中,把自己当作文章的作者去体会、去感悟;把自己当作文章中的人物及描写对象去体会;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把文中反映声音、形象、颜色、动作等具有的情感的字、词、句、段找出来,并尽可能的在头脑中加以画面化,加深学生对文章中情感因素的理解和准确把握,只有深入理解这些,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自如,从而落实新课程理念。
二、找准教材情感教育基点,开发学生的情感智力
教材是悟情明理的依据,教师只有对教材钻得深,吃得透,才能首先被其思想内容所感染所激动而最先进入角色,教学才能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明理。如对每册教材涉及到的情感教育内容进行归类,哪些是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哪些是勤奋好学的内容,哪些是文明礼貌的教育内容。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定感情基调,加强感情朗读训练,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是前提,教师只有通过对每一篇篇课文充分感知和挖掘理解其隐含的情感,才能达到以情悟理的最佳的教育效果。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我们采取的具体措施有:
1、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时,就要让学生有目的地读,从整体上感知作者的情感倾向,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和情感发展的过程。
2、让学生反复认真地诵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诵读加强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与揣摩,使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情动于衷而形于言”,作者的情感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特定的语言表达特定的感情,有的褒扬,有的贬斥,有的激昂,有的舒缓,有的细腻……,特定的表达方式也和文章的情感倾向联系在一起,有的委婉含蓄,托物寄情;有的直抒胸臆,情感直露。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时候,必须让学生学会品味,揣摩语言文字,从而实现由“情”到“理”的迁移。
3、采用画面再现的方法让学生进入情境、进入角色,身临其境地去体验人物的情感活动。
4、通过范读把教师的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课文本身对学生的熏陶感固然是重要的,教师的范读,除了示范作用之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把教师这个特定个体的情感体验通过有表情的高质量的朗读表现出来。
5、教师要善于教给学生的朗读技巧,让学生正确掌握朗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例如:《鸟的天堂》是作者两次经过大榕树所看到的不同景象,鸟生活在大榕树上,这是怎样的一棵大榕树呢?书中有一句话:“这是一棵美丽的南国的树。”美在哪儿?老师让同学们翻开书,对那些自己认为写的好的句子多读几遍,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那些没读懂。我们来看一看“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引导学生读书、感悟,理解、谈感受,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因而学生所谈的感受也是很真实的。如:生①小鸟落在树上有新的生命;生②风吹沙沙响,有新的生命;生③长出新芽,有新的生命;生④叶子绿得发亮,有新的生命;生⑤雨滴落在叶上,像滚珠一样圆,有新的生命;生⑥叶子的亮,鲜,仿佛要欲滴下来等等。老师总结:大家能带着自己的感受,美美地读一读吗?在读中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情感魅力,在读中头脑里想象着美丽画面的动人魅力。
三、创设情感教育氛围,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是多元的。在课堂上,我们着重抓了三点:一是根据课文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通过具体形象和动作把教材内容情境化,并且展示出来,再现情境。如:让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把课文编成课本剧演一演。二是在文本对话中引导学生自主体验。把在备课中与文本的对话的体验过程转化成指导学生阅读的教学过程。三是让学生经历阅读过程,自主体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机安排“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环节,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反复体验,为“有创意地阅读”打下基础,老师首先入情,进入状态,披文入情,带领学生进入“情感角色”。
有这样一个教例:《放弃射门》一课讲的是一位足球运动员叫福乐,他在竞赛场上出现了精彩的一幕,本可以进球,却放弃了。当读到这里时,一学生问:为什么要放弃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呢?老师不急于回答,让学生读书,看看自己能不能弄懂这个问题。学生感受还是很多的,有的认为:那个足球队员做的对,是榜样,很敬佩这位队员,但也有同学认为放弃这次机会,很可惜。老师又问:是啊,这对一个球员、对观众来说,都是一次绝顶的机会,希望与辉煌,都在放弃这一刻,福乐想的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觉得福乐是不是一个优秀的球员?师问:什么样的球员才算优秀的?生①品质好、技术好;生②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生③给本队带来利益,不
顾一切的进球。课堂上出现争辩,老师此刻也谈出了自己的观点:“一场球赛,是比赛的胜利重要,还是人的生命重要——”,老师的点拨对部分学生模糊的观点进行了巧妙的处理,而对学生错误的理解也没有迁就,不是生硬的说教,而让学生自行反思,自行纠正,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友谊是一种足球精神,是一种人文关怀!
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培养语感”,“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小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学科,要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就要充分发掘和利用文本的知识价值,思维价值,情感价值和创新价值,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突出学生的自读、自悟,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去感受祖国语文的博大精深,去领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无穷,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提高语文素养,丰富人文内涵,达到健全人格之功效。